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27|閱讀時間 ‧ 約 26 分鐘

《被討厭的勇氣》2 自由的代價

書籍全名: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教導
日文書名:嫌われる勇気:自己啓発の源流「アドラー」の教え
作者: 岸見一郎, 古賀史健


強人的生活哲學

  在讀這本書之前,已經從萬維鋼的專欄《精英日課》中了解這本書,很喜歡他為這本書下的註腳──強人的生活哲學。相較於心理學,阿德勒的思想比較像在研究人「應該」怎樣,所以較適合歸類於哲學。為什麼說是「強人」呢?萬維鋼認為,進步、幸福、自由,人人都想要,但是一般人是先實現進步,再來講求幸福,且不一定會追求自由。但阿德勒的學說是強人走的路線:「自由前提下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然後當理解對你而言,幸福是什麼時,有了目的地,再來想怎麼進步。


什麼是自由?

  自由有很多種涵義(英文有freedom和liberty,意思也不盡相同),以賽亞˙柏林把自由分為兩種「消極自由」和「積極自由」,分別代表「去做...的自由」和「免於強制和干涉的自由。」康德認為,自由就是不受驅使,包含不被他人、也不被自己的慾念驅使。阿德勒則說,在人際關係中獲得自由,建立橫向關係,才是真正的自由。近期流行的「自律=自由」則源自於蒙田:「真正的自由,是在所有時候都能控制自己。」

  總的來說,當你不受外在影響時,就是自由。但是,自由是有風險的,Freedom is Not Free. 自由意味著自己對自己負責,就需要自己承擔選擇的後果,而現實往往是不穩定、有風險的。例如,大家都知道做老闆比較自由,做員工很受限制,但是,對員工而言也是有好處的,犧牲了自由,換取穩定──風險由公司(老闆)承擔了。

  從另外一個面向來說,如果有了充分的自由,沒有人規定你此時應該做什麼,那這時候要做什麼?如果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就會沒有方向,失去意義感,感到虛無。所以需要自律(相對於他律),每時每刻都知道我自己應該、想要做什麼,自律反而獲得自主感。孔子說「從心所欲不逾矩」,大概就是自律等於自由的典範吧!


課題分離是一個工具

  我們常常形容被人際關係「綁住」,活在黏稠的人際關係網裡,很多事情瞻前顧後,擔心其他人的想法,因而感受到身不由己,「我也沒辦法啊!」。在《被討厭的勇氣》中,最廣為人知的大概是課題分離了吧!東方社會傳統講求群體大於個人,傳統中華文化代表──儒家,講求每個人依照「禮」的規範生活,一個蘿蔔一個坑,維持社會穩定,不講求個人自由。所以《被討厭的勇氣》中提出要有勇氣活出自己,不要為了他人的期待、認可而活,只為自己的課題負責,發聾振聵,一舉成為暢銷書。

  課題分離,讀起來似乎很簡單明瞭,但要在實務上使用,卻沒那麼簡單。在讀這本書的時間,生活、工作中偶爾會拿實例來思索,卻發現連是誰的課題都分不清楚了,更何談分離呢?也難怪《寧靜禱言》第三句要說:「請給我智慧,讓我分辨什麼是可以改變的,什麼是不可以改變的。」這也是模型(理論)和實務的差距,管理和領導力專家劉瀾說,對任何問題的標準答案,就是「看情況」。連法律都有模糊地帶了,實際案件不同法官有不同的見解,生活可以有很多種解釋模型,模型不可能是百分百正確的,你要選哪種模型?要選能夠讓你行動的模型。我們了解各種理論,只是拿來作為工具,每種工具適用不同狀況,工具箱裡面的工具越多樣,處理事情就越順手,千萬不要「手裡拿著槌子,看什麼都是釘子。」


結語

  自由很好,但自由有代價,每個人可以選擇自己要多自由、承受多大的風險。幸福很好,但幸福也有很多種,可以是比較出來的,比贏了可以很快地獲得幸福感,但這種幸福不自由;幸福也可以是透過長期思考摸索,找到「第二座山」,做出貢獻感、找到歸屬感,但這條路或許沒那麼簡單。這個世界很複雜,沒有義務要讓你理解,絕對不是黑白分明,但也是因為這樣才有趣,這也是閱讀各種書籍之所以讓人著迷的原因之一。

英國哲學家羅素:「須知參差多態,乃是幸福本源。」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內容總結
被討厭的勇氣
4
/5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