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8/09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退休後的生活:說好練習 你的選擇權

進入空巢期,有人抱怨"突然沒有被需要的感覺,好失落啊!",我說:"你被自己需要都來不及了,還有時間失落?"

因為前面這段日子,我們忘了自己有什麼需要,所以沒被自己需要過。媽媽進入空巢,就像打了新冠疫苗拿到黃卡被認證,只要繼續保護好自己,其它,真的都開始成他人的責任,不在我們掌控之中。

摘自{五十歲後我出去一下} 彭菊仙著。


化被動為主動

空巢期跟退休一樣,當長期關注孩子和工作的任務解除,鎂光燈移到在自己身上時,你是感到混身不自在,還是"終於換我做主角"的心態?
眼看許多人退休後成了五等公民:等吃飯、等睡覺、等孫子下課、等孩子下班、等回診,其它的時間就無限發呆無聊沒事幹或是感慨時不我予的想當年。

內政部112年統計,台灣人平均壽命80歲,65歲法定退休後至少還有15年的光陰,更別說如果像我一樣選擇50歲離開職場,至少人生還有30年需要用心經營;與其將剩下的日子都拿來"等"別人,為他人的需要而努力,不如"做"自己,為自己的需要而邁步,看看會成就什麼樣的人生。


無意識的排斥感

"我什麼都不需要啦!"、"我不想出門,待在家比較舒服"、"那個我不會,不用浪費時間學"......這些話是不是聽起來很耳熟?


職場在意效率和效能,經過多年的戰鬥訓練後我們對於"排斥"無效和風險不確定的工作嚴然成了自然反應。然而,當人生不再有明確業績目標要追時,你會發現自己仍然將"排斥感"運用得淋漓盡致 - 所有看不到成效、摸不清未來產出的人事物,一律先排斥再說。

在❰成功方程式(下)❱一文中介紹的【恆毅力】這本書提到,興趣是靠接觸後的練習而觸發,換言之,不接觸人事物,會降低你產生興趣的機會,進而生活更無聊、更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對事更提不起勁,被深深的排斥感給包圍。

我的父親非常迷人 - 斯文有禮,充滿智慧;打的一手好牌,麻將、撲克,都是專家的程度;朋友非常多,家裏總有招待不完的客人。牌友們非常愛跟父親打牌,因為他話很少,牌品超優,而且有賭神級的牌技,即使打十次牌有十一次都是父親贏,牌搭子仍排著隊上門;當然還有另一個原因 - 爸爸燒的一手好菜,獅子頭、東坡肉、蛋餃等等,連江浙菜館的大廚都比不上他的手藝,牌友們除了現場享受無限量的美食外,甚至還能打包外帶。

退休後,爸爸成天待在家,朋友約外出,他拒絶,說太麻煩;找打牌,他嫌吵,不想打;來吃飯,他說懶得動,不想煮......久而久之,朋友不再上門、不再聯絡,他每天在家跟媽媽大眼瞪小眼,挑毛病、找碴,搞得媽媽壓力大,漸漸不想跟爸爸待在一個空間,索性一個待客廳,一個關房間;孫子放學,媽媽忙著打點,爸爸就出一張嘴碎唸。時間再久,爸爸因為每天成天坐著不動,身體毛病愈來愈多;排斥出門看醫生,病痛弄得他不舒服,情緒上來便找人唸、找人罵;大家被罵怕了,不同住的我索性少回家,而同住的弟弟,成天跟爸爸吵架。迷人的爸爸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行動不便、情緒暴燥、見人就罵、成天喊著生不如死的老先生。
父親的退休生活,在怨念中因病而結束;而我,則在他離世後才發現,爸爸把"賺錢養家"當成自己生命的唯一價值和意義,而退休不單單讓他從職場中退離,更讓他從人生意義和價值感中退出,他以憤怒排斥他人的同時,背後隱含的卻是排斥無用的自己。


說好練習

要改變習慣性排斥,有一個正向練習叫做『說好練習』,即在一天或一段時間內,對於每件發生的人事物或情況,都說『好』,然後產生行動。

例如朋友邀請你參加聚會,雖然你心中想著:要出門好麻煩、跟人交際好無聊,仍然練習說『好』,接受邀請。

說好練習的前題是事件本身對你或他人沒有安全危害、沒有違反法律和善良風俗、是你能力可及只是不習慣做或沒有動力做的事。在說好之後,請仔細觀察自己的內心感受和行為、對方反應、相關人事物的變化等等。

從觀察『說好』後的自己與他人的情緒、行為,可以提升對排斥感的意識,透過得到不同於以往的發現,增加接觸新事物的可能性,也可能從他人的反饋中找到激勵自己持續降低排斥感的動力。


總結

排斥感在心理學的角度,是一種自我保護機制,讓你因為將危險拒於門外而避免受傷。然而當排斥感成為一種無意識的自然反應時,可能會令你陷入另一種危機。

透過『說好練習』,拿回對排斥的選擇權,將會讓你有不同的啟發。一起來試試看吧!

歡迎留言給我,分享你的『說好練習』成果~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