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想集中營》|當我們對無法容忍之惡習以為常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夢想集中營》電影海報

《夢想集中營》電影海報


《夢想集中營》(The Zone of Interest)改編自英國作家馬丁.艾米斯(Martin Amis)於 2014 年出版的同名小說。故事背景設定在奧斯威辛集中營(Auschwitz concentration camp),探討戰爭、納粹暴政以及人性的黑暗面。以及,科學的理性如何造就人類史上最大規模的種族滅絕計畫

電影的敘事主軸圍繞著納粹德國的高級官員、奧斯威辛集中營指揮官魯道夫.霍斯(Rudolf F. F. Höss;1901~1947)。霍斯一家與慘絕人寰的集中營僅一牆之隔,一家人如何對尖叫聲、槍聲、哭聲習以為常,在日常生活中以「科學的理性」實踐「邪惡的平庸」。





科學理性的副作用?

《夢想集中營》罕見地從納粹的視角看見集中營的運作,以及戰時之下的德國家生活樣態,但這並不是第一部如此操作的電影。

過往有不少的作品如《兔嘲男孩》(Jojo Rabbit)、《希特勒的男孩》(Before the Fall)、《穿條紋衣的男孩》(The Boy in the Striped Pajamas)、《拆彈少年》(Land of Mine)亦若是。

上述幾部電影,都或多或少地展示了,納粹的官員經常極為理性地解釋集中營的各項設施如何「有效率地」消滅猶太人。一如本片的主角霍斯,他和納粹的高級官員說道

「在標準的集中營運作過程中,每天都會有兩到三列火車抵達,每列載有 2000名囚犯,持續四到六週。囚犯在比克瑙集中營被卸下,並由黨衛軍醫務人員進行『挑選』。男人和女人分開,只有被認為適合納粹奴役的人才被允許生存。老人、體弱者、兒童、帶小孩的母親被直接送進毒氣室。」


由左至右分別是奧斯威辛集中營第三任指揮官理察.貝爾及奧許維茲集中營醫生約瑟夫.門格勒與魯道夫.霍斯。來源:維基百科

由左至右分別是奧斯威辛集中營第三任指揮官理察.貝爾及奧許維茲集中營醫生約瑟夫.門格勒與魯道夫.霍斯。來源:維基百科


觀影的當下,不禁讓人懷疑,到底是多麼十惡不赦的人才有辦法做出如此髮指的暴行?然而,實際上,這與現代性所帶來的影響大有關係。正是因為現代性的浪潮,讓大規模的猶太人大屠殺計畫得以可能。

《現代性與大屠殺》(Modernity and the Holocaust)是由著名波蘭社會學家齊格蒙.鮑曼(Zygmunt Bauman)所著,首次於 1989 年出版。這本書探討了現代性(Modernity)與納粹德國所實施的種族滅絕計畫(亦稱:種族純淨計畫)之間的關聯。


波蘭社會學家鮑曼認為,現代性本身並不是大屠殺的直接原因,但它提供了一個理論和制度的框架,使得這種災難成為可能。來源:維基百科

波蘭社會學家鮑曼認為,現代性本身並不是大屠殺的直接原因,但它提供了一個理論和制度的框架,使得這種災難成為可能。來源:維基百科


鮑曼在書中提出了一個重要的觀點:

現代性本身並不是大屠殺的直接原因,但它提供了一個理論和制度的框架,使得這種災難成為可能。

鮑曼強調,現代性帶來的理性化、規劃化和社會工程化的特徵,對於大屠殺的實施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在現代社會中,人們越來越依賴於制度、官僚機構和科學知識來組織和控制社會生活。這種制度化的特徵使得政府能夠實施大規模的社會工程,將人們分類、監視和控制。同時,現代性也催生了對於「他者」的排斥和歧視,尤其是對於被視為「異己」或「不同」的群體。

在納粹德國的政權之下,現代性的特徵與極端的種族主義和民族主義結合,導致大屠殺的發生。納粹政權利用官僚機構和科學知識,透過對猶太人系統化的迫害和屠殺,實施了種族滅絕計畫。這種大規模的、制度化的屠殺活動,正是現代性的理性化和制度化特徵的一種極端表現。


