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大人的童話心理學:解析童話裡的人性,66則心理學破除愛情×職場×友誼的煩惱!
심리학이 이토록 재미있을 줄이야: 동화를 꿀꺽해버린 꿀잼 심리학》
✍️作者:柳惠寅
原文作者:류혜인
譯者: 張召儀
語言:繁體中文
📚出版社:大好書屋
出版日期:2023/09/01
📝閱讀記錄:
我是被書名吸引,翻閱後覺得,作者能夠將童話故事用心理學的角度來詮釋,真的很能引起閱讀者的共鳴。書裡25則童話,透過作者的心理學分析,更能看見人性與人心的變化。
例如第一篇故事「狐狸與白鶴」的「錯誤共識效應」,提到「人類在理解他人或情況時,傾向以自身做為基準。由此可見,每個人在日常生活裡,都是用自己的眼睛看待世界,並且以各自的價值觀做出判斷。」,人性就是容易以自我為中心去看待別人和發生的事情,這其實蠻危險的,很容易造成人際關係互動上的誤解,因此要能夠發現自己陷入「自我中心主義」(書裡提到的)而產生「錯誤共識效應」,就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多觀察自己的所思所想。
整本書看完,我的感觸是人類的大腦是很容易「誤判」的存在,大腦憑藉的是記憶能力和既定的認知,對於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很容易就產生落差,尤其是不夠認識自己的人,往往就是會以自己的角度來看待別人,甚至傷害到他人而不自知。像第16篇的故事「使道的判決」(應該是韓國的童話,因為我先前也沒有看過)的「確認偏誤」,就是使道(古代朝鮮的官職,相當於現代的縣市首長)因為自己認定的偏誤,差點判了冤案。還有「賣火柴的小女孩」的「旁觀者效應」,人越多,就越沒有人伸出援手,也是因為人性錯誤的判斷,認為不差我一個,會有別人幫忙…等等。讓我不禁感嘆,如果不認真在自己身上,透過與人互動、閱讀書籍等等,多觀察自己、理解自己,我們在生活中很容易就會陷入這些心理學上的狀態而不自知。
這本書很推薦對心理學有興趣的朋友,對於觀察和認識自己也很有幫助。
🔖書摘:
人類在理解他人或情況時,傾向以自身做為基準。由此可見,每個人在日常生活裡,都是用自己的眼睛看待世界,並且以各自的價值觀做出判斷。
人們都是用各自的觀點看待世界,因此很容易產生以自我為中心的錯覺。
蘇聯的詩人兼小說家鮑里斯·巴斯特納克(Boris Pasternak)曾言:「人生來就是為了生活,而不是為生活做準備。」亦即,對未來的過分準備,可能會成為眼下的浪費。
「偏誤」就是在看待對方時,過於偏向某一種角度。因此,我們應該有意識地養成全面思考的習慣,努力避免隨意對他人下判斷。
歸根究柢,選擇的好與壞,皆取決於自己以何種角度看待。
所謂的「保護自己」,指的不是「向對方發脾氣」,而是要「不被他人左右」。換句話說,必須懂得保護自己,別讓自己的行為受到對方的心情或態度影響。
人類在合理化自身行為的過程,會傾向根據行為來改變想法。而我們需要注意的,就是切勿順著錯誤的行為,進而改變自己的思考模式。
我們脫口而出的每句話,都有可能改變一個人的人生。因此,我們必須時時警惕,切勿讓自己的言論對他人造成「污名效應」(平時經常接受到否定或負面暗示,以致於在不知不覺中出現負面行為的現象)。
人的內心有「自由意志」,可以決定自身的行為,可以選擇接受周圍正確的價值觀,決定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