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信(男/女)的心理學解釋 ~ 鄧寧-克魯格效應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無知比知識更常孕育自信。(Ignorance more frequently begets confidence than does knowledge.)~出自 查爾斯·達爾文(Charles Darwin)所著的《人類起源》(The Descent of Man)一書中。

緣起

讓我們以一則小故事揭開序幕:曾有一位年輕學者充滿自信地走進了一間擁擠的講堂,他堅信自己對即將討論的主題具有深刻的了解。但隨著討論逐漸深入,他的自信開始動搖,因為他發現自己對許多問題的理解並不如他最初想像的那樣全面 ~ 而這就是所謂的"鄧寧-克魯格效應(Dunning-Kruger Effect)"的一個典型的狀態。

如果歷史是時間的河流,那麼"認知偏誤"便是其中隱藏的漩渦,在各個階段始終存在,社會心理學家大衛·鄧寧(David Dunning)和賈斯汀·克魯格(Justin Kruger)兩位就在1999年發表的一項研究中聯名指出。他們揭示了一個人在"自我能力"和"自我評價"之間的矛盾關係,這一研究結果至今仍被廣泛引用於各類人力資源管理及個人發展的領域。

定義

鄧寧-克魯格效應 的核心是指一種源於認知扭曲的心理狀態,它反映了個體對自我能力的錯誤評估。在這個自信與不自信的光譜中,比較常見的是 : 能力不足者通常對自己的知識或技能抱有過高的估計,這是由於他們自身缺乏識別高手高度與識別自身不足的能力。這種現象有時候被戲稱為“普信男/女”~"無知"無法覺察"無知"。與此相反的比率比較少的是 : 那些其實已經真正具備高維度技能的人,卻經常會低估自己,因為他們能夠"識別"的出哪些更多的挑戰和自己知識的界限。

在人際交流中,鄧寧-克魯格效應可能導致下列幾種問題 :

1.當個體過於高估自己的能力時,可能會表現出過度自信,這可能會引起他人的反感或不信任。例如,一位過度自信的團隊成員可能會忽視他人的建議,堅持自己的看法是正確的,這種行為可能會導致團隊衝突,損害團隊合作和效率。

2.過分自信的人可能會承擔超出他們能力範圍的任務,這不僅可能導致個人的失敗,還可能影響整個團隊或組織的表現。而真正有能力的人因為低估自己,可能會避免擔任領導角色或不願意分享自己的見解,這對於善於人際交流和需要團隊協作的職場來說,是一大損失。

3.鄧寧-克魯格效應可能導致溝通障礙。當個體對自己的判斷過於自信時,他們可能不願意聆聽別人的觀點,這種情況在對話和討論中會妨礙意見的自由交流。此外,當個體低估自己的能力時,可能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從而錯失了交流的機會。

想要了解更深層次的實例,不妨觀察工作場合中常見的「菜鳥自信」現象(或是中國的一句成語:初生之犢不懼虎):一名剛入行的新員工可能對自己的工作能力有過於樂觀的評估,直至遭遇挑戰與失敗,才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實際水平。另一方面,資深專家則由於自己經驗豐富,往往容易過度謙虛地評價自己的專業能力,這兩種現象在職場中可謂屢見不鮮。


站在不同的視角,鄧寧-克魯格效應不僅是個體認知的問題,它也是助人與管理的挑戰。從教練到顧問,如何引導人們正確評估自己,以及從失敗中學習,都是需要關注的重點。因為面對這種心理現象,我們要如何能夠 : 既能享受自信感帶來的行動力,又能避免陷入盲目自大的陷阱?答案是,我們首先需要透過持續學習來補充知識,增強自己的判斷力。其次,將專家或是成功人士作為學習的對象,不斷追求進步。最後,多累積真實世界中的經驗,讓自己的認知與實際相符,這些都是避開鄧寧-克魯格效應的有效方法。正如組織心理學家亞當·格蘭特(Adam Grant)所說的 : "挑戰自我"與"持續學習"是克服這種認知偏差的關鍵。他提醒我們:「不要害怕質疑自己的能力,因為自我懷疑有時就是成長的開端。」

鄧寧-克魯格效應 VS.冒牌貨症候群

鄧寧-克魯格效應和冒牌貨症候群(Imposter Syndrome)都是關於個體自我能力認知的心理現象,但它們所闡述的剛好是自我認識的兩個對立面。鄧寧-克魯格效應描述了能力不足的人往往對自身的能力過於自信,這種過度自信源於其缺乏足夠的知識來正確評估自己的技能水平。換言之,他們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麼。因此,在他們看來,任務似乎比實際上簡單得多,這也是為什麼在技能較低的階段,人們會較容易感到過度自信。

