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9/26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改變心智模式

我們的思維模式、行為習慣影響我們甚鉅,而且往往根深蒂固,難以撼動。為什麼改變如此困難?如何才能真正改變自己的心智模式?羅振宇在《羅輯思維(認知篇)》一書中,有一個章節深入探討了如何改變心智模式,給了我很大的啟發。

羅振宇在書中提出了一個令人深思的觀點:「你不趕緊按照你想的方式去活,那遲早會按照你活的方式去想。」這句話揭示了一個重要的真理:我們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是相互影響的。如果我們不主動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我們的思維模式就會被動地適應現有的生活狀態,最終導致我們把現狀合理化,這就是最糟糕的心智模式。

那麼,如何才能改變自己的心智模式呢?羅振宇提出了一個看似簡單但實際上很難執行的答案:多學習、多試探、多創造。這聽起來很容易,但為什麼實際操作起來如此困難呢?

原因在於,對外界和未來的開放,意味著對現在和自己的否定。如同投資大師 Ray Dalio 在他的著作《原則》中的一句話:「如果你現在不覺得一年前的自己是個蠢貨,那說明你這一年沒學到什麼東西。」這句話生動地描述了真正學習和成長的本質:它需要我們不斷否定和超越過去的自己。

然而,承認自己過去的無知或錯誤,對大多數人來說都是一個巨大的心理挑戰。正如同心理學家 Leon Festinger 提出的「認知失調理論」。當我們的新認知與舊有的信念或行為產生衝突時,我們會感到不適,並傾向於通過各種方式來減少這種不適感,包括拒絕新的訊息或合理化舊有的行為。

那麼,我們該如何突破這個困境,真正改變自己的心智模式呢?羅振宇提出了兩個關鍵點:克服標籤化和抽象化的傾向。

首先是標籤化。人類有一種本能,就是通過給事物貼標籤來簡化對複雜世界的認知。例如,我們可能會說「美國人怎麼想」、「台北人如何」、「某某公司好不好」等。這種方式雖然能幫助我們快速理解世界,但如果用來認知自己,就可能產生問題。

舉個例子,如果一個人給自己貼上「聰明人」的標籤,為了維持這個自我認知,他可能會避免做任何可能顯得自己不夠聰明的事情,比如學習新技能或接受挑戰。這種自我限制會極大地阻礙個人成長。

那麼,如何避免標籤化的陷阱呢?羅振宇建議,我們應該儘量避免使用「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這樣的句式來描述自己,而是盡可能回到事實。例如,與其說「我是個聰明人」,不如說「我在這個問題上思考得很深入」。這種描述更加具體,也更有利於持續改進。

其次是抽象化:抽象化是人類另一個認知本能,它幫助我們從具體事物中提取共同性,擴大認知範圍。例如,原始社會中,如果有人在某片叢林裡被蛇咬了,人們就會認為整片林子都有蛇,從而避開危險。這種能力在人類早期發展中非常有用,但在現代社會中可能會造成問題。

舉個例子,如果一個人在一家創業公司工作不順利被解僱了,他可能會得出以下幾種抽象結論:「我不適合在這家公司工作」、「我不適合在創業公司工作」、「我不適合在公司工作」,甚至「我不適合工作」。這種過度抽象化的思維方式可能會導致他完全放棄尋找工作的機會。

那麼,如何避免抽象化的陷阱呢?羅振宇建議,我們應該盡量具體化我們的思維。當別人在用抽象的方法認知外界時,我們要回到具體。例如,不要說「我總是失敗」,而是具體分析每次失敗的原因和可以改進的地方。

總的來說,改變心智模式是一個持續的過程,需要我們不斷地挑戰自己的固有認知。通過避免標籤化和過度抽象化,我們可以更客觀地看待自己和周圍的世界。這種思維方式不僅有助於個人成長,也能提升我們在職場中的表現。透過持續學習、嘗試新事物、接受挑戰,我們可以逐步改變自己的心智模式。

圖片來源:Dall.E生成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