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敏人觀察日記】喜歡自己:從討好他人到接納自我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不要討厭慣於討好的自己。委屈自己、討好他人是一種生存策略,如果我們在生活中總是這麼做,一定表示這能為我們帶來某些好處。


小珍走過廚房,發現正在洗碗的室友弄出乒呤乓啷的聲響,對噪音敏感的小珍不禁皺起眉頭,但又不想對別人的行為品頭論足,於是繼續走向自己的房間。


就在這時候,室友叫住小珍:


「喂,上一個用洗碗精的是你吧?用完能不能放回原位,這樣習慣很不好欸。」


小珍心頭一股怒火衝上來,很想回對方:


『在那之前你能不能養成把流理台擦乾的習慣,每次都把檯面弄得濕答答,不曉得都是別人替你收拾嗎?』


但小珍憋了一秒鐘,最後說出口的是:


「我知道了,下次會注意的。」


小珍滿腹委屈地回到房間,不只對惡人先告狀的室友感到憤怒,更對什麼都不敢說的自己覺得生氣和無力。


小珍想,為什麼我總是這樣懦弱,不敢跟人衝突、不敢惹別人生氣,更不敢好好替自己爭取權益。


對於這樣的小珍,對於每個跟小珍有同樣感受的人,我想告訴你的是:


不要討厭慣於討好的自己。


委屈自己、討好他人是一種生存策略,如果我們在生活中總是這麼做,一定表示這能為我們帶來某些好處。


只要討好,就能讓事情處於控制之中,或舒緩氣氛讓自己感覺舒服。如果不斷討好讓你覺得疲憊,可以躲到無人的地方休息一會,但不要因此責備自己懦弱。


每個人都有弱小的時候,需要時間去經驗、碰撞、反思而讓內心漸漸強大。有些情況,我們就是處於弱勢的一方,資歷、地位、閱歷、資源不如對方,甚至就是面子不夠厚而沒有那麼會吵架。所以即便感覺不公平、受壓抑,也只能按耐那份不滿的心情。


而當你厭惡自己總是討好,卻又感覺無法不這麼做時,這其實是一件好事,是改變的契機。只是這種改變需要積累,你會像收集養分一樣,收集一次次的受挫經驗與渴望改變的衝動。等累積得足夠且機會成熟以後,你就會開始試著鼓起勇氣,採取不同的行為模式。


一開始也許只是小小的試探,接著是緩慢地透露真心,然後漸漸發現,即使說出自己的意見,也不會有人因此討厭、排擠你,又或者,你發現其實自己已經不那麼在意某些人的看法和評論了。