平庸的邪惡:在善惡邊緣理解人性

德國政治哲學家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在她的巨作《平凡的邪惡:艾希曼耶路撒冷大審紀實》(Eichmann in Jerusalem: A Report on the Banality of Evil)提出了「邪惡的平庸」(Banality of Evil的概念


德國政治哲學家漢娜.鄂蘭提出了「邪惡的平庸性」(Banality of Evil)的概念。來源:維基百科

德國政治哲學家漢娜.鄂蘭提出了「邪惡的平庸性」(Banality of Evil)的概念。來源:維基百科


鄂蘭認為,執行大屠殺的納粹軍官艾希曼(Otto Adolf Eichmann)不是一個被狂熱意識形態或受邪惡天性所驅使的怪物;相反,他只不過是一個在極權主義體制下忠實執行任務的官僚成員。

鄂蘭所提出的「邪惡的平庸」正是用來描述艾希曼的行為,她並非針對艾希曼的暴行,而是譴責他缺乏思考、順從和缺乏道德意識的特徵。鄂蘭認為,艾希曼對官僚程序的堅持以及他無法對行為的後果進行反思,使他能夠「順暢」參與大規模的猶太屠殺。

作為一個全程參與艾希曼審判的記者,鄂蘭挑戰了傳統上對邪惡的理解:

邪惡是非個人或抽象力量的產物,邪惡可能源於日常生活的平庸,源自不疑有他的順從,願意在不質疑其道德的情況下參與體制運作。

這場人類歷史上的殘忍悲劇,似乎在這場審判後畫下句點;然而,艾希曼遭到絞死後不到十年,1971 年的史丹佛大學校園甚至再現了「邪惡的平庸」的實驗。這場實驗,正是在心理學界爭議極大的史丹佛監獄實驗(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 SPE


時任史丹佛大學心理學家津巴多(Philip G. Zimbardo)於 1971 年進行史丹佛監獄實驗(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 SPE)。來源:NewScientist

時任史丹佛大學心理學家津巴多(Philip G. Zimbardo)於 1971 年進行史丹佛監獄實驗(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 SPE)。來源:NewScientist


SPE 由時任史丹佛大學心理學家津巴多(Philip G. Zimbardo)於 1971 年進行的實驗。目的在於研究監獄環境的權力動態和權威的心理影響。津巴多和團隊招募了 24 名男大生,並隨機分配囚犯或獄警的角色。參與者被安置在心理系地下室的模擬監獄環境中,配有牢房、制服和監視器。

隨著時間過去,津巴多發現獄警開始會對囚犯施行權威,採取更加嚴厲和相當羞辱人的暴行對待囚犯。囚犯遭受獄警的言語羞辱甚至身體虐待,也變得越來越專制和暴政。SPE 本來要持續兩週,但由於實驗完全超出控制,僅六天後就終止了。


SPE 的啟示:去個人化、情境、系統



去個人化:消除個人,眾生皆然

實驗中的人不使用本名,而是透過假名或是隨機的編碼來命名所有人。來源:維基百科

實驗中的人不使用本名,而是透過假名或是隨機的編碼來命名所有人。來源:維基百科


SPE 中的學生皆不允許使用本名,而是以隨機的編碼命名所有人,包含身上的服裝也全被替換,賦予所有人全新的角色。目的在於忘記你自己是誰、是個什麼樣的人。在 SPE 當中,實驗只過了 10 小時,即有扮演囚犯的學生用自己的監獄編碼(囚犯 2093)書寫信件。


情境:創造情境,使其融入

扮演獄警的學生須戴上墨鏡。來源:維基百科

扮演獄警的學生須戴上墨鏡。來源:維基百科


SPE 並非純粹只是模仿,而是再現服裝、氣勢、說話語氣,甚至直接搭建一個仿真的監獄場景,再把所有角色置入。津巴多教授很強調獄警的墨鏡,因為墨鏡可以避免跟囚犯直接眼神接觸,同時也能更加地塑造權威感。


