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l-being: the state of feeling healthy and happy. ——英國劍橋字典 Cambridge Dictionary
意旨平安吉祥,順遂圓滿;安好健康。—— 台灣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Well-being,幸福安康,無論是為他人祝禱還是為自己許下願望,都可以說是每個人理想生活的樣貌。但要讓 Well-being 成真,實際而言到底要怎麼做呢?
絕大多數人對於 Well-being 的想像,或許是歲月靜好,健康無虞,且有所愛之人陪伴。不過當代社會裡,除了上述個人生活的富足之外,「工作與職業身份」卻是個時常被忽視的面相。試想,工作佔了每天生活 1/3 至 1/2 的時間,甚至比個人生活以及睡眠休息的時間還要長,也就代表,工作與職涯對於一個人在心理上與生理上的影響,是遠比想像中還要巨大的。而也正是如此,若工作與職業是一個人偏離幸福軸度的主要原因,若不適時處理,後續的影響也遠比想像中還要更具災難性。
職業過勞(Burnout),可以說,正是 Well-being 在職場面向上出現問題的一個警鐘。
但我們真的知道「職場過勞」是什麼嗎?
過勞在亞洲職場的從業者耳裡聽起來並不是太新的概念,尤其台灣與日本在文化上交流頻繁,而日本在泡沫經濟後越來越多過勞個案出現,也就自然成為社會注意的焦點。
過勞死,源自日語,一種職業性的突然死亡,因過度勞動導致積勞成疾而死。其原因為由壓力引起的心臟病發作,或是長期疲倦所導致的中風致死。
不過,若我們細看,可以明確看出在日系脈絡之下,過勞死有較大篇幅著重在因為過度肢體勞動而造成的生理系統崩潰。無論是高工時這類需要大量體力支撐的職場環境;還是高壓力這類讓身體隨時處於警戒狀態,而導致的長期生理失衡,都可以看到對身體很直接的影響。
然而,職場過勞的樣態,也並不是只有我們熟悉的這種:在勞工權益與職場體系完全不一樣的西歐與北美,也有眾多職業工作者歷經過勞,而他們面臨的過勞揭露出另外一個切角——心理系統的全面潰敗。
自 1970 年代起,有越來越多研究針對職場工作者的倦怠問題提出看法。——哈佛商業評論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職業過勞(Occupational burnout)是一種由慢性工作壓力導致的症候群。由於中文的資訊並不太多,我在此附上 Julia Martins 在專案管理工具 Asana 的官方資源,統整過勞常見症狀:
特別注意的事情是,會產生這類職業過勞的人們,通常都是對於其工作有巨大的熱忱與成就感的職業族群。對他們來說,工作是自我價值與人生意義的重大來源:他們喜歡工作,也願意付出,對工作有很大的認同跟內驅力——卻依舊在無預警的狀況下被拖垮。
可能連他們都無法很快速地理解這其中的矛盾:我做一個我熱愛的事情,怎麼會反而被熱愛的事情反噬呢?
或許這就是求好心切,而造成的吃力不討好。
因為太過於熱愛工作,而過度將自己的時間精力投注其中,而因此沒有把守職業與個人生活的疆界;太過於因為投入而得失心過重,無法在該需要休息的時候暫時不處理職業問題;太過於想要出類拔萃,而跟無形的壓力、對手,甚至是時間賽跑,而有時候這些賽跑的對象甚至是想像出來的,並不為真。如此種種,最後讓熱愛工作的人們,像無法停止的老鼠跑滾輪一樣,力竭倒下。
我記得剛進 Meta 時曾有個內部訓練課程,裡面提到 Endurance 跟 Resilience 在概念上是不同的:Endurance 在中文裡時常被翻譯成不屈不撓,然而這詞彙時常指涉的是在艱苦環境之下,對抗這些挑戰的耐久力;Resilience 則是確保無論是在舒張還是緊繃的環境下,都能夠因應且保持彈性的韌性。
那時候我恍然大悟:東亞文化在我們長大的過程中,鼓勵的是 Endurance,而不是 Resilience——而當 Endurance 變成我們的思維傾向,就會導致你我太相信努力才是應對刻苦環境的唯一解;或是太相信自我壓縮是追求卓越的最佳解。這些內歸因造成的結果,就是「硬撐」,短期之內或許可以超群絕倫,然而隨之而來的就是粉身碎骨。
