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30|閱讀時間 ‧ 約 24 分鐘

動物會不會說話?--非概念的聲音溝通

〈動物會不會說話?--非概念的聲音溝通〉2024-09-30

 

  兒童哲學課上,我們讓孩子們發想和討論他們心目中的「哲學問題」。當討論到「狗狗會不會說話?」的時候,多數孩子的直覺都傾向覺得狗狗會說話,只是牠們說的是「狗語」,和人說的話不同。我小時候應該也是這麼想的,但實際情況真的是這樣嗎?

 

 

  我們都能夠同意動物具有表達能力,譬如說牠會發出聲音、做出動作來表達自己需要吃東西或想要出去玩。但能夠溝通與表達,就代表那是「語言」嗎?這裡可以去思考的問題是:「是什麼使得語言成為語言?」

 

  我們可以設想一個例子,一個一兩歲的小朋友,他已經初步地可以使用一些詞彙,但還沒辦法用完整的句子來表達,肚子餓的時候,他可能會說「媽媽~」、想睡覺的時候,他也可能會說「媽媽~」,當然,也可能他就是沒看到媽媽,所以想要呼喚對方,確認她的存在。

 

  在這種情況下,他是在使用語言嗎?好像是,因為他使用的是我們語言中的詞彙,而且他也知道那個詞彙的意思。但又好像不是,因為他並不是肚子餓的時候說「餓餓」、想睡覺的時候說「愛睏」,而是用相同的詞彙與語氣來表達不一樣的、需要被處理的需求。

 

  又或者不是小嬰兒,而是老闆與秘書,老闆在多種不同的情況下對祕書說相同的一句話「幫我處理一下」。那個「處理」有各式各樣的情況,可能是要整理資料、可能是要聯絡某人、可能是要為之後的行程做準備。這些文句的功能比起語言,似乎更像是一個特定的手勢,目的是讓對方以特定的方式注意到自己的需求。

 

 

  動物對人的溝通方式似乎更像是上述這樣情況,雖然牠們會用聲音來輔助,但似乎不是在「講一段話」。同樣的聲音搭配著飯碗是想吃東西、搭配著沙發是想要坐上去,就像室友間一個眼神就知道對方要幹嘛,這些意義在相處中被磨合出來,而不是透過聲音與概念的對應。

 

  當人在說話的時候,語氣與身體姿勢會透露出很多語言沒有表達出來的訊息,我們可以看到這之間的張力或不協調,並由此看出另一個人的言不由衷或欺騙。動物也可能有能力「欺瞞」,但不會是透過「狗語」,而更多的是用不一樣的身體姿勢,或聲音表情。

 

  不同於和外國人對話時我們需要知道那些話的翻譯才能順暢溝通,我們和熟悉的動物溝通時,不需要有能力將那些聲音與特定概念對應。我們和動物都知道這一點,卻還是繼續以這樣的方式溝通,就意味著那些聲音不是以「語言」的方式被使用的。

 

 

  這個關於動物語言的探討,也給了我們一些啟發:溝通不見得需要語言,反過來說,使用共通語言的人之間也不見得真的有達到溝通。至於動物與動物在彼此溝通的時候是否使用了某種較寬泛意義下的「語言」,這可能就需要更多生物觀察與生物學哲學的探究了。







延伸閱讀:

〈他第一個會講的詞是"Light"〉

〈前概念的行動背景:德雷福斯談熟習的非概念應對〉

〈那個比我們都認識自己情緒的孩子〉

〈非暴力溝通:從與親近的人互動到公共討論〉

〈Mr. Anderson〉

〈餐桌上的不可思議探索〉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