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30|閱讀時間 ‧ 約 29 分鐘

《美麗新世界》:只要呼麻與做愛,就是完美人生?

薩米爾欽《我們》、歐威爾《一九八四》、赫胥黎《美麗新世界》合稱「西方三大反烏托邦小說」。《我們》作為開山之作,影響歐威爾、赫胥黎的創作方向;《一九八四》描寫極權主義社會,每個人都活在「老大哥」的監視下;《美麗新世界》是精準描述未來世界的預言之作,科技中毒、消費主義、性與毒品氾濫,無不一一驗證,讓人能以相信是部近百年前的作品!

《一九八四》活在不自由的恐懼,固然不符合人性的追求與嚮往,然而《美麗新世界》是快樂的不自由,這樣有比較好嗎?值得深思。此外,十分推薦高中職學生能夠閱讀本書:社會組同學,可以從中找到文學與藝術的價值性;理組同學,可以思考科技對人們的掌控性;職科同學,可以反思自我的主體性,要成為「職人」而不是「工匠」。

圖片來源:網路


寫在前頭:關於閱讀經典

金曲獎甫落幕,回顧歌壇,最近台灣流行「16蹲」,十分火紅,甚至出現各式各樣、各行各業的版本,這一切來自「資深」男團Energy的復出新歌〈星期五晚上〉。如果你今天是老闆,現在有兩首作品讓你選擇銷售,一首是前述〈星期五晚上〉,另一首是1933年,李臨秋作詞,鄧雨賢作曲的〈望春風〉,你會選擇哪一首?

如果是我,會選擇〈望春風〉。並不是因為現在本土語、在地化是顯學,而是這首歌曲已經流傳80年了,換言之,經過歲月的考驗,卻依然屹立不搖,長存人們心中,成為經典,因此有較大的可能性,這首歌曲能繼續傳唱下去。反觀〈星期五晚上〉,是在上個月爆紅,是不是能撐個1年,還是未知數,何況10、30年?

我認為這就是經典的魅力!同理,閱讀經典書籍也是如此,以小說來說,或許裡頭有些觀念、內容不合時宜,但是「人性」,亙古不變,文學的「想像力」更是無遠弗屆,本是虛構故事的寓言,極可能成為未來的預言,這也是經典能帶給我們啟發與學習的地方。

不思考,才有幸福人生:瞭解《美麗新世界》

閱讀赫胥黎《美麗新世界》,總覺得是一本帶領讀者「正、反、合」思考的一本書。

《美麗新世界》裡的世界,一切按照既定的安排與規律運作。人一出生就被分為:「阿爾法」、「貝塔」、「伽瑪」、「德爾塔」、「愛普西隆」五個階級。智商、工作、價值觀各異,但如同結構功能論一樣,每個階級與種族都有對應的功能效用,彼此互補依賴,彷彿自然界的有機體,相互合作,維繫國家的生存與發展。

國家統一教育,利用睡眠學習法,植入想給予的觀念與想法。正因為如此,每個人就像工業時代的產品一樣(書中的上帝名叫「福特」。沒錯!就是創立福特汽車公司的亨利·福特。他是世界上第一位將裝配線概念實際應用在工廠並大量生產而獲得巨大成功者),從胚胎到成長,都是統一的標準流程,世界裡的每個人,沒有個體性,沒有主體性,有的只是「原廠設定」。

正因為都被國家「設定」好了,人人安分守己:下層階級努力勞動,上層階級奮力縱慾,心情不好就來點「酥麻」(毒品),生活永遠快樂似神仙。不需要思考人生,思考意義,思考一切的未知,只要照著「原廠設定」過生活。這個世界沒有悲傷,沒有寂寞,沒有不幸。

我不禁揣想,這跟知名卡通海綿寶寶很像。公司老闆蟹老闆壓榨他,自以為是朋友的章魚哥討厭他,但海綿寶寶還是過得很開心,肇自沒有意識到自己被壓榨、被討厭。俗話說「傻人有傻福」,什麼都不知道的人最幸福,正是此一道理的展現。

不過,或許可以想一想,沒有自我意識,沒有好奇心,沒有自己想法的人生,還算是人生嗎?當自己活在一切被設定好的腳本中當演員,彷如電影《楚門世界》,是真正的幸福與快樂嗎?

大麻、性愛、科技:反思《美麗新世界》

《美麗新世界》的世界,沒有個人隱私,利用科技全面掌控,一言一行都被傳輸到後台。沒有親情,「父親」、「母親」這類詞彙跟髒話一樣,無人是胎生,而是國家孵育中心統一生產製造。沒有愛情,只有性愛,彼此雜交、濫交,不用擔心懷孕,只求爽一下。

國家利用科技,讓人民過好日子。沒有人會生病,沒有人容顏會衰老。盡可能提供一切的物質讓人享受。雖然「科技」打破傳統的倫理與社會秩序,世界裡的每個人卻都很快樂!

