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師 文鈔菁華錄 (七) 分禪淨界限

更新 發佈閱讀 12 分鐘
有禪有淨土 猶如戴角虎 現世為人師 來生作佛祖

《印光大師 文鈔菁華錄》

一、讚淨土超勝 ‧ 二、誡信願真切
三、示修持方法 ‧ 四、論生死事大
五、勉居心誠敬 ‧ 六、勸注重因果
七、分禪淨界限 ‧ 八、釋普通疑惑
九、諭在家善信 ‧ 十、標應讀典籍


七、分禪淨界限

禪與淨土,理本無二。若論事修,其相天殊。禪非徹悟徹證,不能超出生死。

故溈山云:可中頓悟正因,便是出塵階漸。生生若能不退,佛階決定可期。又云:初心從緣,頓悟自性,猶有無始曠劫習氣,未能頓盡。須教渠盡除現業流識。弘辨謂頓悟自性,與佛同儔。然有無始習氣未能頓盡,須假對治,令順性起用。如人吃飯,不一口便飽。長沙岑謂天下善知識未證果上涅槃,以功未齊于諸聖故也。

所以五祖戒又作東坡,草堂清復為魯公。古今宗師,徹悟而未徹證者,類多如此。良由惟仗自力,不求佛加,絲毫惑業不盡,生死決不能出。

淨土、則具信願行三,便可帶業往生。一得往生,則永出生死。悟證者頓登補處,未悟者亦證阿鞞。所以華藏海眾,悉願往生。宗教知識,同生淨土。良由全仗佛力,兼自懇心。故得感應道交,由是速成正覺。

為今之計,宜屏除禪錄,專修淨業。于一塵不染心中,持萬德洪名聖號。或聲或默,無雜無間。必使念起於心,聲入乎耳,字字分明,句句不亂。久之久之,自成片段。親證念佛三昧,自知西方宗風。是以觀音反聞聞自性之功夫,修勢至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之淨業。即淨而禪,孰妙於是。(正)與海鹽徐夫人書

* * *

修禪定人,指四禪八定。及參禪人,以唯仗自力,不求佛加,故于功夫得力真妄相攻之時,每有種種境界,幻出幻沒。

譬如陰雨將晴之時,濃雲破綻,忽見日光。恍惚之間,變化不測。所有境界,非真具道眼者,不能辨識。若錯認消息,則著魔發狂,莫之能醫。

念佛人,以真切之信願,持萬德之洪名。喻如杲日當空,行大王路。不但魑魅魍魎,划蹤滅跡,即歧途是非之念,亦無從生。推而極之,不過曰:念至功純力極,則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佛不二,心佛一如而已

此理此行,唯恐人之不知,不能合佛普度眾生之願。豈秘而不傳,獨傳於汝乎。若有暗地裏口傳心受之妙訣,即是邪魔外道,即非佛法。(正)復永嘉某居士書五

* * *

至如禪宗,若單提向上,則一法不立。佛尚無著落處,何況念佛求生淨土。此真諦之一泯一切皆泯,所謂實際理地,不受一塵,顯性體也。若確論修持,則一法不廢,不作務即不食,何況念佛求生淨土。

此俗諦之一立一切皆立,所謂佛事門中,不捨一法,顯性具也。必欲棄俗諦而言真諦,則非真諦也。如棄四大五蘊而覓心性,身既不存,心將安寄也。若即俗諦以明真諦,乃實真諦也。如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即四大五蘊而顯心性也。此從上諸祖密修淨土之大旨也。(正)與體安和尚書

* * *

須知淨土法門,以信願念佛求生西方為宗旨。世人每每以此為平常無奇,遂以宗門參究之法為殊勝,而注重於開悟,不注重信願求生。美其名曰:禪淨雙修。究其實,則完全是無禪無淨土。何以言之,不到大徹大悟,不名有禪。今之參禪者,誰是真到大徹大悟地位。

由注重於參,遂將西方依正莊嚴,通通會歸自心,則信願求生之念毫無。雖名之曰念佛,實則與念佛之道相反,或又高張其辭曰:念實相佛。實相,雖為諸法之本。凡夫業障深重,何能做到。弄到歸宗,禪也靠不住,淨也靠不住。

仗自力,即到大徹大悟地位,以惑業未斷,不能了生死。未悟到大徹者,更不須論仗佛力,須具真信切願念佛求生西方,方可。以一向以西方淨土,無量壽,無量光,一一通會歸自心,而自心只是徒執其名,未證其實。西方之佛,無感不能有應。自心之佛,在因無有威德。