相對地,冒牌貨症候群指的是 : 即便證據顯示個體具有高成就,但個體仍然無法內化這些成就,反而常常感到自己不配擁有這些成就,害怕有一天會被揭穿。患有冒牌貨症候群的人往往能力很強,但他們卻持續懷疑自己的能力,這種現象在『高壓力』和『高期望』的環境中尤為常見。在人際交流和工作表現上,這兩種現象都可能導致負面後果。鄧寧-克魯格效應可能讓人在團隊中過於強勢,不聽取他人意見,而冒牌貨症候群則可能導致個體在團隊中過於退縮,不敢承擔應有的責任或展示自己的才能。

為了克服這些心理障礙,個體需要發展自我意識和自我評價的技巧。對於鄧寧-克魯格效應,學習承認自己的不足並從他人和經驗中學習是關鍵;而對於冒牌貨症候群,則需要學習認可自己的成就,建立內在的自信。在這兩種情況下,從別人的反饋中學習,並設定實際的、可達成的目標,都能有助於建立更健康的自我認知。

自我認知是職涯發展的核心

自我認知的旅途是漫長而曲折的,但正是這個過程使我們能夠從虛幻的自我優越感中解脫出來,進而達到真正的自我覺醒。在職涯的長河中,鄧寧-克魯格效應如同一面曲解的鏡子,時常讓人們對自我能力的判斷失焦。

在職涯發展的初期,許多人會處於「謎樣自信」的巨嬰階段,誤以為掌握了足夠的技能去面對各種挑戰。這種自我效能的錯覺可能會讓他們忽視學習和成長的機會,導致職涯停滯不前。

直到一個人開始意識到自身的不足,就步入「自信崩潰」階段,這往往是職涯發展的一個轉折點。在這個階段,人們會開始積極尋求知識與技能的提升,這是通往成熟專業人士必經的路徑。當一個人達到「自信重建」的階段,他們對自己的能力有了更加清晰和客觀的認識,就能夠更有智慧地規劃自己的職涯道路。

而到達「虛懷若谷」的階段時,則意味著在職業生涯中達到了一種內在的平衡。這時,人們將對自己的能力有著深刻的理解,同時也懂得何時該展現自信,何時該保持謙虛。

以喬哈里之窗為工具

為了在職涯中跨越鄧寧-克魯格效應,除了持續學習、以專家為標桿,積累經驗外。還可以借助"喬哈里之窗(Johari Window)"這個工具。

喬哈里之窗也是心理學中用來解釋人們自我認知的模型,但與鄧寧-克魯格效應關注的焦點略有不同。鄧寧-克魯格效應關注的是人們對自身能力"評估的準確性"問題,尤其是能力較低的個體如何過度高估自己的能力,而能力較高的個體卻可能低估自己的能力。這個效應突出了認知偏誤在自我評估過程中的角色,即人們在不同的能力水平下對自我能力缺乏準確的認識。

喬哈里之窗是由心理學家約瑟夫·呂夫特(Joseph Luft)和哈利·英厄姆(Harry Ingham)兩位所提出的,用來幫助人們理解自己和他人對自己的看法。喬哈里之窗將個人的自我認知分成四個區域:

1. 公開區域:自己和他人都知道的特質或信息。

2. 盲目區域:他人能看到,但自己未察覺的特質或信息。

3. 隱藏區域:自己知道但未向他人透露的特質或信息。

4. 未知區域:自己和他人都不了解的特質或信息。

通過鄧寧-克魯格效應,我們意識到需要"校準"自我評估,而喬哈里之窗則提供了一種方法論,幫助我們通過外部交流和自我反思來達到這一目的。

當我們將這兩種模型結合使用時,就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自我認知的複雜性。譬如 進一步深入地看,喬哈里之窗模型在人際交流和個人發展中特別有助於揭示和調整鄧寧-克魯格效應所描述的認知偏差。

例如,通過請求和接受反饋,個人可以減少他們的盲目區域,從而獲得他人對自己能力的觀察和見解。這對於那些可能過度自信並可能不自覺地過高評價自己能力的人來說尤其重要。同時,個人通過自我揭示,可以將自己的隱藏區域分享給他人,這可以促進信任和團隊的緊密合作,並幫助其他人更好地理解他們的行為和動機。對於那些可能低估自己能力的人來說,這一過程有助於建立他人對他們能力的信心和認可。

