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中提到無聊的幾個因素,可以分成外部因素和內在因素
外部因素包含:
(1)單調,例如監控生產線並找到瑕疵品,這件事並不會用到全部心智能力
(2)缺乏目的,無法從中找到任何價值,就會產生無聊
(3)約束,被迫做某事,或被阻止做某事
(4)技能與當下的任務不適配
內在因素包含:
(1)情緒(當下的感覺);(2)生理(對環境的覺察和反應能力);(3)認知(對周遭世界的專注力和思考力);(4)動機(投入某事的動力);(5)意志力或自我控制力(建立並執行計畫的能力)
作者提到例如長期感到精神不振的、無法集中注意力者,經常感到無聊;將快樂最大化(致力尋找下一個令他愉悅的事情者)以及將痛苦最小化(採取過分謹慎的策略),經常感到無聊
因此無聊並非單一因素引起,是有包含上述幾點綜合
其實這部分內容也讓我聯想很多生活經驗,例如
有時候同一事件做太久的時候,就開始會覺得單調,這時可能就可以切換去做另一件事情,例如看書到看不太下去時,可以換成不同主題的書來看,或者寫文章或打報告等等
而精神差的時候看喜歡的動畫,這時候體驗感覺也會受到影響,這時候我覺得去睡覺,會是比較好的方式
缺乏目的和價值的部分,我想就這就比較像是意義的問題,這就具有些主觀性了,同一件事情可能A認為有意義,B認為沒有
例如和些家中長輩談話時,對方記憶可能比較差,早上說過的內容和做過的事情到了下午就忘了,那這段時間投入真的有意義嗎? 大家答案可能有所不同
或者是在聊天時,以前小時候長輩聊天可以獲得很多新知,但是長大後在他們口中能獲取的新知減少很多,這時可能就會需要從更多資源找,例如課外書、課程、影音等資源
而我在大學後,常常會覺得課外學習會比起課內教材有趣,有個原因或許就是因為約束吧,因為課外的東西在選擇上比較有彈性,而課內教材限制性就會比較多
而其實我覺得滿多東西要有趣時,也都必須有經過一個投入的過程,也就是前面提到動用心智能力,很多興趣愛好其實也是如此,例如在看些動漫時,就會花心力去理解角色和劇情;在玩些遊戲時,也常常需要了解規則和設定等等
那麼如何應對無聊呢? 書中提到幾點
(1)心流
心流的特徵包含
我們的技能和能力必須能夠應對挑戰;需要一種高度的控制感;明確的目標和清晰的回饋;注意力必須高度集中;意識與正在做的事情緊密相連,以至於會忽略自己的存在;在做什麼,都必須感覺毫不費力;做的一切是為了它本身,也就是具有內在的動力;時間感變得扭曲
心流的一個關鍵前提是,在當下任務對我們的要求,以及我們能否熟練運用自身能力達到要求之間,取得平衡。那些有幸體驗心流狀態的人,都找到了對他們來說活動本身就是獎勵的事。與心流相關的時間扭曲與專注的強度有關,而專注是享受這種狀態的關鍵
(2)興趣和好奇心
對某事情感到興趣是投入度增強了,明顯表現是堅持和專注
無聊是一種先於興趣的機制,促使人產生心智投入,一旦投入參與事情中,興趣就會產生,進而加深並維持我們的投入度
對於某件事情感到興趣,不一定就會導致心流
好奇心會激發我們對某件事情展開探索,無聊會促使我們解決更普遍的心智空閒所帶來的不適感,而興趣則有助於讓我們持續投入,探索有例如尋找資源、尋求資訊以填補知識的空白、學習世界是如何運作的等等
好奇心又包含兩種,資訊尋求和刺激尋求。「資訊尋求」的目的是解決知識的空白,對世界的認識存在漏洞時,就會尋求更多的資訊。「刺激尋求」與對不同體驗的需求有關,不是尋求刺激本身,而是尋求新的感覺和體驗的欲望
(3)悠閒但不無聊
有沒有其他方法能避免無聊,同時又不需要一個具體的目標?就是 悠閒但不無聊
放鬆是一種低活力卻愉悅的感覺,無聊在一定程度上是想要有事可做的一種焦躁不安的渴望,即使是在放鬆狀態下,心智也會被運用,例如沉浸在白日夢中,為未來做打算,或者在花園裡閒逛,心智是投入的,儘管是以一種不太專注的方式
(4)置身當下/正念
