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小時候遇到委屈哭出來,卻得到父母的訓斥,認為我無理取鬧;或是在達不到父母期待時感到自責。那些不被理解的感覺,就像一顆種子,深深地埋在心底,隨著歲月的流逝漸漸發芽、成長。
直到今天,才明白原來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時刻,竟對人生產生如此深遠的影響。
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常常會遇到一些難以言喻的情緒困擾。有時候,我們會感到莫名的焦慮,對生活中的小事反應過度;有時候,我們又會陷入深深的自我懷疑,總覺得自己不夠好。這些困擾,往往源於童年時期所經歷的情感忽視。
童年情感忽視是指在童年時期,父母或主要照顧者未能適當地回應孩子的情感需求。這種忽視並不涉及身體虐待或明顯的情感傷害,但它卻能對孩子的自我認同、人際關係及親密關係產生深遠影響。
大部分的成年人都嚴重低估了父母對於自己兒時制約的影響力。身為成人,我們覺得自己能夠進行自由的抉擇——我們自己的抉擇。實際上,父母在我們身上建立的制約非常強大。
Jonice Webb在其著作《童年情感忽視:為何我們總是渴望親密,卻又難以承受?》深入探討這一議題。幫助讀者覺察那些在童年時期「沒有發生」的事情、那些「不記得」的事情。
因為和所記得的事情比起來,那些沒有發生的事情,對於型塑我們成年的面貌有著同樣重要、甚至更為強大的影響力。
書名:《童年情感忽視:為何我們總是渴望親密,卻又難以承受?》
作者:鍾妮斯.韋伯 Jonice Webb
譯者: 張佳棻
出版社:橡實文化
初版一刷 2018年1月
首先要認識到,童年情感忽視並不是我們的錯。那些未被滿足的情感需求,那些被忽視的感受,都不是因為我們不夠好。
相反地,這往往是父母自身問題的反映。也許他們也是在一個情感缺失的環境中長大,又或許他們面臨著無法與我們分享的壓力。理解這一點,能夠幫助我們放下一些不必要的自責。
由於在成長過程中缺乏足夠的情感支持和認可,身為成人,我們可能無法忍受強烈的感受,或是任何感受。也許會壓抑自己的情感,並且因為生氣、難過、焦慮、挫折、甚至是高興而怪罪自己。
人類自然而然的情感體驗,對我們來說變成了秘密羞恥感的來源:「我到底有什麼毛病?」遭受情感忽視的人,經常會問自己這樣的問題。
我們可能會感到內心空虛,似乎缺少某種內在動力。這種對自我感知的模糊會進一步影響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得我們在面對挑戰或變化時感到迷失或無所適從。
這種影響也延伸到人際關係中。因為在童年時期沒有學會如何健康地依賴他人,這些成人在社交中經常陷入兩種極端—要嘛過度迎合他人,要嘛過度疏離,避免深度的情感連結。
另外,會有覺得自己和其他人不一樣、無法融入這個世界,或是不被別人所接受…等想法。這使得童年情感遭受忽視的人難以與朋友或同事建立穩定、互信的關係,也容易感到孤立和不安。
在親密關係中,童年情感忽視的後遺症同樣顯著。受影響者可能在親密關係中感到害怕,因為缺乏獨立感和安全感,不敢向伴侶敞開心扉,或反之,過度依賴對方。
受童年情感忽視者常常會在親密關係中感到孤獨,即使與伴侶共處也難以建立深層的情感連結。
雖然童年情感忽視的影響深遠,但這並不意味著無法改變。Jonice提供了幾個可行的重建策略。
首先,認識和承認情感忽視對自己的影響至關重要。這需要我們坦誠面對過去的經歷,並了解這些經歷如何塑造了我們的情感模式。
IAAA代表辨認(Identity)、接受(Accept)、找到原因(Attribute)、行動(Act)。
個人認為有點類似冥想活動。本來對冥想抱半信半疑的態度,但發現比爾·蓋茲、瑞·達利歐等大佬們也願意撥時間進行冥想,讓我也想親身體驗看看。對冥想有興趣的話可參考以下的影片。
情緒本身不是壞的東西,重點在於我們怎麼運用這些情緒。
一般人總覺得把情緒表現出來的人有點孩子氣、女性化或是軟弱,把情緒當成思考的對立面。我們總是認為聰明的人都不是情緒化的人,而情緒化的人都不聰明。
實際上,那些絕頂聰明的人經常可以利用情緒來幫助自己思考,同時也會利用自己的思考來調節情緒。
不要因為你的感覺而批判自己,而是用你的行為來評斷自己。
要駕馭並運用我們的能量,其中一個非常有效的方式就是把它們適當地表達出來——不是以消極或激進的方式,而是能一種帶著慈悲和自信的方式來表達。
為了要給予「我自己的快樂」更高的重要性,必須對那些會讓我們偏離這個目標的要求說「不」。
有時候必須尋求別人的幫助,這樣才會有足夠的支持和關係,可以讓我們獲得某個能夠帶來快樂的機會。而且我們必須知道自己喜歡什麼,這樣才可以追求它。
優先把自己擺在首位:當我們既健康又強壯,便能隨心所欲地以一種更豐富、更深刻、更健康和更堅強的方式來為別人付出。
作者在書中建議我們須停止嚴厲批評自已—「怎麼樣對待別人,就那樣對待自己。」
另外有個建議我覺得很實用:跟內在聲音對話。當錯誤發生的當下,幫助我們想清楚這個錯誤哪個部分是我的錯,哪個部分是其他人或是當時的狀況所造成的。讓我們為自己的錯誤負責,而沒有一下子就跳到批判或是責備。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能會遇到各種挑戰。有時候,我們可能會感到特別疲憊,甚至想要放棄。但請記住,每一個小小的進步都是值得慶祝的。也許今天你成功地對一個不合理的要求說了「不」,也許你第一次允許自己哭泣而不感到羞恥,這些都是巨大的勝利。
另外,我們要學會原諒。原諒那些在我們童年忽視我們情感需求的人,更要學會原諒自己。原諒並不意味著否認過去的傷害,而是選擇不再被這些傷害所控制。
自我修復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要對自己期望過高。有時候我們可能會覺得自己在原地踏步,甚至倒退。
對自己生氣是進步的大敵,很可能會因為對自己生氣而偏離了原本的目標或是開始退縮。但只要堅持下去,我們可以逐步重建自我,走向更加充實和健康的人生。
如果你正在經歷類似的困擾,希望這篇文章能給你一些啟發和力量。記住,你並不孤單。在這條自我修復的道路上,我們每個人都是彼此的同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