至於未知區域,它包含了個人和他人都未意識到的能力或特質。在個人成長和團隊發展中,探索這一區域可以揭露新的才能和潛力,也可能是自我實現的源泉。個人可以透過新經驗、實驗和自我反思來探索這些領域,這在自我評估過程中是極其有價值的。

將鄧寧-克魯格效應與喬哈里之窗相結合,可以提供一種強大的自我發展工具。它幫助人們識別和調整自己對能力的錯誤評估,同時鼓勵開放和誠實的溝通,這不僅能增強自我認知,還能促進人際間的理解和協作。這種自我認知和人際間的調和是促進個人成長和職業發展的關鍵因素。

小結語

進化論大師 查爾斯·達爾文(Charles Darwin)在《人類起源》(The Descent of Man)一書中曾說:「無知比知識更常孕育自信。」(Ignorance more frequently begets confidence than does knowledge.),也許我們也可以反過來說:了解自己的無知,正是智慧的開端。

理解"鄧寧-克魯格效應"讓我們可以從中學到的就是,無論在職涯的哪個階段,都需要進行自我反省,持續學習。透過這樣的過程,我們可以在自信與謙卑之間找到平衡,既不過分高估也不低估自己的能力,為職涯發展鋪平道路。正如行銷大師 菲利普‧科特勒(Philip Kotler)所說:「您的最佳競爭優勢是 : 您對自己了解得比任何人都深。」~ 了解自我,才能在職涯中取得更大的進展和成功。