系統:賦予權力,放任使用

SPE 中扮演的囚犯被強迫伏地挺身。來源:維基百科

SPE 中扮演的囚犯被強迫伏地挺身。來源:維基百科


在 SPE 中應證了「權力使人腐敗」。當手中握有權力但是無人干涉時,往往只是讓當權者開始濫用手中的大權。在 SPE 中的獄警,甚至在實驗的第三天就開始對囚犯進行身體上的虐待和性羞辱,但別忘了,不論獄警或囚犯,這些人在當時都還是大學生。


《夢想集中營》與其說是一部電影,不如說是一部紀錄片,透過旁觀的鏡頭窺探在納粹政權下的官僚,如何將人性的惡常態化。他們輕鬆地談論著成千上萬的數字計算,每次的增減背後都是代表著無辜的生命。

我仍記得自己在電影院體驗這部電影時,從開頭至結尾,心理的不舒適從未停歇。霍斯一家的歡樂笑聲配上背景的囚犯慘叫、槍聲四起,畫面和聲音的認知失調不斷衝擊我的感官。

不過,這些觀影中的作嘔感也有著正面的意義,那代表著,我們內心的善良天使正在和邪惡的平庸抗衡。如同當時在觀看艾希曼審判的鄂蘭,我們也正在審判著霍斯的所作所為,《夢想集中營》時時刻刻地提醒著觀眾,這並不對,請你繼續心中的不適感

