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諮商歷程】為什麼諮商要談那麼久?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心理諮商歷程】為什麼諮商要談那麼久?


我常去公園跑步或吃午餐,久了後發現常在公園走動的就是那些固定班底,好像RPG遊戲裡的NPC一樣,每到固定的時間就會在公園出沒(或許對別人來說我也是NPC),其中有一對母女特別吸引我的注意,媽媽約70多歲,40多歲的女兒看得出來是身心障礙者,大概是輕度智能不足,每天媽媽會牽著女兒在公園散步,並跟街坊鄰居閒聊,我猜這對母女沒有其他家人了,因為我沒看過她們和其他人一起。



有次言談中我聽到媽媽試著教女兒煮菜,我想著,都到這個歲數了,基於母愛,當然會計畫自己百年後,女兒該怎麼辦吧,看著她們充滿活力地走著,我想未來應該也沒問題的。但也不禁想著,若是其他更情況更嚴峻的家庭呢? 好比孩子有更嚴重的腦性麻痺,加上經濟窘迫、社交孤立的情況下,好像可以理解有些人會選擇結束孩子、或者是被照顧者的生命,因為對他們而言,世界過於殘酷無情,而自己與孩子是那麼地無助無能。



儘管疾病與貧窮都是現實,但無可否認的是,我們也都活在主觀的世界裡,如同存在主義所談的,每個人都為自己創造了獨一無二的世界。



有時我們會聽到有過得不好的爸媽,帶著年幼的子女一同自殺,大家第一個反應就是批判父母的自私,因為一般人難以理解與想像這對父母的主觀經驗,儘管客觀上來看問題都可以被處理,不需要走上絕路,但在他們的經驗裡,世界就是那麼地殘酷,而自己是如此無助,當他們把自身的經驗投射到孩子身上時,為了保護孩子不要被這世界傷害,帶著孩子離開是身為父母所能做的最後的溫柔。



真正的心理治療往往需要好多年,我總會被問到,為什麼要談那麼久? 有那麼多好談的嗎? 我的答案是,需要喔,因為要談到對方能夠相信世界沒有那麼殘酷,而自己也沒有那麼無助為止。



