來不及長成好人:《少事法》與社會對少年犯的虧欠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來不及長成好人:《少事法》與社會對少年犯的虧欠〉2024-03-01


  從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幾起比較嚴重的少年暴力事件映入大眾眼廉。許多人不禁開始擔心,少年暴力犯罪是否大量增加,校園是否愈來愈不安全。的確,幫派吸收青少年的問題一直以來沒能得到妥善處理,相關案件也令人擔憂。


  但事實上,根據司法官學院犯罪防治研究中心《2022犯罪趨勢關鍵報告》第三章中的資料,十年來各項少年暴力犯罪的數量都有所減少,如故意殺人、強盜、重大恐嚇取財、強制性交這四項犯行,其犯案少年數在2013與2014都分別有超過一百人次,直至2022年,除犯過恐嚇取財者仍有29人外,其餘幾類犯行都已經降至10人左右或以下。


  然而,其他種類--如販毒、欺詐、擔任車手等少年犯罪卻有所增加,讓少年犯罪率在這個少子化的時代仍有提高的趨勢。



  對於這樣的變化,部分民眾將矛頭指向《少年事件處理法》(後簡稱《少事法》)。尤其在看到教唆傷害的學生在IG發文「我未成年,法律會保護我」後,許多人更認為所謂的「教化」對一些人而言已經行不通,相關法規反而成為了這些低齡兇手的犯罪保護傘。


  的確,《少事法》使得這些「兇手」不會得到憤怒民眾口中的「應得懲罰」。但那不是因為這項法律通常「輕判」,而是在法律經過一定時間的發展之後,《少事法》之內涵就已經盡可能地不包含懲罰。自1997年全文修正後,便以「保障少年健全之自我成長,調整其成長環境,並矯治其性格」為新的宗旨,取代立法初期「少年管訓處分及少年刑事案件之處理」的功能。



  也就是說,1997年那次的修法者其時已經清楚意識到,處理少年犯行和處理成年人的刑事案件在根本上就是兩件事情。一個少年之所以會在如此年輕做出這些嚴重出格的行為,在其個人責任之前,是國家、或整個社會的責任。


  唯有我們的社會失敗於提供每一個孩童能健全發展的環境,才會使得他在年紀輕輕時產生與整體社會完全不相容的思考方式、以及不顧後果的暴力或嚴重犯罪行為。在一定程度上,他的父母或主要照顧者當然有很大的責任,但在這些案例裡面,有相當高的比例,他們的原生家庭或主要成長環境本身就存在著其他問題。


  去向這些年少的兇手或本就被社會邊緣化的家庭咎責或許能暫時平息一部分的民怨,但當我們快速地在不到兩年內槍決鄭捷後,隨機殺人或隨機傷害事件消失了嗎?


  而在幾年後的現在,當我們看到比鄭捷還要小、成長環境可能不如鄭捷的未成年者行兇與教唆行兇後還毫無悔意時。如果我們心中想的是更嚴峻的法律、更快地審判與懲罰,而沒有想要去探究與解決其背後的社會問題,那只是讓造成這類事件的種子繼續在社會裡紮根,讓未來的孩子暴露在更危險的環境之中,成為那些原本可能被挽回、原本可能不會行兇(或再行兇)的未來犯罪者手下的下一個受害者。



  我們並不活在高譚市,我們的社會沒有那麼糟糕、人不會像小丑口中的那樣「失去理性只需要糟高的一天」。在所有你想像不了他為什麼會做那些事的人之中,絕大多數都經歷了糟糕的很多天。那不是他應得的。於是國家必須透過《少事法》彌補。我們則需要盡我們所能地去當麥田捕手,能接住一顆是一顆,讓盡可能多的棒球回到手套之中。


  在改變發生之前,沒有人會知道多少少年犯能夠被挽回,我們不知道我們的社會有多大的耐心和意志去接納這些因為缺乏機會而犯行的孩子。但如果其中的一半,或甚至更少更少比例的人,從此成為一個能在社會裡、不傷害他人也不被他人傷害地好好活下去。那做這些事情就是值得的,我們就該繼續向前。





