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童年情感忽視》:走向自我修復之路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還記得小時候遇到委屈哭出來,卻得到父母的訓斥,認為我無理取鬧;或是在達不到父母期待時感到自責。那些不被理解的感覺,就像一顆種子,深深地埋在心底,隨著歲月的流逝漸漸發芽、成長。

直到今天,才明白原來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時刻,竟對人生產生如此深遠的影響。

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常常會遇到一些難以言喻的情緒困擾。有時候,我們會感到莫名的焦慮,對生活中的小事反應過度;有時候,我們又會陷入深深的自我懷疑,總覺得自己不夠好。這些困擾,往往源於童年時期所經歷的情感忽視。

▌童年情感忽視藏身在「疏忽」這樣一種過失中,而不是表現為明顯的罪愆

童年情感忽視是指在童年時期,父母或主要照顧者未能適當地回應孩子的情感需求。這種忽視並不涉及身體虐待或明顯的情感傷害,但它卻能對孩子的自我認同、人際關係及親密關係產生深遠影響。

大部分的成年人都嚴重低估了父母對於自己兒時制約的影響力。身為成人,我們覺得自己能夠進行自由的抉擇——我們自己的抉擇。實際上,父母在我們身上建立的制約非常強大。

Jonice Webb在其著作《童年情感忽視:為何我們總是渴望親密,卻又難以承受?》深入探討這一議題。幫助讀者覺察那些在童年時期「沒有發生」的事情、那些「不記得」的事情。

因為和所記得的事情比起來,那些沒有發生的事情,對於型塑我們成年的面貌有著同樣重要、甚至更為強大的影響力。

raw-image



書名:《童年情感忽視:為何我們總是渴望親密,卻又難以承受?》

作者:鍾妮斯.韋伯 Jonice Webb

譯者: 張佳棻

出版社:橡實文化

初版一刷 2018年1月




受情感忽視者的特質

▌在情感上受到忽視的孩子都會覺得有問題的人是自己

首先要認識到,童年情感忽視並不是我們的錯。那些未被滿足的情感需求,那些被忽視的感受,都不是因為我們不夠好。

相反地,這往往是父母自身問題的反映。也許他們也是在一個情感缺失的環境中長大,又或許他們面臨著無法與我們分享的壓力。理解這一點,能夠幫助我們放下一些不必要的自責。

raw-image

▌童年情感忽視會讓人難以形成穩定的自我認同

由於在成長過程中缺乏足夠的情感支持和認可,身為成人,我們可能無法忍受強烈的感受,或是任何感受。也許會壓抑自己的情感,並且因為生氣、難過、焦慮、挫折、甚至是高興而怪罪自己。

人類自然而然的情感體驗,對我們來說變成了秘密羞恥感的來源:「我到底有什麼毛病?」遭受情感忽視的人,經常會問自己這樣的問題。

我們可能會感到內心空虛,似乎缺少某種內在動力。這種對自我感知的模糊會進一步影響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得我們在面對挑戰或變化時感到迷失或無所適從。

▌人們有時會說,與你相處時有距離感,甚至覺得你很冷淡

這種影響也延伸到人際關係中。因為在童年時期沒有學會如何健康地依賴他人,這些成人在社交中經常陷入兩種極端—要嘛過度迎合他人,要嘛過度疏離,避免深度的情感連結。

另外,會有覺得自己和其他人不一樣、無法融入這個世界,或是不被別人所接受…等想法。這使得童年情感遭受忽視的人難以與朋友或同事建立穩定、互信的關係,也容易感到孤立和不安。