#為你職引_賦能系列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戰爭的理性主義解釋》這篇由 美國學者詹姆斯·費倫(James D. Fearon)教授於1995年發表的論文,不僅在政治學領域引起了廣泛討論,也為我們理解國際關係中的衝突提供了『非理性主義』外的新視角。
拖的有點久了,今天來填坑一下,談談另一位遊戲社會學家 法國的 羅傑·卡洛 Roger Caillois (1913-1978)。卡洛的學術生涯跨越了多個領域,包括人類學、社會學、文學和心理學,他的研究成果對於後來的遊戲理論和文化研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卡尼曼的思考模式(系統1與系統2)與學習方式(微學習 Microlearning 與 傳統學習)四者結合起來,構建一個我覺得非常有趣的四象限模型。這個十字象限模型也許能夠深化我們對於『學習與思考』模式結合的理解,以及為個人成長和企業培訓提供一個新的視角。
「薪資結算(Payroll)」和「薪酬管理(Compensation Management)」有什麼不同?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實則涉及人資管理領域的深層次認知差異。今天讓我們一起探索這個主題,揭開薪資結算與薪酬管理之間的神秘面紗。
想像一下,你手上有一台超級電腦,它號稱能解答宇宙中所有問題。所以你問了它一個問題,但它卻回答說:“這個問題我解不了。”這聽起來是不是很矛盾? 但這種情況就是著名奧地利數學家 庫爾特.哥德爾(Kurt Gödel)在1931年提出的『不完備定律』的核心所在。
想像一下,如果一位黑道老大走進MBA的課堂,站在台前講課,那畫面會有多酷?他可能不會談利潤增長或股東價值,但絕對會談到忠誠、權力、地盤爭奪,以及如何管理一個高度效忠的組織。這聽起來是不是有點像是在談論一個極端版本的企業文化和人資管理?
《戰爭的理性主義解釋》這篇由 美國學者詹姆斯·費倫(James D. Fearon)教授於1995年發表的論文,不僅在政治學領域引起了廣泛討論,也為我們理解國際關係中的衝突提供了『非理性主義』外的新視角。
拖的有點久了,今天來填坑一下,談談另一位遊戲社會學家 法國的 羅傑·卡洛 Roger Caillois (1913-1978)。卡洛的學術生涯跨越了多個領域,包括人類學、社會學、文學和心理學,他的研究成果對於後來的遊戲理論和文化研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卡尼曼的思考模式(系統1與系統2)與學習方式(微學習 Microlearning 與 傳統學習)四者結合起來,構建一個我覺得非常有趣的四象限模型。這個十字象限模型也許能夠深化我們對於『學習與思考』模式結合的理解,以及為個人成長和企業培訓提供一個新的視角。
「薪資結算(Payroll)」和「薪酬管理(Compensation Management)」有什麼不同?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實則涉及人資管理領域的深層次認知差異。今天讓我們一起探索這個主題,揭開薪資結算與薪酬管理之間的神秘面紗。
想像一下,你手上有一台超級電腦,它號稱能解答宇宙中所有問題。所以你問了它一個問題,但它卻回答說:“這個問題我解不了。”這聽起來是不是很矛盾? 但這種情況就是著名奧地利數學家 庫爾特.哥德爾(Kurt Gödel)在1931年提出的『不完備定律』的核心所在。
想像一下,如果一位黑道老大走進MBA的課堂,站在台前講課,那畫面會有多酷?他可能不會談利潤增長或股東價值,但絕對會談到忠誠、權力、地盤爭奪,以及如何管理一個高度效忠的組織。這聽起來是不是有點像是在談論一個極端版本的企業文化和人資管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博士將智力觀念分為固定型心態和成長型心態,影響我們的學習和發展。固定型心態的人認為能力是固定的,害怕失敗會暴露自己的不足。成長型心態的人相信能力可以通過努力和堅持提高,視挑戰為學習的機會。培養成長型心態對學習和職業發展至關重要。
Thumbnail
討論學生負面心態問題,以及對應的方法。說明在教觀念和解題方式之前,心態才是最需要調整的一環。
Thumbnail
本篇文章探討了達克效應的主旨,即越無知的人越是自信,而實力超過一個層級的人反而過於謙虛。作者從個人見解出發,分享了三種與達克效應相關的個性,彼此之間有點接近,卻不太一樣的情形。文章深入淺出,通俗易懂。
Thumbnail
作者 Only 系列文章,【一天一千字,進化每一次】,關於搶劫的真實故事和心理學效應《達克效應》的分享。文章描述了無知者過度自信的現象,並提醒人們擁有智慧成長的自信。文章橫跨科學、社會和心理學等領域,用淺顯易懂的例子解釋複雜的心理學效應。
Thumbnail
在判斷未知的事物時,我們在潛意識中很難擺脫最初獲得的資訊,經常以此做為標準。
Thumbnail
「越是聰明的人,對於自己的看法就越缺乏自信;他們表現得越沒自信,就越不受到信任。而政治,是眾人之事。」
1.感受「非科學家心態」 你認為一個人性格的產生,是天生的基因註定,還是後天的人為、環境等因素所致呢?
Thumbnail
#「我知道啊,嘿呀,那個我都知道。」 #「我朋友也都在練馬拉松呀,還好啦沒什麼困難,養成習慣就好。」 #「XX企業總經理是我國小同學的弟弟,跟我還算熟啦!」 #「製作影片很簡單啦,現在一堆AI工具可以用,我跟你說啦,其實網路都很多資源,沒那麼困難啦!」
Thumbnail
人們進入社會後,慢慢隨著心境的變化,會開始意識到⋯
培養哲學的思維,它的作用是在一個人心性上的潛移默化。
Thumbnail
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博士將智力觀念分為固定型心態和成長型心態,影響我們的學習和發展。固定型心態的人認為能力是固定的,害怕失敗會暴露自己的不足。成長型心態的人相信能力可以通過努力和堅持提高,視挑戰為學習的機會。培養成長型心態對學習和職業發展至關重要。
Thumbnail
討論學生負面心態問題,以及對應的方法。說明在教觀念和解題方式之前,心態才是最需要調整的一環。
Thumbnail
本篇文章探討了達克效應的主旨,即越無知的人越是自信,而實力超過一個層級的人反而過於謙虛。作者從個人見解出發,分享了三種與達克效應相關的個性,彼此之間有點接近,卻不太一樣的情形。文章深入淺出,通俗易懂。
Thumbnail
作者 Only 系列文章,【一天一千字,進化每一次】,關於搶劫的真實故事和心理學效應《達克效應》的分享。文章描述了無知者過度自信的現象,並提醒人們擁有智慧成長的自信。文章橫跨科學、社會和心理學等領域,用淺顯易懂的例子解釋複雜的心理學效應。
Thumbnail
在判斷未知的事物時,我們在潛意識中很難擺脫最初獲得的資訊,經常以此做為標準。
Thumbnail
「越是聰明的人,對於自己的看法就越缺乏自信;他們表現得越沒自信,就越不受到信任。而政治,是眾人之事。」
1.感受「非科學家心態」 你認為一個人性格的產生,是天生的基因註定,還是後天的人為、環境等因素所致呢?
Thumbnail
#「我知道啊,嘿呀,那個我都知道。」 #「我朋友也都在練馬拉松呀,還好啦沒什麼困難,養成習慣就好。」 #「XX企業總經理是我國小同學的弟弟,跟我還算熟啦!」 #「製作影片很簡單啦,現在一堆AI工具可以用,我跟你說啦,其實網路都很多資源,沒那麼困難啦!」
Thumbnail
人們進入社會後,慢慢隨著心境的變化,會開始意識到⋯
培養哲學的思維,它的作用是在一個人心性上的潛移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