無知的人最幸福。接受社會給予的任何安排,不會質疑、否定。就像年紀到了就該讀書、結婚、生子、買房,卻沒有思考這是不是自己想過的人生。全部做到,將冠以「人生勝利組」的榮譽。萬一幾項沒做到,也沒關係,只要做了,社會還是會給你肯定。諸如書讀不好,只要有去上學,就不會被國家罰錢;買了房、結了婚、生了小孩,管他後續狀況如何,社會都將投以肯定的眼神!當然,真實的社會無法盡情供給你「酥麻」與「性愛」讓你忘卻一切的不如意,後來才發現,對於自己人生,竟然沒有仔細思量過。

科技控制人們。《美麗新世界》的社會受益於科技,卻也受制於科技。所有人都因為科技而讓生活方便、美好,卻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被科技給「制約」了。就像現在聊天,時常仰賴line ,而不是有溫度的面對面談話,面對真實的人,反而一句話說不出。又如網路的崛起,造就多少網紅,主導了議題,甚至是政治走向,多少人淪為網軍而不自知。

《美麗新世界》打造了沒有選擇自由與充滿物質科技的社會,人們樂在其中。當有自覺,來自「野蠻」社會的約翰出現,打破我們對這美麗新世界的想像。

約翰的「野蠻」社會,有著生老病死,有文學、藝術、哲學,喜愛莎士比亞,還喜歡閱讀大量書籍,感受並思考自身的情緒。當他來到所謂「文明科技」的美麗新世界,美好幻想破滅殆盡,內心充滿恐懼與不安,讓人逃離。約翰與新世界領導者蒙德對話,我們可以發現,蒙德有著一堆的書籍,讀過許多文學、哲學、藝術的作品,但是卻不讓新世界的人民擁有,因為那些東西都太「舊」。更重要的是,這些都會啓迪人們的思想,讓人民有了自主意識,有了自我主體性,同時,產生了痛苦。

文學、藝術讓我們瞭解人性,知道一切七情六慾,知道一切喜怒哀樂,知道一切悲歡離合。讓我們知道每個人都有缺陷,文窮而後工,真正的完美不過是缺陷的完美。哲學讓我們有了自我,生活是什麼?人是什麼?世界是什麼?不斷追尋、不斷探索真理所在。當思考愈深邃,瞭解愈透徹,挫折感、不明白等等諸多苦痛將接踵而來。所以,蒙德選擇拒絕!

蒙德希望大眾幸福,無知與科技能帶來最大幸福。

約翰選擇的是成為真正自由的人,有歡喜,有傷悲,有文學,有藝術,充滿缺陷的人生。最後的結局呢?約翰受不了新世界的一切,選擇自殺!

我以為赫胥黎《美麗新世界》很有趣。並非一味排斥科技,推崇「悲慘世界」般真實且自由的人生(約翰最後選擇死去)。但亦沒有肯定看似幸福、科技發達卻毫無選擇自由的無知人生。這就是他帶給讀者「正反合」的閱讀感。

我總覺得赫胥黎內心是矛盾的,他生活在科技日新月異,生活不斷進步的戰前,卻歷經世界大戰帶來的破壞與摧殘。一面肯定科技的優點(正),一面反思科技的缺點(反)。孰優孰劣,讀者自己心中會有定見(合)。

當今是輕人文,重科學的社會,這本書教會我們物質科技有其侷限,凡事只講究效率與實用,生活將十分膚淺、表面,就像新世界一樣,一切都很好,但總覺得少了什麼(一開始閱讀時就有這種感受)。缺少的就是精神層次的滿足,這部分只能依靠文學與藝術。我想,唯有物質、精神雙重滿足的人生,才是真正的富足。

另外,書中約翰不斷強調莎士比亞作品的重要性,與蒙德的「厭舊」行程強烈對比。個人以為這是科學與文學兩者性質的不同,科學強調新比舊好,誠屬固然。文學藝術卻不然,裡頭的人性糾結與愛恨糾葛,不只亙古不變,甚至Old is new.

最後,要保持「閱讀」習慣。美麗新世界的人們只講求「感官」享受,女生要「氣感」(大胸部),電影要4D,不開心就做愛、呼麻,這些只會讓生命平淡困乏,流於物質慾望的滿足。人生不是只有「慾」,更要有「情」,親情、愛情、友情皆然。除了真實感知外,還能透過閱讀,吸收新知,體悟當中的人性百態與幽微情感。最重要的是,閱讀使人思考,不為外物所役。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