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怕被罵啊」:「慣性被罵」如何讓人變得無法解決問題

前圖紙-avatar-img
發佈於公民社會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我就怕被罵啊」:「慣性被罵」如何讓人變得無法解決問題〉2024-09-29

 

  人通常不會因為被責備而改變自己的行為。相反地,一個人要能夠改變,首先需要他擺脫那種容易把一切對行為的討論都理解為「責備」的慣性思維。

 

 

  很大程度上,責罵以及「對被罵處境的拒斥」是個人進步與解決問題的大敵。在YouTube團體「反正我很閒」那部雖然已經過了四年,卻依然令人記憶猶新的「劇組工作出包」影片中。攝影組的負責人在得知沒有記憶卡時,兩次詢問為什麼上山前不講,出包者的回答都是「我就怕被罵啊」。

 

  但事實是,如果他在那些他認為會被罵的時間先說,問題就能夠在還來得及的時候得到解決。而且,他的「不說」其實也不能真正取消自己將要被罵的處境,只是持續對這顆未爆彈加壓,使之變得愈來愈危險而已。

 

  影片沒有呈現的部分是:在這些他沒有說的時候,他的心緒其實也不可能得到安寧,因為他其實知道問題遲早會暴露出來,卻心存僥倖地拖著,彷彿有可能有某種奇蹟讓自己可以不用面臨到被罵的壞處境。

 

 

  在犯錯者透過假裝「卡到」來躲過一劫的時候(這裡存在著一個漂亮的雙關,靈異現象的「卡到」彷彿「記憶卡到了」一樣讓他免於承擔沒帶記憶卡的後果;之後另一個人發現機器裡「沒卡」,又反回來消除了他假裝「卡到了」的意義和效果),背景裡呈現的是其他工作組的成員被導演大聲斥責的畫面。

 

  那種近乎暴戾的場面說明了為什麼犯錯者寧可不解決問題也不願意讓自己有機會被罵的原因,並帶著我們血淋淋地觀看責罵行為長期下來所會造成的負面效果。反過來說,如果這個人不是從一個犯錯就會被這樣劇烈責罵的環境裡成長,他很可能就不會養成這種逃避的習慣,也就不會造成這一連串的悲劇了。

 

 

  除了這種極力隱瞞式的逃避之外,習慣於被責罵的人也經常會迅速地將別人對自己行為的討論理解為責罵。一但這種理解發生,他就會將自己的心思全部投入在「應對被罵」,而不是解決問題。

 

  根據不同的情緒習慣,有些人會快速示弱、拼命道歉,以此尋求對方的「息怒」與原諒;一些人則會大量地找尋各種與問題核心不相干的藉口,試圖降低自己的責任,以滿足那種將自己從「應該要被罵的行為」那裡分隔開來的心理需求;另一些人則是會進入敵意與對抗的模式,反過來斥責「都是別人的錯」,卻只是讓自己看起來更明顯是老羞成怒。

 

 

  但無論是哪一種情況,這種從「不想被罵」出發的行為使得解決問題的機會被無限推遲,以至於最後完全失去。事實上,除了你自己之外,所有人真正關心的是事情到底能不能被更好的完成。

 

  你的失誤當然可能引起怨言、或降低別人未來再次合作的意願。但只要你能夠快速地正視自己行為造成的後果,並且和面前的人一起溝通、討論、解決問題,你甚至可能贏得一些--隨時只關注自己有沒有犯錯的人永遠沒有機會獲得的尊重。

 

  比起避免被責備的能力,有勇氣面對,並且有辦法從過去行為與後果中學習並成長的能力,才是讓一個人能夠長期與其他人合作或相處,更加不可或缺的關鍵。




延伸閱讀:

