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7/16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孩子不開口說話?該從哪些角度切入

常有家長詢問"為什麼我家的孩子好像都聽得懂,但都不說話?"、"每次都用手指,就是不用講的"、"到現在只有爸爸媽媽,其他的都不會說"、"他講什麼我都聽不懂",對於孩子遲遲不開口,家長都會特別的緊張,深怕孩子語言跟不上。

  • 孩子開口說話這件事,絕對不只是嘴巴打開"講話"這麼簡單,孩子要開口說話需要涵蓋非常多的能力,包含:
raw-image


1.口腔肌肉張力:口腔肌肉張力低的孩子,容易出現流口水、總是嘴巴張開開的狀況,無法有效的控制口腔的肌肉,而導致發音不正確。

2.認知理解能力:孩子的展現自己的學習成果,是需要輸入大量的刺激並內化後,才能夠展現出來,期待孩子開金口也是一樣,需要累績大量別人對他述說的內容、對物品名稱的理解、對動作行為口語指示的理解,最後才能展現出他對日常生活的表達。

3.社會學習能力:語言表達是一個社會互動的過程,孩子在學習事物時,需要經過注意他人、觀察他人、模仿他人,因此孩子需要有觀察並試著模仿的能力,語言表達才會越來越好。

4.內在動機:現代社會中,孩子生得少,一整個家庭圍著孩子轉,孩子可能只是眼神飄過去,阿嬤就已經幫他準備好點心,自然而然開口的動機就會下降;又或者,孩子在試著開口的過程中,感到壓力,像是總被糾正發音、逼著開口才能得到食物,一來二去的,開口講話變得一點都不有趣好玩,動機自然也就下降了。

但如果孩子能力還不到,可能因為年齡還小、還需要更多的學習,身為家長只能慢慢地等待時間到來嗎?不是的。在許多研究中,"口語表達"能力 與"非口語表達"能力是相輔相成的,所謂的非口語表達能力即是手語、眼神示意、臉部表情、肢體動作、音調等等語言文字外的溝通方式,在孩子表達還不清楚時,可以引導孩子透過各種非口語表達來做更多的互動溝通,除了有助於孩子講話,也因為意圖能被理解,孩子的情緒也會較緩和,有助於孩子的情緒穩定。

  • 那我們可以怎麼樣促進孩子願意開口講話呢?


1.提升動作控制能力:人體的動作控制是由大肌肉往小肌肉越來越精細的控制,而口腔的肌肉屬於精細控制的小肌肉,因此,每日多讓孩子有大肢體活動的機會、接觸不同操作方式的玩具、吃不同質感軟硬度的食物,都是有助於提升孩子動作控制能力的方式。而講話的過程中會涵蓋不同的發音,孩子在剛開始總會有點臭耳呆,在孩子經常說出口控制越來越好後,一定會越來越清楚。

2.增加對事物的理解:平時多向孩子述說自己現在正在做的事、孩子正在做的事、路上經過什麼、等等要做什麼,並增加共讀頻率,使孩子擁有更多的字詞、語句儲備量,當孩子想開口時,更知道如何提取出相表達的內容。

3.模仿:每一項學習都是經過模仿而來,在孩子還在玩無意識的聲音咿咿啊啊時,家長可以學孩子的發聲,讓孩子注意到有人跟他做一樣的事,當孩子注意到後,可以變換不同的音調、或發音(如:孩子ㄚㄚㄚ,大人從ㄚㄚ換成八八八),孩子會覺得這樣的過程有趣而試著做出不同的發音變換。

4.簡化字詞:孩子在初期講話時,較難精準地說出字詞,在一開始可以使用疊字、簡化文字的方式讓孩子更願意說出來(如:香蕉我們可以換成nana、水壺我們可以換成ㄉㄟㄉㄟ、大象我們可以換成ㄚ象),但當發現孩子越講越好時,務必調整字詞難度,讓孩子能夠學習到完整的詞句。

5.避免挫折:講話是一件愉快有趣的事,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盡可能地避免"你再說一次"、"不是這樣說辣,重講"等刻意要求孩子反覆練習發音準確的狀況,容易造成孩子對於開口感到挫折而逃避;在孩子開口時,若是聽不懂,我們可以表現出我們有在聽樣子"哦~這樣子啊"給予肯定回應、若是聽的懂但發音錯誤,我們可以在回應中適時加入正確發音(如:孩子說"ㄚ鳥灰灰",大人可以回應"對耶!小鳥飛飛!"),讓孩子更有自信表達。

6.避免什麼都做好好:當孩子出現需求時,稍微等待一下,讓孩子至少發出一點聲音才給予幫助,給予孩子機會練習及表現,孩子慢慢會發現,開口超方便又有效!


孩子不開金口總是讓家長焦急難耐,但孩子總會敏感的察覺大人的情緒,因此我們必須用更加穩定的心陪伴孩子長大。
如若超過發展里程時間仍不說話,即時尋求專業的協助與評估,才能更好的給予孩子成長的機會。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