有些吸引目光的手段,在短期內有效,但是,長期來看,越是依賴這些外在的東西來解決無聊問題,行動力就越是萎縮,一旦萎縮,就更容易受到無聊的影響
與其對抗無聊,不如接受無聊的處境給了我們日後擺脫它的可能性,也就是我們有機會認識自己的欲望和目標,進而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投入並致力於一個有目標的行動。
當無聊到來時,可以深吸一口氣,拋掉任何可能控制你的注意力的東西,接受自我的局限性,然後追求能夠實現行動力的行動
建議:尋找能夠明確而不是模糊你的欲望和目標的活動,追求能夠實現你的價值的目標,也就是對你來說重要的目標。採取行動來表達並拓展效能。找到能夠讓你作為一個獨立個體投入其中並表達自我的活動
這裡我想分享幾個我的經驗和想法
覺得在面對無聊的時候可區分不同狀況
在學業方面,例如有時候大學上課的時候會覺得很無聊,這原因可能是因為課程內容太難或太簡單、或是課程內容與目標不符合而覺得沒意義(例如不是拿分的最佳手段或對於未來沒幫助)、聽課效率低等等
這時我就會選擇自行讀教材、寫報告、寫文章等等,可以稍微推進進度,因為這些學習方式比較具有主動性,比較能夠循序漸進調整難度 (PS當然還是會有讀不懂,有時候考試就只能死背撐過去),當然過程中要維持一定專注力,這時候就會需要把一些干擾注意力的東西一去或採用一些專注技巧
在課外方面呢?
以前到現在曾經完成學校作業但是卻覺得無聊,這時候其實上面那些方法就可以提供指引
發展興趣就是個很不錯的方向
每個階段的興趣可能都有所不同,例如國小時我會畫漫畫和卡片、學習樂器等等,這時候其實還沒太過於需要考慮未來會不會繼續發展
而在大學之後,則在興趣方面,就可以比較多去考慮到對於未來的發展性,畢竟時間沒有像是如同以前那麼多,就可以有個篩選,選擇興趣時就會從累積性、貢獻感、豐富性、意義感等方面去思考
(在之前這篇文章裡面提到的幾方面:
https://vocus.cc/new-editor/65f7dddcfd897800014bd707)
累積性的事情,例如我看書和文章時做筆記、每天寫小日記、遇到特別的事情可以拍照給日後回憶用,讀書拿分數日後研究所比較容易上、保持健康所以少熬夜等等;貢獻感的事情,例如我寫文章提供讀者閱讀、學習時也具有貢獻感,因為大學要充實自我,將來才有更多能力做出貢獻
豐富性的事情,例如我會有興趣性閱讀和寫作、選些動漫來看、或者聽聽音樂、或者看看以前回憶錄等等;自我實現性的,則例如我會想要寫某些主題的文章,即使有時候真的很難寫,但我還是會有種想完成感覺,會想克服阻礙去完成,有時候一些喜歡的作品想寫心得或整理角色故事,如果當前還缺乏類似文章,就可以去創作看看,彌補這缺口,從中去感受到意義感
然後,之前我看過課外書「心流」,裡面有提到寫作和心流,不過我寫作的時候,其實也不是都會持續感受到心流呀,而這本書其實就有解決這部分的疑惑,興趣不一定等於心流
創作的時候,用自由書寫先開始把想寫的東西全部寫出來,通常比較容易有進入心流的感覺,不過後來要重新組織、修改字詞、參考過往作品等等的時候,進入心流的機會就比較低,這過程也不一定是百分之百享受的
不過,隨著寫文章次數,開始累積作品後,就有那種長期投入而強化興趣的感覺,當一件事情能夠有所成長和累積或者與外界產生關連的時候,就比較有機會有長期的動力
當然目前我也會寫寫不同領域主題,避免乏味感,例如除了知識類之外,也會去寫ACG方面的,接著按照文章性質決定要如何分類和發在那些平台
然後其實,回想起一些玩遊戲或看動漫的經驗,玩遊戲時候也不見得都是百分之百心流,也是需要了解一定規則和策略等才能沉浸其中,或是看動漫時候也會需要了解人物和設定等等,都會需要付出一定時間精力才能投入其中
當然每個人生活的興趣和選擇都不同。所以就可以參考看看啦
上面分享到這邊啦,歡迎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