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曾這樣想過嗎?「上班這麼累,下班怎麼可能還有時間自我提升?」
同樣作為剛出社會沒多久的上班族,我以前也是這麼想的,畢竟作為一位社畜,還是要在下班後找回自己上班時損失的時間:)
然而,下班後常常腦袋已經亂烘烘了,有時又會因為加班的關係,導致回家後又報復性熬夜,每天都到兩點才睡,完全體現了糟糕的時間管理能力,隔天起床整個人超累又沒精神,工作狀態直線下滑。
1. 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不斷培養微小改變,時間久了就能累積成巨大的成果,每天進步 1%,一年後就會成長 37 倍。
2. 認同自己,培養內在驅動力:不只是完成外部設定的目標,也必須從內心認同自身某種身份。比如:(X)我要減肥,(O)我是一個重視健康的人。
3. 環境會決定行為:改變前,將身旁的環境打造成有利於培養習慣的環境,讓好習慣更容易養成。
關於其他兩點,大家應該都已經背得滾瓜爛熟,但對於第三點培養內在驅動力,是我過去從未察覺的知識盲區。秉持著要什麼收穫先那麼栽的想法,我經常在發現自身缺點後,就將缺點當成需立刻改善的目標,然後一邊埋頭苦幹。一段時間過去,如果沒明顯改善,我就會開始內耗,覺得自己怎麼做都沒有改善現狀,這種思考方式不斷惡性循環,嚴重減少行動時的毅力。
換個方向,如果我們先認同自身存在的缺點(比如體重較重)後,將目標設為「我想變得更健康!」,那不管是行動或是思考方式也會變得更正向,因為我們是從認同自己、想讓自己變更好的角度出發!
閱讀原子習慣後,我整理了 3 個能「立即」改善生活習慣的微行動,對我自己有蠻大的幫助。微小的改變是長時間不間斷的執行後,才會有效果,雖然短時間內可能不一定會有成效,但把時間軸拉長來看的話,會讓你跟其他人更不一樣,下班後也能利用 4 個小時精準做好時間管理,重拾對下班生活的掌控感!
1. 了解自己習慣模式:建立習慣跟習慣之間的「連結性」
2. 將任務拆解至最小化:建立目標清單,並從簡單的開始做起
3. 不斷的循序漸進:用簡單行動打好基礎後再加深難度
(我直接拿自己作為範例)
以前我總是會洋洋灑灑立下大誓,比如
- 每天做 50 個俯臥撐
- 慢跑 5 公里
- 冥想 30 分鐘
其實,建立目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但我忽略掉「這個目標,適合現階段的我嗎?」因為這些習慣對於那時候的我來說,是一件需要從 0–100 的大挑戰,是很難立即達成的,所以最後常常以失敗告終。
我開始仔細分析那些我做了會很快樂且有成就感的事情,我發現我對健康飲食和個人成長很感興趣,因此我開始建立兩者間的連結,舉例:我只要跑完步就能去吃健康的食物,讓身體更好(V滿足健康需求);而覆盤可以幫助我回顧一整天的行動,找到可以改善的小地方,讓自己更進步(V滿足成長需求)
不知到從何分析自己需求嗎?想想做什麼事能讓你充滿開心和有成就感的感受,就能找出讓你提升行動意願的關鍵原因嘍!
經過調整後,我這樣規劃每日下班生活👇
1️⃣ 下班後回到家,換上短褲,出去慢跑 20 分鐘
2️⃣ 跑完步去吃晚餐,回來到商店買一根香蕉來吃
3️⃣ 回到家洗漱完畢坐到位子上,復盤生活/工作至少一件事
4️⃣ 復盤完畢,閱讀至少一頁書籍 or 跟讀一分鐘英文
5️⃣ 開始進行至少 10 分鐘的冥想,完畢後上床睡覺
總結:分析讓自己感到快樂的動機 —將動機跟實際行動連結 — 制定容易達成的行動— 維持行動,每日刻意練習
如果覺得文章對你有幫助,歡迎給我一些回饋喔👏
我是擁有五年活動攝影經驗的 Jerry,歡迎追蹤我,或和我交流更多跟攝影、自我成長相關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