世之好高務勝者,每每皆成弄巧成拙,求升反墜。而知識欲人以圓融見稱,亦絕不肯作如是說,致如來以大慈悲心,欲令一切眾生,現生即了生死,而依舊不能了。此生既不能了,將來或可能了。而塵沙劫又塵沙劫,仍在輪迴六道中者,當居多數也。

如真能識得此種利害,再息心看淨土各經書。方知此念佛求生西方一法,其大無外。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上成佛道,下化眾生,無不資此以成始成終也。(續)復張純一書

* * *

唯有徑路修行,此是教義,可按文會。依舊打之繞,此是宗意,須有悟處,方可徹知。曹魯川自命是通宗通教之大通家,尚錯會其意。閣下即欲令示此義,誠所謂遊戲而問。閣下且放下一切閑知見,一心念佛。念到心佛雙亡之後,自可發一大笑,完全了知。未到此時,若別人與說,亦不得而知。譬如已到含元殿,其殿中種種,悉皆備知。若為未到者說得縱明白,依舊是茫然不知。

宗家之語句,通是教人參的。若以文義會,不但不得其益,尚且以誤為悟,其罪極大。即令真悟,尚去了生脫死,遠之遠矣。以彼唯仗自力,須大悟後,煩惱惑業斷得淨盡無餘,方可了。否則莫由而了。

念佛法門,若具真信切願念佛求生西方,則仗佛慈力,帶業往生。閣下之根性,也只可學愚夫愚婦之修持。若妄效曹魯川之身分,不但了生死無分,誠恐墮落三惡道為準程的。何以故。以未得謂得,未證謂證。因茲壞亂佛法,疑誤眾生故。(續)復崔德振書二

* * *

若用禪家參念佛的是誰,則是參禪求悟,殊失淨土宗旨。此極大極要之關係。人每欲冒禪淨雙修之名,而力主參究。則所得之利益有限,念到極處,也會開悟。所失之利益無窮矣。

以不注重信願求生,不能與佛感應道交。縱令親見念佛的是誰,亦難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以無信願求生之心故也。又未斷煩惑,不能仗自力了生脫死。好說大話者,均由不知此義。

淨土法門,超勝一切法門者,在仗佛力。其餘諸法門,皆仗自力。自力何可與佛力並論乎。此修淨土法門之最要一關也。(續)復陳慧新書

* * *

禪者,即吾人本具之真如佛性,宗門所謂父母未生以前本來面目。宗門語不說破,令人參而自得,故其言如此。實即無能無所,即寂即照之離念靈知,純真心體也。離念靈知者,了無念慮,而洞悉前境也。

淨土者,即信願持名,求生西方。非偏指唯心淨土,自性彌陀也。

有禪者,即參究力極,念寂情亡,徹見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明心見性也。有淨土者,即真實發菩提心,生信發願,持佛名號,求生西方也。

禪與淨土,唯約教約理。有禪有淨土,乃約機約修。教理則恒然如是,佛不能增,凡不能減。機修須依教起行,行極證理,使其實有諸己也。二者文雖相似,實大不同。須細參詳,不可籠統。

倘參禪未悟,或悟而未徹,皆不得名為有禪。倘念佛偏執唯心,而無信願,或有信願而不真切,悠悠泛泛,敷衍故事。或行雖精進,心戀塵境。或求來生生富貴家,享五欲樂。或求生天,受天福樂。或求來生,出家為僧,一聞千悟,得大總持,宏揚法道,普利眾生者。皆不得名為有淨土矣。(正)淨土決疑論

* * *

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者。其人徹悟禪宗,明心見性。又復深入經藏,備知如來權實法門。而于諸法之中,又復唯以信願念佛一法,以為自利利他通途正行。觀經上品上生,讀誦大乘,解第一義者,即此是也。

其人有大智慧,有大辯才。邪魔外道,聞名喪膽。如虎之戴角,威猛無儔。有來學者,隨機說法。應以禪淨雙修接者,則以禪淨雙修接之。應以專修淨土接者,則以專修淨土接之。無論上中下根,無一不被其澤,豈非人天導師乎。

至臨命終時,蒙佛接引,往生上品。一彈指頃,華開見佛,證無生忍。最下即證圓教初住,亦有頓超諸位,至等覺者。圓教初住,即能現身百界作佛。何況此後,位位倍勝,直至第四十一等覺位乎。故曰:來生作佛祖也。(正)同上