內容總結
夢想集中營
5
/5
avatar-img
107會員
225內容數
從物理到電機工程再轉到資訊傳播,最後落腳在社會學。衣櫃拿來當書櫃擺的人。我常在媒介生態學、傳播理論、社會學、心理學、哲學游移;期盼有天無產階級可以推倒資本主義的高牆的兼職家教。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社會人的哲學沉思 的其他內容
從防窺膜身上,反而看見了資訊科技「看/被看」的追逐戰:一方面偷窺著他人,一方面又想避免被他人偷窺。
兩人之間的羈絆無法輕易斷離,當我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偶然撞見你之後,那個十字路口對你我的意義就不再一樣了。即使在分離之後,我的人生裡仍舊有你的影子,而你的人生裡也必然會有我的餘溫。
煙火不像其他的畫作可以永世流傳,相反地,煙火的絢爛僅僅在夜裡持續數秒,接者便燃燒殆盡而失去光火。無論用何種方式記錄,都無法捕捉到煙火的曼妙和寬廣;畫質再高的照片無法捕捉煙火的動態舞動,貞數再高的影片無法捕捉煙火的無邊無際。
西裝外套讓我雙肩活動受限,領帶讓我難以喘氣,皮鞋讓我不良於行。種種儀態上的尷尬,是我對西裝的第一印象:看了專業,穿了不便。
「生命,並非只能以肉體的形式延續。」
從防窺膜身上,反而看見了資訊科技「看/被看」的追逐戰:一方面偷窺著他人,一方面又想避免被他人偷窺。
兩人之間的羈絆無法輕易斷離,當我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偶然撞見你之後,那個十字路口對你我的意義就不再一樣了。即使在分離之後,我的人生裡仍舊有你的影子,而你的人生裡也必然會有我的餘溫。
煙火不像其他的畫作可以永世流傳,相反地,煙火的絢爛僅僅在夜裡持續數秒,接者便燃燒殆盡而失去光火。無論用何種方式記錄,都無法捕捉到煙火的曼妙和寬廣;畫質再高的照片無法捕捉煙火的動態舞動,貞數再高的影片無法捕捉煙火的無邊無際。
西裝外套讓我雙肩活動受限,領帶讓我難以喘氣,皮鞋讓我不良於行。種種儀態上的尷尬,是我對西裝的第一印象:看了專業,穿了不便。
「生命,並非只能以肉體的形式延續。」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夢想集中營》的故事主要描述居住在集中營外的德國軍官一家人的生活,並環繞著關於幸福和罪惡的命題逐步展開。幸福是否必然與罪惡有關呢?如果從歷史和社會層面來看,這部電影或許可以作為某種索引,並讓我們重新追問:某些「幸福」與罪惡之間,究竟形成了什麼樣的關係?
Thumbnail
  他們或許是飽讀詩書,且富含文藝素養的紳士;可能是一位充滿品味的藝術鑑賞家,收藏名畫、樂譜,甚至自己就彈得一手好琴;可能是傑出的體育選手,是一位出色的戰略分析師。但當他們回到那一座座被圍牆隔絕的集中營時,他們共同組成了人類史上一部人類史上最冷血無情,也最具效率的殺人機器。
Thumbnail
《夢想集中營》是一部以納粹加害者視角呈現德軍在奧斯威辛集中營所進行暴行的電影。影片透過指揮官和家人的日常生活,引起觀眾對納粹心理歷程的深入反思。儘管電影並未呈現血腥場景,卻通過這種平靜的描寫讓觀眾感受到窒息的恐怖。此外,影片處理了視覺和聲音之間的不同感官刺激,進一步引起觀眾對暴力和創傷的思考。
Thumbnail
與其說《夢想集中營》演繹並指向了對「惡的庸常性」的思辨,不如說電影其實呈現、又撥開了視線可能造成的蒙蔽,用聲響和氛圍直抵我們內心的道德直覺。有時候,處在尚未足以回望的當下,或者當道德判斷原則相互矛盾而失準,我們能夠仰賴的,也僅有這樣的直覺,以及將直覺化為「蘋果行動」的勇氣。
Thumbnail
擁抱夢想,不等於要拿另一座集中營來換,我們可以將理想跟犧牲脫鉤,以免養成衡量生命價值的習慣。或許麻煩,但正因為不容易、違反直覺,所以更加值得努力跟堅持。很可惜身為觀眾的我們,無從得知在 Höss 的內心是否有過掙扎,但至少現在,我們還來得及,也還能擁有不一樣的選擇。
Thumbnail
《夢想集中營》要談的,就是這種平凡而正常到近乎完美的弔詭狀態。除了默默發出「別再做那種事了」的警語,和在熱成像下散發溫暖光影的孩童們之外,連同霍斯在內的所有納粹黨人,基本上都處在一種絕對服從的集體氛圍之中;他們不認為自己有罪,因為他們是公務員,只是執行的工作內容是屠殺而已。
Thumbnail
看似日常的生活,其實隱藏了諸多恐懼。背景設定在希特勒統治時期下的一個家庭生活日常,吃飯、慶生、庭院玩耍、泳池嬉戲等等。在家園外,則是電影中的人物避而不談,鋪天蓋地的恐懼。