▌不喜歡真正被別人需要的感覺,或是不喜歡需要別人的感覺

在親密關係中,童年情感忽視的後遺症同樣顯著。受影響者可能在親密關係中感到害怕,因為缺乏獨立感和安全感,不敢向伴侶敞開心扉,或反之,過度依賴對方。

受童年情感忽視者常常會在親密關係中感到孤獨,即使與伴侶共處也難以建立深層的情感連結。


修復童年情感忽視

雖然童年情感忽視的影響深遠,但這並不意味著無法改變。Jonice提供了幾個可行的重建策略。

首先,認識和承認情感忽視對自己的影響至關重要。這需要我們坦誠面對過去的經歷,並了解這些經歷如何塑造了我們的情感模式。

▌IAAA練習

IAAA代表辨認(Identity)、接受(Accept)、找到原因(Attribute)、行動(Act)。
  • 找一個安靜舒服的空間,靜下心來辨認你的感覺。
  • 接受它,且不要評斷它的對錯。
  • 試著去釐清感覺背後的原因,或是找到它的起因。
  • 看看這個情緒是不是要你採取某個行動,如果是的話,就採取適當的行動。

個人認為有點類似冥想活動。本來對冥想抱半信半疑的態度,但發現比爾·蓋茲、瑞·達利歐等大佬們也願意撥時間進行冥想,讓我也想親身體驗看看。對冥想有興趣的話可參考以下的影片。

▌了解情緒的作用與價值

情緒本身不是壞的東西,重點在於我們怎麼運用這些情緒。

一般人總覺得把情緒表現出來的人有點孩子氣、女性化或是軟弱,把情緒當成思考的對立面。我們總是認為聰明的人都不是情緒化的人,而情緒化的人都不聰明。

實際上,那些絕頂聰明的人經常可以利用情緒來幫助自己思考,同時也會利用自己的思考來調節情緒。

不要因為你的感覺而批判自己,而是用你的行為來評斷自己。

要駕馭並運用我們的能量,其中一個非常有效的方式就是把它們適當地表達出來——不是以消極或激進的方式,而是能一種帶著慈悲和自信的方式來表達。

▌建立健康界限

為了要給予「我自己的快樂」更高的重要性,必須對那些會讓我們偏離這個目標的要求說「不」。

有時候必須尋求別人的幫助,這樣才會有足夠的支持和關係,可以讓我們獲得某個能夠帶來快樂的機會。而且我們必須知道自己喜歡什麼,這樣才可以追求它。

▌培養滋養自己的能力

raw-image
優先把自己擺在首位:當我們既健康又強壯,便能隨心所欲地以一種更豐富、更深刻、更健康和更堅強的方式來為別人付出。

作者在書中建議我們須停止嚴厲批評自已—「怎麼樣對待別人,就那樣對待自己。」

另外有個建議我覺得很實用:跟內在聲音對話。當錯誤發生的當下,幫助我們想清楚這個錯誤哪個部分是我的錯,哪個部分是其他人或是當時的狀況所造成的。讓我們為自己的錯誤負責,而沒有一下子就跳到批判或是責備。



後記

▌體貼自己的情緒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能會遇到各種挑戰。有時候,我們可能會感到特別疲憊,甚至想要放棄。但請記住,每一個小小的進步都是值得慶祝的。也許今天你成功地對一個不合理的要求說了「不」,也許你第一次允許自己哭泣而不感到羞恥,這些都是巨大的勝利。

▌接納過去的自己

另外,我們要學會原諒。原諒那些在我們童年忽視我們情感需求的人,更要學會原諒自己。原諒並不意味著否認過去的傷害,而是選擇不再被這些傷害所控制。

▌改變不一定會按部就班發生

自我修復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要對自己期望過高。有時候我們可能會覺得自己在原地踏步,甚至倒退。