* * *

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若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者。其人雖未明心見性,卻復決志求生西方。以佛於往劫,發大誓願,攝受眾生,如母憶子。眾生果能如子憶母,志誠念佛,則感應道交,即蒙攝受。

力修定慧者,固得往生。即五逆十惡,臨終苦逼,發大慚愧,稱念佛名,或至十聲,或止一聲,直下命終,亦皆蒙佛化身,接引往生,非萬修萬人去乎。然此雖念佛無幾,以極其猛烈,故能獲此巨益。不得以泛泛悠悠者,校量其多少也。

既生西方,見佛聞法,雖有遲速不同,然已高預聖流,永不退轉。隨其根性淺深,或漸或頓,證諸果位。既得證果,則開悟不待言矣。所謂若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也。(正)同上

* * *

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者。其人雖徹悟禪宗,明心見性。而見思煩惱,不易斷除。直須歷緣煆鍊,令其淨盡無餘,則分段生死,方可出離。一毫未斷者,姑勿論,即斷至一毫未能淨盡,六道輪迴,依舊難逃。生死海深,菩提路遠。尚未歸家,即便命終。

大悟之人,十人之中,九人如是。故曰十人九蹉路。蹉者,蹉跎。即俗所謂耽擱也。陰境者,中陰身境。即臨命終時,現生及歷劫,善惡業力所現之境。此境一現,眨眼之間,隨其最猛烈之善惡業力,便去受生於善惡道中,一毫不能自作主宰。如人負債,強者先牽。心緒多端,重處偏墜。五祖戒再為東坡,草堂清復作魯公,此猶其上焉者。

故曰: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也。陰,音義與蔭同,蓋覆也。謂由此業力,蓋覆真性,不能顯現也。瞥,音撇,眨眼也。有以蹉為錯,以陰境為五陰魔境者,總因不識禪及有字,故致有此胡說八道也。豈有大徹大悟者,十有九人,錯走路頭,即隨五陰魔境而去,著魔發狂也。夫著魔發狂,乃不知教理,不明自心,盲修瞎鍊之增上慢種耳。何不識好歹,以加於大徹大悟之人乎。所關甚大,不可不辯。(正)同上

* * *

無禪無淨土,鐵床並銅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者。有謂無禪無淨,即埋頭造業,不修善法者,大錯大錯。

夫法門無量,唯禪與淨,最為當機。其人既未徹悟,又不求生。悠悠泛泛,修餘法門。既不能定慧均等,斷惑證真,又無從仗佛慈力,帶業往生。以畢生修持功德,感來生人天福報。現生既無正智,來生即隨福轉,耽著五欲,廣造惡業。既造惡業,難逃惡報。一氣不來,即墮地獄。以洞然之鐵床銅柱,久經長劫,寢臥抱持,以償彼貪聲色,殺生命等,種種惡業。諸佛菩薩,雖垂慈愍,惡業障故,不能得益。

昔人謂:修行之人,若無正信求生西方,泛修諸善,名為第三世怨者,此之謂也。蓋以今生修行,來生享福。倚福作惡,即獲墮落。樂暫得于來生,苦永貽於長劫。縱令地獄業消,又復轉生鬼畜。欲復人身,難之難矣。

所以佛以手拈土,問阿難曰:我手土多,大地土多。阿難對佛:大地土多。佛言:得人身者,如手中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猶局於偈語,而淺近言之也。

夫一切法門,專仗自力。淨土法門,專仗佛力。一切法門,惑業淨盡,方了生死。淨土法門,帶業往生,即預聖流。永明大師,恐世不知,故特料簡,以示將來。可謂迷津寶筏,險道導師。惜舉世之人,顢頇讀過,不加研窮。其眾生同分惡業之所感者歟。(正)同上

* * *

權者,如來俯順眾生之機,曲垂方便之謂也。實者,按佛自心所證之義而說之謂也。頓者,不假漸次,直捷疾速一超直入之謂也。漸者,漸次進修,漸次證入。必假多劫多生,方可親證實相之謂也。

彼參禪者,謂參禪一法,乃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法,固為實為頓。不知參禪,縱能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但見即心本具之理性佛。若是大菩薩根性,則即悟即證,自可永出輪迴,高超三界。從茲上求下化,用作福慧二嚴之基。此種根性,就大徹大悟人中論之,亦百千中之一二人耳。