這是我在西洋職場文化中學到的第一課:除非在特殊競爭環境之下,比如創業、賽事等狀況下,必須要有殊死的決心,追求「短期的贏」,是絕對數字,1 跟 0 的差異,立竿見影;在其他環境中,心性養成的核心是「長期的贏」,是勝率,是統計趨勢,是數學裡的期望值。而當目標是追求長期的卓越時,進進退退就是常態,確保自己能夠補給長期的生理與心靈彈藥,以及面對失敗時有再戰一場的能量與勇氣,這才是 Resilience。
這也是「養心帖」這系列文章的命名寓意,以及必須要帶給諸位讀者朋友們的意識:如同中藥,光是服藥並不會藥到病除,很多時刻病人需要的是養心;調整生活習慣;以及最重要的,調整心結,將思想傾向(Mindset)從 Endurance 切換成 Resilience,用期望值以及量級訓練的方式,建立自己職涯,或甚至是人生的長期方向。
最好的品質與成功源自於量級訓練:別因量級還不夠,就急著自我否定。—— 我於 2023 年 3 月在方格子專欄寫下的邏輯推演,有需要可以點選進行閱讀
也因此,意識到自己在職涯中是否逼近過勞,是一個重要的功課。而一但踏上過勞之路,心靈崩落的速度更是有如一輛失速的火車,若不謹慎對應,極有可能會導致巨大的後果。
踏入職場多年,我身邊過勞的例子不勝枚舉,他們都曾是熱愛工作的職業工作者。以下讓我們先用旁觀者的角度,來看看第一個例子。
我的英國同事,在 Meta 可謂人見人愛的產品經理 P ,外向活潑又幽默風趣。她對於 Meta 用戶的 Integrity 有巨大的熱忱,在廣告與用戶原生內容好幾個團隊輪調之後,選擇留在原生內容,處理諸如網路仇恨言論、非法交易等具有高度複雜度的惡意內容。然而她甘之如飴,對於自己能夠在科技前緣處理這類過往沒有範式的領域,有種開拓未知世界的興奮感。
她在 Meta 工作超過三年了,跟不同工程團隊工作過,每一次轉換 Integrity 主題看起來也是順風順水,直到有一天,她突然發了一篇文說:為了照顧我的 P0,她必須臨時休息一段時間,時間長短不定,明日即刻生效。
我那時意識到她可能出了什麼狀況,但她在大部分時候都沒有什麼異狀,而遠端工作的我透過螢幕,非常難以切身觀察她身上的變化。她從這個臨時的假期中回來後,我帶著謹慎的心情,打算問她:到底發生什麼事了?
她很欣然的接受了我的會議邀約,也很坦白地說,她之所以會臨時請假,是因為她過勞,心理失衡了。她說,她太熱愛她的工作,甚至在非工作時段都會藉由閱讀書籍與新聞來理解這個領域。但這個過於投入的狀態,導致她自某段時間開始,完全無法把守工作與生活的界線,無時無刻腦袋裡想的全部都是工作碰到的惡意內容。但她不以為意,因為她認為她的工作經歷以及樂天的個性,可以有效的消化這些異常狀態。
這個極度投入的狀態持續了一段時間後,開始反噬她了:她某天進到會議室,原本打算捲起袖子跟工程師討論接下來的產品方向,沒想到她才剛坐下,就開始不可自拔地啜泣。那個哭泣是停不下來的,再怎麼想制止都沒有用。跟她長期合作的工程師主管直接喊停了那場會議。
P 原本以為這只是一場意外,然而後續幾天好幾場平凡無奇的會議,類似的情況一再發生。P 發現她沒辦法繼續工作下去了。
我老闆知道這件事情後,他跟我說:「P,你現在必須暫停工作。」那時候我才意識到我其實已經承受不住了。就算我做的是我喜歡的東西,我也承受不住了。
P 並不是個案,類似的情境還有許多許多。而 P 這個故事裡有許多非常值得借鏡之處。我想邀請讀者按照下面這個例句,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觀察 P 在描繪她故事時,她用了什麼樣的推演邏輯:
例句:
範例:
雖然每件事情與因素對個人的影響並不一定有線性邏輯,我想用這個小練習,來讓你我先熟悉如何用側面觀察與同理心,描述他人在職場過勞中遇到的困難,以及當事人是如何看待自己的處境。而我也會在下篇的電子報裡,用更細部拆解的方式來帶出——職場過勞之所以會發生,是一種系統性的崩壞,是由各個層面的自我誤判而造成的。
也歡迎各位讀者以回信的方式,分享你們寫下來的觀察!這也可以協助我設計未來的工作坊以及講者訪綱!
下篇主題,我想來說說自己的故事: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我怎麼意識到我生病了? (On Realisation)
Stay Classy!祝各位有個美好的一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