到粉絲專頁閱讀:

https://www.facebook.com/PreBluePaper/posts/pfbid02iDAAEgVNQusQrzTrHQ8zYBmuhA3jmudmjc22dQCsumFbVjGRfR3X1UPuGkevL3xkl

avatar-img
83會員
733內容數
一個寫作實踐,關於我看到和思考中的事情。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前圖紙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不僅僅是「查緝私菸」:關於二二八,一段來不及被記得的歷史〉
〈厭女文化從未停止--從性別歧視詞彙到反進步傾向〉
〈精神的或物質的:關於一切所謂「品味」的門檻〉
〈這週六是今年唯一的補班日:聊聊「彈性放假」新規〉
〈被濫用的「政治正確」:對思辨與平權價值民粹式的排拒〉
〈不僅僅是「查緝私菸」:關於二二八,一段來不及被記得的歷史〉
〈厭女文化從未停止--從性別歧視詞彙到反進步傾向〉
〈精神的或物質的:關於一切所謂「品味」的門檻〉
〈這週六是今年唯一的補班日:聊聊「彈性放假」新規〉
〈被濫用的「政治正確」:對思辨與平權價值民粹式的排拒〉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兒童,一直是社會族群裡最弱勢且涉世未深,亟需要被保護和關心的一群。在他們身上,可能發生兒少性侵、偷拍、誘拍、勒索…等各種性剝削,以及販賣兒童。這些悲劇的發生,不該讓他們(受害者)成為被指摘的對象。這不是只是在看年紀小的A片,也不是什麼家醜不外揚,這些想法只會助長兒少性剝削的濫觴。
Thumbnail
也許這個巧合相當的細思及恐,兩岸接連發生惡性重大的未成年殺人案件,也無獨有偶地激起民憤,要求重辦案件求處死刑,及取消未成年人的刑事豁免的民意水漲船高,在台灣甚至已經連屬送到立法機關,這說明一個問題,未成年人刑事豁免的制度已經形成法律漏洞,這個漏洞的形成不只是法制面的因果問題,教育及社會風氣都有責任,
Thumbnail
近日香港的學童輕生個案創新高,讓我不禁關注香港教育制度與青少年心理健康,因此寫了這篇心得,跟大家分享一下。 根據截至去年11月的數字,學童輕生的原因主要是學校、家庭以及精神健康因素。學校因素有學業成績及校園欺凌,學生因學業問題與朋輩關係,也許會承受壓力與煩惱。專家建議父母聽到孩子的傾訴時,應多
Thumbnail
兒少性剝削近來受到輿論的關注,政府機關和立法委員正努力提高刑責,但封網、限制瀏覽等實務方面仍有困難。建議從兒少教育和家長管理上著手,並呼籲政府相關單位共同配合,才能減少兒少性剝削的發生。
Thumbnail
青少年犯案,這是有些遙遠的事情,這本書透過少年法庭法官的眼睛,帶我們認識青少年案子中的種種面向。除了故事以外,本篇聚焦於我對於非行青少年更進一步的思考。
Thumbnail
此篇文章探討青少年接觸詐騙的現象與原因,並提出了協助涉罪青少年的方法,以及家長應對犯罪議題的建議。家長應以孩子的眼光看待孩子,尊重他們的成長過程和感受,並建立良好的溝通管道,協助孩子重新評估行為的價值判斷。
近期因重大兒童虐待案件,引起全國人民震驚與憤怒,除了查明真相追究責任外,更應重新檢視過程中究竟哪些環節有不足或是需要改進之處,避免未來發生類似案件,當遇有明顯兒保案件得以盡早介入處理。以下為個人淺見:
Thumbnail
本文呼籲大家關心兒童保護問題,透過實際行動和關懷在偏遠的地區和弱勢家庭的孩子。除了個人的努力,更需要社會大眾的參與和投入,讓每一個孩子都有機會獲得幸福和公正的生存環境。
Thumbnail