其或根器稍劣,則縱能妙悟,而見思煩惱未能斷除。仍須在三界中,受生受死。既受死生,從悟入迷者多,從悟入悟者少。是則其法雖為實為頓,苟非其人,亦不得實與頓之真益,仍成權漸之法而已。何以故。以其仗自力故。自力若十分具足,則何幸如之,稍一欠缺,則只能悟理性,而不能親證理性。今時則大徹大悟者,尚難其人,況證其所悟者哉。

念佛一法,徹上徹下,即權即實,即漸即頓,不可以尋常教理批判。上至等覺菩薩,下至阿鼻種性,皆須修習。此徹上徹下之謂也。如來為眾生說法,唯欲令眾生了生脫死耳。其餘法門,上根則即生可了,下根則累劫尚難得了,唯此一法,不論何種根性,皆於現生往生西方,則生死即了。如此直捷,何可名之為漸。雖有其機,不如尋常圓頓之機。有似乎漸,而其法門威力,如來誓願,令此等劣機,頓獲大益,其利益全在仗佛慈力處。凡禪講之人,若未深研淨宗,未有不以為淺近而藐視者。若深研淨宗,則當竭盡心力,而為宏揚。豈復執此權實頓漸之謬論,而自誤誤人哉。(正)復馬契西書二

* * *

言取捨者,此約究竟實義為難。難者,反詰問也。不知究竟無取無捨,乃成佛已後事。若未成佛,其間斷惑證真,皆屬取捨邊事。既許斷惑證真之取捨,何不許捨東取西,離垢取淨之取捨。

若參禪一法,則取捨皆非。念佛一法,則取捨皆是。以一屬專究自心,一屬兼仗佛力。彼不究法門之所以然,而妄以參禪之法破念佛,則是誤用其意。彼無取捨,原是醍醐。而欲念佛者,亦不取捨,則便成毒藥矣。夏葛而冬裘,渴飲而饑食。不可相非,亦不可固執。唯取其適宜,則有利無弊矣。(正)同上

