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諮商歷程】為什麼諮商要談那麼久?
我常去公園跑步或吃午餐,久了後發現常在公園走動的就是那些固定班底,好像RPG遊戲裡的NPC一樣,每到固定的時間就會在公園出沒(或許對別人來說我也是NPC),其中有一對母女特別吸引我的注意,媽媽約70多歲,40多歲的女兒看得出來是身心障礙者,大概是輕度智能不足,每天媽媽會牽著女兒在公園散步,並跟街坊鄰居閒聊,我猜這對母女沒有其他家人了,因為我沒看過她們和其他人一起。
有次言談中我聽到媽媽試著教女兒煮菜,我想著,都到這個歲數了,基於母愛,當然會計畫自己百年後,女兒該怎麼辦吧,看著她們充滿活力地走著,我想未來應該也沒問題的。但也不禁想著,若是其他更情況更嚴峻的家庭呢? 好比孩子有更嚴重的腦性麻痺,加上經濟窘迫、社交孤立的情況下,好像可以理解有些人會選擇結束孩子、或者是被照顧者的生命,因為對他們而言,世界過於殘酷無情,而自己與孩子是那麼地無助無能。
儘管疾病與貧窮都是現實,但無可否認的是,我們也都活在主觀的世界裡,如同存在主義所談的,每個人都為自己創造了獨一無二的世界。
有時我們會聽到有過得不好的爸媽,帶著年幼的子女一同自殺,大家第一個反應就是批判父母的自私,因為一般人難以理解與想像這對父母的主觀經驗,儘管客觀上來看問題都可以被處理,不需要走上絕路,但在他們的經驗裡,世界就是那麼地殘酷,而自己是如此無助,當他們把自身的經驗投射到孩子身上時,為了保護孩子不要被這世界傷害,帶著孩子離開是身為父母所能做的最後的溫柔。
真正的心理治療往往需要好多年,我總會被問到,為什麼要談那麼久? 有那麼多好談的嗎? 我的答案是,需要喔,因為要談到對方能夠相信世界沒有那麼殘酷,而自己也沒有那麼無助為止。
為了達成這個目標,心理師與個案要混得夠久、夠熟、夠深,直到有一天,不只是心理師可以想像個案的經驗,個案也願意從心理師的視角,來看看其實沒那麼糟糕的世界與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