勇於表達想法的人很好,藏匿真心以維持內在平靜也沒什麼不對。每個人都是用自己當下的狀態活著,而任何人的任何一刻,則都是圓滿而完整的。


不成熟的自己、成熟的自己、游刃有餘的自己,不論何時為當下拍下一張照片,你都能夠看到一幀此刻獨有的景色。如含苞與盛開的花朵,各有各的美麗。


從當下就開始喜歡自己吧,勇敢率直的人很好,保守而善解人意的也很棒。不論那是什麼模樣,開心地擁抱與欣賞鏡子裡的那人。


因為此時此刻的你,將是這輩子只能遇見一次的風景。


2024.03.27

avatar-img
3會員
22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笑笑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有時候,我們會過於著迷自己的病症,以至於將它視為自己的一部分,不論如何也不願放手。 你說這怎麼可能?疾病為我帶來痛苦,我恨不得擺脫它。但事實是,疾病也可能成為我們的舒適圈,我們可以在其中扮演受害者自憐自艾,也可以藉由它享受他人的同情與關照。
今天途經以前常逛的商店街,即便沒有任何打算購買的物品,依然控制不住腳步,朝那個方向走了過去。但走在街上看著商鋪裡各種琳瑯滿目的商品時,我發現自己今天的心境,和以前全然不同了。
我們常常在焦慮、憤怒或不耐煩時將自己與當下割裂,認為那不是自己想要的,進而捨棄當下的時刻,只追求未來「屬於自己」的時間。然而我們應該學會接受當下的自己,擁抱當下的情緒與狀態,與時間共舞。我們應學會成為時間之流中的一部分,接受自己就是時間的一部分,在當下找到自由與平靜。
真正的「我」究竟是創造演變出來的,還是由發現獲得的?也就是說,自我是像陶土不斷塑型堆疊上去的,還是像雕刻,不斷刮除多餘部分而展現最終模樣的? 毫無疑問的是,社會性的我是塑造出來的,從原本簡單樸實的胚土一點點被塑形,可能經由批量流水線製造,也經過一些精細的手工過程,由此塑造了社會性、個性化的「我」。
嫉妒的背後是對死亡的恐懼。光芒四射的人也可能對自己的價值存在懷疑,對死亡的恐懼則是情緒的根源。
情緒就好像水,好像一汪深潭。我們每個人都會遇見,也難免要在其中沉溺掙扎。理解如何和情緒相處,就像學會游泳,你要嗆水嗆上無數次,接受並習慣對水的恐懼,才能在其中自在地悠游。
有時候,我們會過於著迷自己的病症,以至於將它視為自己的一部分,不論如何也不願放手。 你說這怎麼可能?疾病為我帶來痛苦,我恨不得擺脫它。但事實是,疾病也可能成為我們的舒適圈,我們可以在其中扮演受害者自憐自艾,也可以藉由它享受他人的同情與關照。
今天途經以前常逛的商店街,即便沒有任何打算購買的物品,依然控制不住腳步,朝那個方向走了過去。但走在街上看著商鋪裡各種琳瑯滿目的商品時,我發現自己今天的心境,和以前全然不同了。
我們常常在焦慮、憤怒或不耐煩時將自己與當下割裂,認為那不是自己想要的,進而捨棄當下的時刻,只追求未來「屬於自己」的時間。然而我們應該學會接受當下的自己,擁抱當下的情緒與狀態,與時間共舞。我們應學會成為時間之流中的一部分,接受自己就是時間的一部分,在當下找到自由與平靜。
真正的「我」究竟是創造演變出來的,還是由發現獲得的?也就是說,自我是像陶土不斷塑型堆疊上去的,還是像雕刻,不斷刮除多餘部分而展現最終模樣的? 毫無疑問的是,社會性的我是塑造出來的,從原本簡單樸實的胚土一點點被塑形,可能經由批量流水線製造,也經過一些精細的手工過程,由此塑造了社會性、個性化的「我」。
嫉妒的背後是對死亡的恐懼。光芒四射的人也可能對自己的價值存在懷疑,對死亡的恐懼則是情緒的根源。
情緒就好像水,好像一汪深潭。我們每個人都會遇見,也難免要在其中沉溺掙扎。理解如何和情緒相處,就像學會游泳,你要嗆水嗆上無數次,接受並習慣對水的恐懼,才能在其中自在地悠游。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別人不完美,我也不完美,包容別人,其實是在善待自己。對方所做的事並不是為了惹你生氣。如果總是對別人不滿意,哪會有好心情呢?!
比如平常吃飯叫上妳,跟妳搏感情,講好聽一點是搏感情,說直白一點就是倒負能量給妳。 然後她倒著倒著就覺得妳是她自己人了,然後有忙都要妳幫,她最多就只能聽聽妳吐苦水,妳吐了一點點不知不覺又變成她吐。 然後她有事要妳幫忙都是大事,要妳用人脈幫她辦事情的那種。 這種朋友CP值極低,她把妳當朋友是因
面對不快負面情緒,通常我會自己忍受排解,不會無端去遷怒他人,不會想找人訴苦抱怨,也不會主動去關心他人。 自己已經累積很多煩悶事了,不想還要吸收他人的 當有人找我抱怨訴苦時,自己的事情自己想辦法解決啊!都是成熟懂事的成人了不是嗎?我心裡都會這麼想著。 抱怨訴苦也是在說他人壞話,我會盡力不要成為