* * *


>> 續下一頁 : (八) 釋普通疑惑


佛號梵唄: 一向專念 阿彌陀佛 求生淨土

相關:
念佛的十種功德利益

佛說十善業道經

認識西方極樂世界的真善美

依止善導大師 持念彌陀名號


>> 回主頁: 淨土法門經論必讀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一念相應一念佛
22會員
453內容數
釋迦牟尼佛出興於世,就是為了要說阿彌陀佛的本願。真能究竟幫助眾生的,只有淨土念佛法門,是乘佛願力之法。就是這一生能夠了脫生死,能夠出離三界六道輪迴。一心堅信阿彌陀佛,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念念不捨,如此念佛,定能往生至西方極樂世界。
一念相應一念佛的其他內容
2025/04/21
善財童子是我們學習佛法、實踐佛法的榜樣。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啟示我們學佛的歷程,要有吃苦耐勞的精神,以及鍥而不捨的毅力,並虛心學習佛法,所學的對象不只是學習他的長處,即使是外道,也不妨虛心求教。這種開廣寬宏的求學心態,值得我們後人效法。所以,我們要像善財童子那樣,學世出世間法,發菩提心,行菩薩道。
Thumbnail
2025/04/21
善財童子是我們學習佛法、實踐佛法的榜樣。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啟示我們學佛的歷程,要有吃苦耐勞的精神,以及鍥而不捨的毅力,並虛心學習佛法,所學的對象不只是學習他的長處,即使是外道,也不妨虛心求教。這種開廣寬宏的求學心態,值得我們後人效法。所以,我們要像善財童子那樣,學世出世間法,發菩提心,行菩薩道。
Thumbnail
2025/04/21
善財童子是我們學習佛法、實踐佛法的榜樣。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啟示我們學佛的歷程,要有吃苦耐勞的精神,以及鍥而不捨的毅力,並虛心學習佛法,所學的對象不只是學習他的長處,即使是外道,也不妨虛心求教。這種開廣寬宏的求學心態,值得我們後人效法。所以,我們要像善財童子那樣,學世出世間法,發菩提心,行菩薩道。
Thumbnail
2025/04/21
善財童子是我們學習佛法、實踐佛法的榜樣。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啟示我們學佛的歷程,要有吃苦耐勞的精神,以及鍥而不捨的毅力,並虛心學習佛法,所學的對象不只是學習他的長處,即使是外道,也不妨虛心求教。這種開廣寬宏的求學心態,值得我們後人效法。所以,我們要像善財童子那樣,學世出世間法,發菩提心,行菩薩道。
Thumbnail
2025/04/19
善財童子是我們學習佛法、實踐佛法的榜樣。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啟示我們學佛的歷程,要有吃苦耐勞的精神,以及鍥而不捨的毅力,並虛心學習佛法,所學的對象不只是學習他的長處,即使是外道,也不妨虛心求教。這種開廣寬宏的求學心態,值得我們後人效法。所以,我們要像善財童子那樣,學世出世間法,發菩提心,行菩薩道。
Thumbnail
2025/04/19
善財童子是我們學習佛法、實踐佛法的榜樣。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啟示我們學佛的歷程,要有吃苦耐勞的精神,以及鍥而不捨的毅力,並虛心學習佛法,所學的對象不只是學習他的長處,即使是外道,也不妨虛心求教。這種開廣寬宏的求學心態,值得我們後人效法。所以,我們要像善財童子那樣,學世出世間法,發菩提心,行菩薩道。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禪與淨土,理本無二。若論事修,其相天殊。禪非徹悟徹證,不能超出生死。故溈山云可中頓悟正因,便是出塵階漸。生生若能不退,佛階決定可期。又云初心從緣,頓悟自性,猶有無始曠劫習氣,未能頓盡。須教渠盡除現業流識。弘辨謂頓悟自性,與佛同儔。然有無始習氣未能頓盡,須假對治,令順性起用。如人吃飯,不一口便飽。
Thumbnail
禪與淨土,理本無二。若論事修,其相天殊。禪非徹悟徹證,不能超出生死。故溈山云可中頓悟正因,便是出塵階漸。生生若能不退,佛階決定可期。又云初心從緣,頓悟自性,猶有無始曠劫習氣,未能頓盡。須教渠盡除現業流識。弘辨謂頓悟自性,與佛同儔。然有無始習氣未能頓盡,須假對治,令順性起用。如人吃飯,不一口便飽。
Thumbnail
淨土一門。廣攝諸根。咸登不退。見佛聞法。悟無生忍。 九品略辯~淨土一門雖廣攝諸根。咸登不退。而見佛久近。聞法大小。證果授記遲速。不啻天淵懸絕。大本經略分三輩。不及觀經九品為詳。總而論之。上品以解悟為本。中品以戒善為本。下品純惡無善。惟臨終遇善友。一念信心。滅罪往生。析而計之。
Thumbnail
淨土一門。廣攝諸根。咸登不退。見佛聞法。悟無生忍。 九品略辯~淨土一門雖廣攝諸根。咸登不退。而見佛久近。聞法大小。證果授記遲速。不啻天淵懸絕。大本經略分三輩。不及觀經九品為詳。總而論之。上品以解悟為本。中品以戒善為本。下品純惡無善。惟臨終遇善友。一念信心。滅罪往生。析而計之。
Thumbnail
悟達之士。決當求生淨土。如法修行。免致退墮。生十方世界。利益一切衆生者。菩薩功德成滿。自然有不思議業。能現十方。利益眾生。起信論曰。證發心菩薩。于一念頃。能至十方無餘世界。供養諸佛。請轉法輪。唯為開導利益衆生。不依文字。或示超地。速成正覺。為怯弱衆生故。或說我于無量阿僧祇劫當成佛道。
Thumbnail