為了達成這個目標,心理師與個案要混得夠久、夠熟、夠深,直到有一天,不只是心理師可以想像個案的經驗,個案也願意從心理師的視角,來看看其實沒那麼糟糕的世界與自己。

avatar-img
34會員
37內容數
一個治療師的工作隨筆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方格正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姑爹過年期間走了,享年82歲,他走得安詳,僅住了一天院就離世了。我沒有太多悲傷,或許是因為早有心理準備,姑爹身子一直不太好,而且也這麼大歲數了,只是姑爹的離開,也讓我離童年更遠了。 他年輕的時候當過水手,在世界各地跑船。就像普派水手一樣,小時候他總愛秀二頭肌,說可以一下子就變出一顆雞蛋
「沒有能力自發行動、表達一己真正的感受和想法,結果必須對別人和自己呈現虛擬的自我,這正是自卑感和虛弱感的根源」                                                                                              
忘了從哪邊看到的(八成又是Yalom那兒),治療關係能再區分為移情、合作同盟以及人與人間的關係這三個層次。而多數時候,我們假裝只有前面兩種關係,也就是治療者是全然專業中立的醫者/分析者/導師之類的腳色。 在更嚴苛的情境下,治療者承認與案主間有較對等的人際的關係甚至會被看成是禁忌、失誤或者是
前陣子有國中生畫了幅「帝王行人過馬路」的諷刺畫得獎,Youtuber Cheap憤怒地撻伐,後來有人把事情扭曲成網紅攻擊國中生,最後流於反智地爭論誰對誰錯。 身為長年關注行人路權的一份子,我懂Cheap的氣憤。有次我帶了一雙兒女過斑馬線,途中一輛汽車迎面而來,我原以為他要停(照法規他應該要停的
前陣子受邀到東吳心理系演講,分享心理師工作的各種可能性。我平時很少拋頭露面,但跟東吳心理系特別有緣,幾年前我也跟學生們分享過,心理師要堅持理想的困難與寶貴之處,當時學生問到「這些跟他們現在有什麼關係呢?」,我後來又寫了篇題為<天下無賊>的文章來回應。 這次也差不多,我藉由解釋心理師的工作生態,
命定論: 人真的有自由意志嗎? 哲學上有個老問題 — 這世上的一切是否都已註定? 我更喜歡印度神話的說法: 其實這個世界不過是梵天大神的一個夢境,而我們只不過是活在其中罷了。兩者共通之處在於,自由意志其實充其量只是人的一種掌握感,我們會做出什麼選擇,其實老早就註定好了。 科學家們竭盡一生所探
姑爹過年期間走了,享年82歲,他走得安詳,僅住了一天院就離世了。我沒有太多悲傷,或許是因為早有心理準備,姑爹身子一直不太好,而且也這麼大歲數了,只是姑爹的離開,也讓我離童年更遠了。 他年輕的時候當過水手,在世界各地跑船。就像普派水手一樣,小時候他總愛秀二頭肌,說可以一下子就變出一顆雞蛋
「沒有能力自發行動、表達一己真正的感受和想法,結果必須對別人和自己呈現虛擬的自我,這正是自卑感和虛弱感的根源」                                                                                              
忘了從哪邊看到的(八成又是Yalom那兒),治療關係能再區分為移情、合作同盟以及人與人間的關係這三個層次。而多數時候,我們假裝只有前面兩種關係,也就是治療者是全然專業中立的醫者/分析者/導師之類的腳色。 在更嚴苛的情境下,治療者承認與案主間有較對等的人際的關係甚至會被看成是禁忌、失誤或者是
前陣子有國中生畫了幅「帝王行人過馬路」的諷刺畫得獎,Youtuber Cheap憤怒地撻伐,後來有人把事情扭曲成網紅攻擊國中生,最後流於反智地爭論誰對誰錯。 身為長年關注行人路權的一份子,我懂Cheap的氣憤。有次我帶了一雙兒女過斑馬線,途中一輛汽車迎面而來,我原以為他要停(照法規他應該要停的
前陣子受邀到東吳心理系演講,分享心理師工作的各種可能性。我平時很少拋頭露面,但跟東吳心理系特別有緣,幾年前我也跟學生們分享過,心理師要堅持理想的困難與寶貴之處,當時學生問到「這些跟他們現在有什麼關係呢?」,我後來又寫了篇題為<天下無賊>的文章來回應。 這次也差不多,我藉由解釋心理師的工作生態,
命定論: 人真的有自由意志嗎? 哲學上有個老問題 — 這世上的一切是否都已註定? 我更喜歡印度神話的說法: 其實這個世界不過是梵天大神的一個夢境,而我們只不過是活在其中罷了。兩者共通之處在於,自由意志其實充其量只是人的一種掌握感,我們會做出什麼選擇,其實老早就註定好了。 科學家們竭盡一生所探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講到做母親,我想起多年前ㄧ個年輕媽媽的故事。 當時孩子還很年幼,時常會帶他到中庭散步走走,中庭對他來說頗大,住戶們又植了許多花草樹木,他喜歡亂撿些不知名的植物種子回家種。 有次碰見一位小姐,聊了幾句才知道她也是個媽媽,她透露出帶孩子的壓力,她有在上班工作,很難想像我是全職媽媽,若換作是她
Thumbnail
今天陪孩子去身心科看診時,看見一個眼神空洞的女子,被她中年的老公與年邁的母親扶著。那個眼神我看過,是兒子隨時會做出出格舉動的時期,憂鬱症讓他被無止盡黑洞吸進去,痛苦到一心求死,他會走到馬路中間等著被車撞,在車上隨時想開車門跳車,二十四小時我都需要繃緊神經看著他… 這一家人讓我彷彿見到了三個月
Thumbnail
今天下班一如往常地在擁擠的板南線上左右搖晃,到站後臨時興起,決定給努力上班四天的自己一點獎勵,於是我走了與平時不同的出口,抵達了一間曾經去過的視障按摩館放鬆一下。 這次幫我按摩的師父與上次不同,是一位年約五十左右的女師傅,一開始師傅問我話時,我因為太累了所以都簡單地答了一下,希望可以安靜地享受