#與自己交換日記 #Week23主動 #Day5 Q.當他人對我們做了一些討厭的事情,藉由省思行為本身與自己的反應,我們能更加認識自己,你能想得到一個令你不太舒服的行為嗎?為什麼這個行為讓你不舒服? ✍️在嚴肅的場合大聲喧嘩(聊天),這樣的行為讓我很不舒服,我認為不夠尊重。 寫於2024060
Thumbnail
最近遇到幾個諮詢個案,在對話過程中發現都是遇到類似的問題:經常感到自己總是在努力取悅他人,而忽略了自己的感受;總是試圖讓每個人滿意,卻很少考慮自己的需求。讓我想起以前的自己也是曾有過同樣的困擾,在學習了藝術治療和心理學後,才察覺到原來自己可能是一個具有「討好型人格」的人。   這種人格特質在人際
Thumbnail
討好別人,只會讓自己越來越委屈 關係中的愛恨衝突,總讓我們在成長過程中,傷痕累累,未化解的童年創傷,直到我們步入社會,進入婚姻殿堂,仍舊持續影響著我們。 戰、逃或僵住是重大壓力之下,常見的創傷反應,但其實「討好」他人,將別人的要求擺在第一順位,也是一種創傷,一種來自「內心的警訊」。
Thumbnail
他們說我聰明,但我也喜歡笨笨的自己。 他們說我可愛,但我也喜歡不那麼可愛的自己。 他們說我體貼,但我也喜歡以自己為主、不考慮別人時的自己。 他們說我親切,但我也喜歡當自己不受尊重時,表達自己時的嚴肅。 他們說我誠實,但我也喜歡保留一些自己不讓人看見。 我謝謝他們給的讚美,但我也喜歡自己
Thumbnail
有憂鬱傾向或憂鬱症的朋友們,很容易自我批判、自我攻擊,覺得自己狀況不佳造成他人困擾,感到內疚自責。這篇簡單分享一個練習:用友善的眼光看待自己。我們需要養成新習慣,取代舊習慣,而習慣的養成需要一段時間,我們需要準備一本筆記本,從三個點練習重新看待自己的方式。 像我常常忙完一天工作,回家後明明應該休
別人不完美,我也不完美,包容別人,其實是在善待自己。對方所做的事並不是為了惹你生氣。如果總是對別人不滿意,哪會有好心情呢?!
比如平常吃飯叫上妳,跟妳搏感情,講好聽一點是搏感情,說直白一點就是倒負能量給妳。 然後她倒著倒著就覺得妳是她自己人了,然後有忙都要妳幫,她最多就只能聽聽妳吐苦水,妳吐了一點點不知不覺又變成她吐。 然後她有事要妳幫忙都是大事,要妳用人脈幫她辦事情的那種。 這種朋友CP值極低,她把妳當朋友是因
面對不快負面情緒,通常我會自己忍受排解,不會無端去遷怒他人,不會想找人訴苦抱怨,也不會主動去關心他人。 自己已經累積很多煩悶事了,不想還要吸收他人的 當有人找我抱怨訴苦時,自己的事情自己想辦法解決啊!都是成熟懂事的成人了不是嗎?我心裡都會這麼想著。 抱怨訴苦也是在說他人壞話,我會盡力不要成為
#與自己交換日記 #Week23主動 #Day5 Q.當他人對我們做了一些討厭的事情,藉由省思行為本身與自己的反應,我們能更加認識自己,你能想得到一個令你不太舒服的行為嗎?為什麼這個行為讓你不舒服? ✍️在嚴肅的場合大聲喧嘩(聊天),這樣的行為讓我很不舒服,我認為不夠尊重。 寫於2024060
Thumbnail
最近遇到幾個諮詢個案,在對話過程中發現都是遇到類似的問題:經常感到自己總是在努力取悅他人,而忽略了自己的感受;總是試圖讓每個人滿意,卻很少考慮自己的需求。讓我想起以前的自己也是曾有過同樣的困擾,在學習了藝術治療和心理學後,才察覺到原來自己可能是一個具有「討好型人格」的人。   這種人格特質在人際
Thumbnail
討好別人,只會讓自己越來越委屈 關係中的愛恨衝突,總讓我們在成長過程中,傷痕累累,未化解的童年創傷,直到我們步入社會,進入婚姻殿堂,仍舊持續影響著我們。 戰、逃或僵住是重大壓力之下,常見的創傷反應,但其實「討好」他人,將別人的要求擺在第一順位,也是一種創傷,一種來自「內心的警訊」。
Thumbnail
他們說我聰明,但我也喜歡笨笨的自己。 他們說我可愛,但我也喜歡不那麼可愛的自己。 他們說我體貼,但我也喜歡以自己為主、不考慮別人時的自己。 他們說我親切,但我也喜歡當自己不受尊重時,表達自己時的嚴肅。 他們說我誠實,但我也喜歡保留一些自己不讓人看見。 我謝謝他們給的讚美,但我也喜歡自己
Thumbnail
有憂鬱傾向或憂鬱症的朋友們,很容易自我批判、自我攻擊,覺得自己狀況不佳造成他人困擾,感到內疚自責。這篇簡單分享一個練習:用友善的眼光看待自己。我們需要養成新習慣,取代舊習慣,而習慣的養成需要一段時間,我們需要準備一本筆記本,從三個點練習重新看待自己的方式。 像我常常忙完一天工作,回家後明明應該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