悟達之士。決當求生淨土。如法修行。免致退墮。生十方世界。利益一切衆生者。菩薩功德成滿。自然有不思議業。能現十方。利益眾生。起信論曰。證發心菩薩。于一念頃。能至十方無餘世界。供養諸佛。請轉法輪。唯為開導利益衆生。不依文字。或示超地。速成正覺。為怯弱衆生故。或說我于無量阿僧祇劫當成佛道。
Thumbnail
淨土決疑論「如來為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所謂大事因緣者,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直下成佛而已。」— 印光大師. 唯念佛求生淨土一法,專仗彌陀宏誓願力。無論善根之熟與未熟,惡業之若輕若重。但肯生信發願,持佛名號,臨命終時,定蒙彌陀垂慈接引,往生淨土。俾善根熟者,頓圓佛果。即惡業重者,亦預聖流。
Thumbnail
淨土決疑論「如來為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所謂大事因緣者,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直下成佛而已。」— 印光大師. 唯念佛求生淨土一法,專仗彌陀宏誓願力。無論善根之熟與未熟,惡業之若輕若重。但肯生信發願,持佛名號,臨命終時,定蒙彌陀垂慈接引,往生淨土。俾善根熟者,頓圓佛果。即惡業重者,亦預聖流。
Thumbnail
一、示清淨居士 (李堤舉獻臣)
Thumbnail
一、示清淨居士 (李堤舉獻臣)
Thumbnail
「事上無事,本全是心。念起塵生。念寂塵滅。」— 傳奧法師云 如經云。佛言。隨有是經之處,則為有佛。若我住世無異。故知自心之佛,無處不遍,寧論前後出沒耶。若隨異境,則生滅無常。見他佛,則隱顯無恒。誦他經,則音聲間斷。
Thumbnail
「事上無事,本全是心。念起塵生。念寂塵滅。」— 傳奧法師云 如經云。佛言。隨有是經之處,則為有佛。若我住世無異。故知自心之佛,無處不遍,寧論前後出沒耶。若隨異境,則生滅無常。見他佛,則隱顯無恒。誦他經,則音聲間斷。
Thumbnail
「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者。觀智覺悟此心。名之為佛。故云。心淨即佛土淨也。」—《天台淨名疏》 夫一切真俗等法。各有理事。通別行相。果報歷然。云何一向就己消融。未入斯宗。恐成空見。答 : 得本方了末。執末則違宗。若不觀心,法無來處。若但修有為事行。不達自心無為。則迷事失宗。
Thumbnail
「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者。觀智覺悟此心。名之為佛。故云。心淨即佛土淨也。」—《天台淨名疏》 夫一切真俗等法。各有理事。通別行相。果報歷然。云何一向就己消融。未入斯宗。恐成空見。答 : 得本方了末。執末則違宗。若不觀心,法無來處。若但修有為事行。不達自心無為。則迷事失宗。
Thumbnail
清.為霖道霈《淨土旨訣》   (象山慶2022.7.16) 明末清初為霖道霈禪師(1615-1702)云「吾志在禪宗,而行在淨土」,《淨土旨訣》是其淨土思想代表作,闡釋「依教起信,宣揚淨土」、「發真實心,願生極樂」、「看破身心,專念彌陀」的理論。龔岸齋<序>: 修行念佛必須「出家」? <念佛偈>
Thumbnail
清.為霖道霈《淨土旨訣》   (象山慶2022.7.16) 明末清初為霖道霈禪師(1615-1702)云「吾志在禪宗,而行在淨土」,《淨土旨訣》是其淨土思想代表作,闡釋「依教起信,宣揚淨土」、「發真實心,願生極樂」、「看破身心,專念彌陀」的理論。龔岸齋<序>: 修行念佛必須「出家」? <念佛偈>
Thumbnail
一到彼國,即入正定聚。 —釋道綽撰 唐朝的道綽禪師(562-645)撰寫《安樂集》一書,上下二卷,是繼承龍樹菩薩,曇鸞大師之自力難行、他力易行的思想。道綽禪師把佛的教法分為聖道、凈土二門,指明聖道門非末法鈍根眾生所能悟證,有凈土門簡要易行,乘佛的本願力即能往生凈土。所以他一生宣揚凈土法門。
Thumbnail
一到彼國,即入正定聚。 —釋道綽撰 唐朝的道綽禪師(562-645)撰寫《安樂集》一書,上下二卷,是繼承龍樹菩薩,曇鸞大師之自力難行、他力易行的思想。道綽禪師把佛的教法分為聖道、凈土二門,指明聖道門非末法鈍根眾生所能悟證,有凈土門簡要易行,乘佛的本願力即能往生凈土。所以他一生宣揚凈土法門。
Thumbnail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02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四之一 祖堂幽棲寺丁亥除夕普說 若真為生死持戒,持戒亦必悟道。 真為生死聽經,聽經亦必悟道。 真為生死參禪,參禪亦必悟道。 真為生死營福,營福亦必悟道。 專修一法亦悟道。互相助成亦悟道。 以因地真正故也 諸昆仲欲複本來面目,須破我法二執,欲破我法
Thumbnail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02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四之一 祖堂幽棲寺丁亥除夕普說 若真為生死持戒,持戒亦必悟道。 真為生死聽經,聽經亦必悟道。 真為生死參禪,參禪亦必悟道。 真為生死營福,營福亦必悟道。 專修一法亦悟道。互相助成亦悟道。 以因地真正故也 諸昆仲欲複本來面目,須破我法二執,欲破我法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