Thumbnail
《夢想集中營》可說是我今年目前看到最恐怖的作品。郊區的獨棟樓房與夢幻的後花園,這無疑是人類最嚮往的夢想家園,《夢想集中營》的霍斯一家人,他們在郊區野餐嬉戲、在河上滑行獨木舟,在庭院裡的泳池辦派對,邀請其他孩子一同慶生。這群孩子受到父母栽培,猶如院子種的天藍繡球,初生的嬰孩聞著玫瑰花香,看著大理花
Thumbnail
《夢想集中營》則是大部分以極度清晰,幾乎沒有景深的方式,敘述著因為要建蓋滅絕營,一牆之隔則是一旁長官與家屬們的「夢想生活園區」,一種以IKEA型錄般的現代生活「版型」。
Thumbnail
《夢想集中營》改編自真實故事,講述奧斯維辛集中營指揮長魯道夫・霍斯(Rudolf Höss)與家人在奧斯維辛集中營隔壁旁建立屬於他們的夢想家園。畫面聚焦於美好的田園式家庭生活,透過視覺以及聽覺的調動,使觀眾自己拼湊出「畫面之外、聲音之中」猶太人大屠殺的全貌,一次看見兩種歷史敘述以及邪惡/平庸的共在。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夢想集中營》的故事主要描述居住在集中營外的德國軍官一家人的生活,並環繞著關於幸福和罪惡的命題逐步展開。幸福是否必然與罪惡有關呢?如果從歷史和社會層面來看,這部電影或許可以作為某種索引,並讓我們重新追問:某些「幸福」與罪惡之間,究竟形成了什麼樣的關係?
Thumbnail
  他們或許是飽讀詩書,且富含文藝素養的紳士;可能是一位充滿品味的藝術鑑賞家,收藏名畫、樂譜,甚至自己就彈得一手好琴;可能是傑出的體育選手,是一位出色的戰略分析師。但當他們回到那一座座被圍牆隔絕的集中營時,他們共同組成了人類史上一部人類史上最冷血無情,也最具效率的殺人機器。
Thumbnail
《夢想集中營》是一部以納粹加害者視角呈現德軍在奧斯威辛集中營所進行暴行的電影。影片透過指揮官和家人的日常生活,引起觀眾對納粹心理歷程的深入反思。儘管電影並未呈現血腥場景,卻通過這種平靜的描寫讓觀眾感受到窒息的恐怖。此外,影片處理了視覺和聲音之間的不同感官刺激,進一步引起觀眾對暴力和創傷的思考。
Thumbnail
與其說《夢想集中營》演繹並指向了對「惡的庸常性」的思辨,不如說電影其實呈現、又撥開了視線可能造成的蒙蔽,用聲響和氛圍直抵我們內心的道德直覺。有時候,處在尚未足以回望的當下,或者當道德判斷原則相互矛盾而失準,我們能夠仰賴的,也僅有這樣的直覺,以及將直覺化為「蘋果行動」的勇氣。
Thumbnail
擁抱夢想,不等於要拿另一座集中營來換,我們可以將理想跟犧牲脫鉤,以免養成衡量生命價值的習慣。或許麻煩,但正因為不容易、違反直覺,所以更加值得努力跟堅持。很可惜身為觀眾的我們,無從得知在 Höss 的內心是否有過掙扎,但至少現在,我們還來得及,也還能擁有不一樣的選擇。
Thumbnail
《夢想集中營》要談的,就是這種平凡而正常到近乎完美的弔詭狀態。除了默默發出「別再做那種事了」的警語,和在熱成像下散發溫暖光影的孩童們之外,連同霍斯在內的所有納粹黨人,基本上都處在一種絕對服從的集體氛圍之中;他們不認為自己有罪,因為他們是公務員,只是執行的工作內容是屠殺而已。
Thumbnail
看似日常的生活,其實隱藏了諸多恐懼。背景設定在希特勒統治時期下的一個家庭生活日常,吃飯、慶生、庭院玩耍、泳池嬉戲等等。在家園外,則是電影中的人物避而不談,鋪天蓋地的恐懼。
Thumbnail
《夢想集中營》可說是我今年目前看到最恐怖的作品。郊區的獨棟樓房與夢幻的後花園,這無疑是人類最嚮往的夢想家園,《夢想集中營》的霍斯一家人,他們在郊區野餐嬉戲、在河上滑行獨木舟,在庭院裡的泳池辦派對,邀請其他孩子一同慶生。這群孩子受到父母栽培,猶如院子種的天藍繡球,初生的嬰孩聞著玫瑰花香,看著大理花
Thumbnail
《夢想集中營》則是大部分以極度清晰,幾乎沒有景深的方式,敘述著因為要建蓋滅絕營,一牆之隔則是一旁長官與家屬們的「夢想生活園區」,一種以IKEA型錄般的現代生活「版型」。
Thumbnail
《夢想集中營》改編自真實故事,講述奧斯維辛集中營指揮長魯道夫・霍斯(Rudolf Höss)與家人在奧斯維辛集中營隔壁旁建立屬於他們的夢想家園。畫面聚焦於美好的田園式家庭生活,透過視覺以及聽覺的調動,使觀眾自己拼湊出「畫面之外、聲音之中」猶太人大屠殺的全貌,一次看見兩種歷史敘述以及邪惡/平庸的共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