對自己生氣是進步的大敵,很可能會因為對自己生氣而偏離了原本的目標或是開始退縮。但只要堅持下去,我們可以逐步重建自我,走向更加充實和健康的人生。

如果你正在經歷類似的困擾,希望這篇文章能給你一些啟發和力量。記住,你並不孤單。在這條自我修復的道路上,我們每個人都是彼此的同路人。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昱泥-avatar-img
2024/09/16
很棒的一篇,看了有點想哭,謝謝你的文字
yao-avatar-img
發文者
2024/09/16
昱泥 你好,謝謝你的回饋!也很榮幸文字對你產生共鳴!
avatar-img
大狗園
45會員
72內容數
慢慢摸索中,都是個人想法
大狗園的其他內容
2025/04/25
花了幾天把期待已久(在圖書館排隊快半年才借到)的《明日,明日,又明日》看完。 看完覺得:一言難盡。 將虛擬與現實交錯的敘事方式,讓整部小說更有層次,也讓我不時跳出來反思:我們是否也常在別人的遊戲規則裡迷失方向?
Thumbnail
2025/04/25
花了幾天把期待已久(在圖書館排隊快半年才借到)的《明日,明日,又明日》看完。 看完覺得:一言難盡。 將虛擬與現實交錯的敘事方式,讓整部小說更有層次,也讓我不時跳出來反思:我們是否也常在別人的遊戲規則裡迷失方向?
Thumbnail
2025/01/13
胎兒十六週大就對聲音有反應,聽覺也是人臨終前最後消失的知覺。我們終其一生都在聽,或許很多時候我們就只停在「聽」。 讓我想到Youtuber孫女有多項符合書中提到的「好聽眾」的特質。如勇於跟陌生人攀談,傾聽對方人生故事時給予情緒價值,引導對方進一步透漏更多(如她本人說的「又解開支線」)。
Thumbnail
2025/01/13
胎兒十六週大就對聲音有反應,聽覺也是人臨終前最後消失的知覺。我們終其一生都在聽,或許很多時候我們就只停在「聽」。 讓我想到Youtuber孫女有多項符合書中提到的「好聽眾」的特質。如勇於跟陌生人攀談,傾聽對方人生故事時給予情緒價值,引導對方進一步透漏更多(如她本人說的「又解開支線」)。
Thumbnail
2024/12/03
《家族的完成》以身邊都可能出現的人物的日常構成,蘊藏著無數日本今後核心家庭的問題。櫻木紫乃的敘述手法看似薄情,實則是參透人性的淡定。 我們都明白向死而生的道理,但在為生活奔波的路途上,逐漸忘了為何而活。不得不對現實生活妥協,卻不代表甘願妥協。
Thumbnail
2024/12/03
《家族的完成》以身邊都可能出現的人物的日常構成,蘊藏著無數日本今後核心家庭的問題。櫻木紫乃的敘述手法看似薄情,實則是參透人性的淡定。 我們都明白向死而生的道理,但在為生活奔波的路途上,逐漸忘了為何而活。不得不對現實生活妥協,卻不代表甘願妥協。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探討在童年時期隱藏自我感受的經歷,透析對父母關注的渴望及情感缺失。講述在遭遇困難時,雖得到幫助卻無法獲得所需的情感支持,並通過與貓的互動,發現內心渴望愛與被愛的情感。這段回憶不僅影響了作者的成長,也讓其在面對情感困境時,更加理解自身的需求。
Thumbnail
探討在童年時期隱藏自我感受的經歷,透析對父母關注的渴望及情感缺失。講述在遭遇困難時,雖得到幫助卻無法獲得所需的情感支持,並通過與貓的互動,發現內心渴望愛與被愛的情感。這段回憶不僅影響了作者的成長,也讓其在面對情感困境時,更加理解自身的需求。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作者在青少年時期所經歷的心理困境,以及她如何在十年後逐漸走出陰霾,找回生活的平衡。文章中描述了她的心靈掙扎,以及如何逐漸恢復和成長的過程。這是一篇關於克服困難、獲得成長的感人故事。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作者在青少年時期所經歷的心理困境,以及她如何在十年後逐漸走出陰霾,找回生活的平衡。文章中描述了她的心靈掙扎,以及如何逐漸恢復和成長的過程。這是一篇關於克服困難、獲得成長的感人故事。