去年年底,臺灣發生國中生割頸殺死同校同學的悲劇,震驚社會。涉案的女學生多次在網路上嗆聲「我未成年法律會保護我」,一條無辜的生命消失了,卻沒有任何悔過之心。現在的孩子怎麼了?未成年人是不是成為犯罪的三不管地帶呢?如何杜絕校園暴力? 本集許律師將討論未成年犯罪的法律問題。
Thumbnail
猶記得前陣子發生國中生割頸事件震驚全台,而校園內所發生的眾多紛擾也不僅止於校園霸凌,同儕之間相互捉弄或是言語嘲諷,都很容易引發衝突而觸犯法律,而這本書的作者吉靜如是少年調查保護官,她在少年法庭上遇過無數的案例,也基於加強法治教育的前提而寫下這本書作為預防犯罪的提醒。 書中不只是提到常見的霸
Thumbnail
兒童,一直是社會族群裡最弱勢且涉世未深,亟需要被保護和關心的一群。在他們身上,可能發生兒少性侵、偷拍、誘拍、勒索…等各種性剝削,以及販賣兒童。這些悲劇的發生,不該讓他們(受害者)成為被指摘的對象。這不是只是在看年紀小的A片,也不是什麼家醜不外揚,這些想法只會助長兒少性剝削的濫觴。
Thumbnail
也許這個巧合相當的細思及恐,兩岸接連發生惡性重大的未成年殺人案件,也無獨有偶地激起民憤,要求重辦案件求處死刑,及取消未成年人的刑事豁免的民意水漲船高,在台灣甚至已經連屬送到立法機關,這說明一個問題,未成年人刑事豁免的制度已經形成法律漏洞,這個漏洞的形成不只是法制面的因果問題,教育及社會風氣都有責任,
Thumbnail
近日香港的學童輕生個案創新高,讓我不禁關注香港教育制度與青少年心理健康,因此寫了這篇心得,跟大家分享一下。 根據截至去年11月的數字,學童輕生的原因主要是學校、家庭以及精神健康因素。學校因素有學業成績及校園欺凌,學生因學業問題與朋輩關係,也許會承受壓力與煩惱。專家建議父母聽到孩子的傾訴時,應多
Thumbnail
兒少性剝削近來受到輿論的關注,政府機關和立法委員正努力提高刑責,但封網、限制瀏覽等實務方面仍有困難。建議從兒少教育和家長管理上著手,並呼籲政府相關單位共同配合,才能減少兒少性剝削的發生。
Thumbnail
青少年犯案,這是有些遙遠的事情,這本書透過少年法庭法官的眼睛,帶我們認識青少年案子中的種種面向。除了故事以外,本篇聚焦於我對於非行青少年更進一步的思考。
Thumbnail
此篇文章探討青少年接觸詐騙的現象與原因,並提出了協助涉罪青少年的方法,以及家長應對犯罪議題的建議。家長應以孩子的眼光看待孩子,尊重他們的成長過程和感受,並建立良好的溝通管道,協助孩子重新評估行為的價值判斷。
近期因重大兒童虐待案件,引起全國人民震驚與憤怒,除了查明真相追究責任外,更應重新檢視過程中究竟哪些環節有不足或是需要改進之處,避免未來發生類似案件,當遇有明顯兒保案件得以盡早介入處理。以下為個人淺見:
Thumbnail
本文呼籲大家關心兒童保護問題,透過實際行動和關懷在偏遠的地區和弱勢家庭的孩子。除了個人的努力,更需要社會大眾的參與和投入,讓每一個孩子都有機會獲得幸福和公正的生存環境。
Thumbnail
去年年底,臺灣發生國中生割頸殺死同校同學的悲劇,震驚社會。涉案的女學生多次在網路上嗆聲「我未成年法律會保護我」,一條無辜的生命消失了,卻沒有任何悔過之心。現在的孩子怎麼了?未成年人是不是成為犯罪的三不管地帶呢?如何杜絕校園暴力? 本集許律師將討論未成年犯罪的法律問題。
Thumbnail
猶記得前陣子發生國中生割頸事件震驚全台,而校園內所發生的眾多紛擾也不僅止於校園霸凌,同儕之間相互捉弄或是言語嘲諷,都很容易引發衝突而觸犯法律,而這本書的作者吉靜如是少年調查保護官,她在少年法庭上遇過無數的案例,也基於加強法治教育的前提而寫下這本書作為預防犯罪的提醒。 書中不只是提到常見的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