Thumbnail
我想記錄下來,第一次參加工作坊,就在人生快邁入第30個年頭,辭了職準備考諮商所的現在。
在我回答心理諮商師那一刻 時間感覺好像停止了許久 我心裡無處可洩的情緒與思想 第一次有了‘’寄託‘’、‘’信任‘’、‘’不受綑綁‘’的期盼 而 諮商師 也沒有辜負我哪期盼的眼神 開口:妳想什麼時間,我都願意給妳排時間 這句話一出口 我第一次感受到 ‘’有人願意給我時間‘’ ‘’有人
Thumbnail
       在執業的日子裡,每次初談都會感受到來訪者的疑惑:「好吧,我踏出第一步預約了,但心理諮商會是什麼樣子?要做什麼?」。接著,另一個常見的期待是「心理諮商,是不是心理師可以給我很多建議?」。
Thumbnail
常常講的失落感在引用簡單的小故事 一個老人喜歡去公園靜思冥想 但最近跑來一群小孩到公園玩樂吵鬧 老人想把這些小孩趕走,但是公園是公共場合不是他個人的場所 他靜思後想到一個辦法 隔天他對這群小孩說,我非常喜歡你們來公園,只要你們明天再來我就給你們100元 就這樣過了3天後,老人在對這
Thumbnail
最近學心理諮商的兒子回家過春假,我興高采烈地分享我在方格子開沙龍的經歷。他倒是不太驚訝,畢竟,在柴米油鹽中哀嘆的媽媽,偶爾也會作困獸之鬥: 自組讀書會,寫寫文章發表在極小眾的領域什麼的。 畢竟是情商比較好的老二,他禮貌性地表達了關注,問我都寫些什麼,是什麼樣的媒體平台? 不是先該關心我的「心路歷
Thumbnail
雖然以嚴謹的心態看待這樣的議題,卻不輕易認為這是種「病」,很多時候只是人生路途上或有磕磕絆絆、或有塵土濛濛,於是越走越遲疑,總懷疑是不是在哪裡遺落了什麼,以至於步步都深陷,且再看不見明媚風光。這時候若有個專業力量,引領你回溯、爬梳,並適時提供力量,也未嘗不是件壞事!
Thumbnail
「妳心目中理想的家庭生活,究竟是什麼模樣呢?」 那天,和諮商師聊到現在的生活節奏讓我有點卡住時,諮商師反問了我這個問題。我愣住,因為似乎沒認真思考過這個問題,就當了媽媽。 回想在有孩子以前,我喜歡自由的生活,喜歡想出去就出去、想耍廢就耍廢的隨心所欲,我可以滿腔熱血和朋友飛到馬祖北竿跑馬拉松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講到做母親,我想起多年前ㄧ個年輕媽媽的故事。 當時孩子還很年幼,時常會帶他到中庭散步走走,中庭對他來說頗大,住戶們又植了許多花草樹木,他喜歡亂撿些不知名的植物種子回家種。 有次碰見一位小姐,聊了幾句才知道她也是個媽媽,她透露出帶孩子的壓力,她有在上班工作,很難想像我是全職媽媽,若換作是她
Thumbnail
今天陪孩子去身心科看診時,看見一個眼神空洞的女子,被她中年的老公與年邁的母親扶著。那個眼神我看過,是兒子隨時會做出出格舉動的時期,憂鬱症讓他被無止盡黑洞吸進去,痛苦到一心求死,他會走到馬路中間等著被車撞,在車上隨時想開車門跳車,二十四小時我都需要繃緊神經看著他… 這一家人讓我彷彿見到了三個月
Thumbnail
今天下班一如往常地在擁擠的板南線上左右搖晃,到站後臨時興起,決定給努力上班四天的自己一點獎勵,於是我走了與平時不同的出口,抵達了一間曾經去過的視障按摩館放鬆一下。 這次幫我按摩的師父與上次不同,是一位年約五十左右的女師傅,一開始師傅問我話時,我因為太累了所以都簡單地答了一下,希望可以安靜地享受
Thumbnail
我想記錄下來,第一次參加工作坊,就在人生快邁入第30個年頭,辭了職準備考諮商所的現在。
在我回答心理諮商師那一刻 時間感覺好像停止了許久 我心裡無處可洩的情緒與思想 第一次有了‘’寄託‘’、‘’信任‘’、‘’不受綑綁‘’的期盼 而 諮商師 也沒有辜負我哪期盼的眼神 開口:妳想什麼時間,我都願意給妳排時間 這句話一出口 我第一次感受到 ‘’有人願意給我時間‘’ ‘’有人
Thumbnail
       在執業的日子裡,每次初談都會感受到來訪者的疑惑:「好吧,我踏出第一步預約了,但心理諮商會是什麼樣子?要做什麼?」。接著,另一個常見的期待是「心理諮商,是不是心理師可以給我很多建議?」。
Thumbnail
常常講的失落感在引用簡單的小故事 一個老人喜歡去公園靜思冥想 但最近跑來一群小孩到公園玩樂吵鬧 老人想把這些小孩趕走,但是公園是公共場合不是他個人的場所 他靜思後想到一個辦法 隔天他對這群小孩說,我非常喜歡你們來公園,只要你們明天再來我就給你們100元 就這樣過了3天後,老人在對這
Thumbnail
最近學心理諮商的兒子回家過春假,我興高采烈地分享我在方格子開沙龍的經歷。他倒是不太驚訝,畢竟,在柴米油鹽中哀嘆的媽媽,偶爾也會作困獸之鬥: 自組讀書會,寫寫文章發表在極小眾的領域什麼的。 畢竟是情商比較好的老二,他禮貌性地表達了關注,問我都寫些什麼,是什麼樣的媒體平台? 不是先該關心我的「心路歷
Thumbnail
雖然以嚴謹的心態看待這樣的議題,卻不輕易認為這是種「病」,很多時候只是人生路途上或有磕磕絆絆、或有塵土濛濛,於是越走越遲疑,總懷疑是不是在哪裡遺落了什麼,以至於步步都深陷,且再看不見明媚風光。這時候若有個專業力量,引領你回溯、爬梳,並適時提供力量,也未嘗不是件壞事!
Thumbnail
「妳心目中理想的家庭生活,究竟是什麼模樣呢?」 那天,和諮商師聊到現在的生活節奏讓我有點卡住時,諮商師反問了我這個問題。我愣住,因為似乎沒認真思考過這個問題,就當了媽媽。 回想在有孩子以前,我喜歡自由的生活,喜歡想出去就出去、想耍廢就耍廢的隨心所欲,我可以滿腔熱血和朋友飛到馬祖北竿跑馬拉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