Thumbnail
我們的心會受傷,會試到傷透心為止,絕望之後便不敢再伸出去了 受傷的心第一類來自童年,被父母或照顧者「情感疏忽照顧」,他們不理你,忽視冷漠不回應,你會以為自己不好或做不好,責怪自己。此匱乏並將延伸到成人的不安全依附關係 受傷的心第二類是「關係裡的互動」,是真心換絕情
Thumbnail
我們的心會受傷,會試到傷透心為止,絕望之後便不敢再伸出去了 受傷的心第一類來自童年,被父母或照顧者「情感疏忽照顧」,他們不理你,忽視冷漠不回應,你會以為自己不好或做不好,責怪自己。此匱乏並將延伸到成人的不安全依附關係 受傷的心第二類是「關係裡的互動」,是真心換絕情
Thumbnail
給心靈的重感冒一次診療的機會 儘管,理智上我們都知道要愛自己、擁抱自己的內在小孩,但我們仍舊會有無法放下自己失誤的時候。 即便,我們告訴自己「我一定要改變」,但我們仍舊無法堅定信念,仍舊會有覺得自己不夠好的那種時候。 許多人會用童年時期的機制,來應對壓力與困境,然而想要駕馭心情上的
Thumbnail
給心靈的重感冒一次診療的機會 儘管,理智上我們都知道要愛自己、擁抱自己的內在小孩,但我們仍舊會有無法放下自己失誤的時候。 即便,我們告訴自己「我一定要改變」,但我們仍舊無法堅定信念,仍舊會有覺得自己不夠好的那種時候。 許多人會用童年時期的機制,來應對壓力與困境,然而想要駕馭心情上的
Thumbnail
然後你會慢慢的發現,每個人都有創傷性的童年。 因為每個人都不完美,父母也都是在生命的累積中學習,所以也不可能有所謂完美和諧的家庭社會。 於是我們成長過程中對於這社會的衝撞、自我探索與自我價值認定變得很重要。 你所謂的認知,源自於你有限的環境,那如何超越? 就是「大量閱讀」,那是最不費力氣與最
Thumbnail
然後你會慢慢的發現,每個人都有創傷性的童年。 因為每個人都不完美,父母也都是在生命的累積中學習,所以也不可能有所謂完美和諧的家庭社會。 於是我們成長過程中對於這社會的衝撞、自我探索與自我價值認定變得很重要。 你所謂的認知,源自於你有限的環境,那如何超越? 就是「大量閱讀」,那是最不費力氣與最
Thumbnail
當一個人接連不斷受到挫折,無論付出再多努力都無法避免失敗,因而表現出消極、抑鬱的內心狀態,這在心理學上,稱為「習得性無助」。 比如說,如果一個小孩在成長過程中不斷被否定:「你怎麼什麼事都做不好,笨死了!」那麼,當他長大後遇到相似的困境,便只能被絕望的感覺支配著。 你是否經常有無助感呢?當
Thumbnail
當一個人接連不斷受到挫折,無論付出再多努力都無法避免失敗,因而表現出消極、抑鬱的內心狀態,這在心理學上,稱為「習得性無助」。 比如說,如果一個小孩在成長過程中不斷被否定:「你怎麼什麼事都做不好,笨死了!」那麼,當他長大後遇到相似的困境,便只能被絕望的感覺支配著。 你是否經常有無助感呢?當
Thumbnail
覺得這本書對負面情緒的解釋有點過於狹隘,好像所有的憂鬱都是童年不好的經驗所導致,而且一切都是父母的錯。但現實中會影響情緒的因素太多,我並不認為都像書中的諮商過程那樣,只要請每一個個案(真的是每一個)好好回想童年時的創傷,並感受自己的「核心情緒」,就可以豁然開朗。
Thumbnail
覺得這本書對負面情緒的解釋有點過於狹隘,好像所有的憂鬱都是童年不好的經驗所導致,而且一切都是父母的錯。但現實中會影響情緒的因素太多,我並不認為都像書中的諮商過程那樣,只要請每一個個案(真的是每一個)好好回想童年時的創傷,並感受自己的「核心情緒」,就可以豁然開朗。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