〈孩子為什麼好像不願意「溝通」?〉

〈你可以不必「不失敗」〉

〈你不可能總是對的〉

〈是不是我還不夠好?〉

〈讓你變得強大的,永遠不是那些打算殺死你的人事物〉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前圖紙的沙龍
105會員
873內容數
一個寫作實踐,關於我看到和思考中的事情。
前圖紙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12/31
  將一個人關進監獄究竟有多大程度是需要的?亞利桑那大學法學院院長米勒認為「我們的制裁和懲罰系統已經達到了歷史和全球標準上過度的程度」。他認為我們應該去思考那些犯下和安德森一樣嚴重的錯誤與傷害的人之中,有多少人可以像他這樣成功地重新融入社會。「嚴厲的懲罰是否剝奪了憐憫和救贖的機會?」米勒教授問到。
Thumbnail
2024/12/31
  將一個人關進監獄究竟有多大程度是需要的?亞利桑那大學法學院院長米勒認為「我們的制裁和懲罰系統已經達到了歷史和全球標準上過度的程度」。他認為我們應該去思考那些犯下和安德森一樣嚴重的錯誤與傷害的人之中,有多少人可以像他這樣成功地重新融入社會。「嚴厲的懲罰是否剝奪了憐憫和救贖的機會?」米勒教授問到。
Thumbnail
2024/12/30
  如果他用正常的速度,清晰說出那些話。那中間重講一次的事情就不必發生,整件事應該可以更快完成。相反地,想要速戰速決、快速但令人困惑,增加了一些本來不需要花費的時間和理解成本。事情需要更繁複的流程才能完成,所以令人著急。
2024/12/30
  如果他用正常的速度,清晰說出那些話。那中間重講一次的事情就不必發生,整件事應該可以更快完成。相反地,想要速戰速決、快速但令人困惑,增加了一些本來不需要花費的時間和理解成本。事情需要更繁複的流程才能完成,所以令人著急。
2024/12/29
  有一些成人,會用「他們還只是十幾歲的孩子」去幫那些做出不尊重他人行為的學生辯護。但這其實只是一種藉口,他們表面上是在袒護孩子,但更深一層來說,他們透過這個行為宣揚了一些糟糕的價值觀,譬如:「這些不尊重人的言行不是什麼嚴重的事」、「這些孩子不用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2024/12/29
  有一些成人,會用「他們還只是十幾歲的孩子」去幫那些做出不尊重他人行為的學生辯護。但這其實只是一種藉口,他們表面上是在袒護孩子,但更深一層來說,他們透過這個行為宣揚了一些糟糕的價值觀,譬如:「這些不尊重人的言行不是什麼嚴重的事」、「這些孩子不用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以前總是不懂/ 為什麼有人生氣或難過時卻沒有半點想一了百了的情緒/ 今天的我,依然不懂
Thumbnail
以前總是不懂/ 為什麼有人生氣或難過時卻沒有半點想一了百了的情緒/ 今天的我,依然不懂
Thumbnail
最近有一個很大的體悟,就是「面子」這件事可能是我們人生中最大的絆腳石! 以前有很多想做的事,想認識的人,想說的話,可是後來沒有做的原因現在回想起來,都是「恐懼」,害怕做了的結果不好;害怕開口被人拒絕;也害怕說了觀點不被接受甚至被批評 這些「害怕」如果用一個詞總結就是「面子」……
Thumbnail
最近有一個很大的體悟,就是「面子」這件事可能是我們人生中最大的絆腳石! 以前有很多想做的事,想認識的人,想說的話,可是後來沒有做的原因現在回想起來,都是「恐懼」,害怕做了的結果不好;害怕開口被人拒絕;也害怕說了觀點不被接受甚至被批評 這些「害怕」如果用一個詞總結就是「面子」……
Thumbnail
不知你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人? 罵了人,卻一派輕鬆的說啊-我不是故意的,啊我就是這樣個性,沒辦法改。 就好像你殺了人後,卻說我錯了,請原諒我一樣,我下次不犯了。 罵出的話,早已知不能收回,又何需自裝後悔?殺人的那一刻,便也已知人死不能復生,又何必假惺惺的說著會改過? 傷了人,才想到要道歉。
Thumbnail
不知你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人? 罵了人,卻一派輕鬆的說啊-我不是故意的,啊我就是這樣個性,沒辦法改。 就好像你殺了人後,卻說我錯了,請原諒我一樣,我下次不犯了。 罵出的話,早已知不能收回,又何需自裝後悔?殺人的那一刻,便也已知人死不能復生,又何必假惺惺的說著會改過? 傷了人,才想到要道歉。
Thumbnail
前陣子我在網上的一個留言發問被別人非常稍微的揶揄一下,但我看到後卻很不想去面對它,明知道他絕對是一點意思都沒有,但自己的心情卻有點受到影響。 大部分人眼裡稀鬆平常的說話態度,有時我會不能接受,一句以前覺得根本沒如此的話,如今卻會印象深刻。小時候都能很勇敢的表達自己的看法,挑戰及接觸任何想做的事
Thumbnail
前陣子我在網上的一個留言發問被別人非常稍微的揶揄一下,但我看到後卻很不想去面對它,明知道他絕對是一點意思都沒有,但自己的心情卻有點受到影響。 大部分人眼裡稀鬆平常的說話態度,有時我會不能接受,一句以前覺得根本沒如此的話,如今卻會印象深刻。小時候都能很勇敢的表達自己的看法,挑戰及接觸任何想做的事
Thumbnail
記憶中的我,在表達時總會用一種相對激動的語氣,尤其在很重要的事情上。那是因為我很害怕自己的表達不夠清晰,讓別人產生誤會。 是的,我經常會覺得如果別人聽不懂,一定是我的問題。
Thumbnail
記憶中的我,在表達時總會用一種相對激動的語氣,尤其在很重要的事情上。那是因為我很害怕自己的表達不夠清晰,讓別人產生誤會。 是的,我經常會覺得如果別人聽不懂,一定是我的問題。
Thumbnail
有句話這樣子說 ……沒事不找事,有事不怕事…… 人哪,在很多時候會犯下一個狀態, 主觀認定自己的想法就是對而去反駁他人,忽略掉所謂的“尊重二個字” 造就彼此間為了一件事情而心生芥蒂 形成沒事找事,卻又無法拉下面子去談開。 若真是如此就讓時間給予彼此空間, 讓人與事情去用時間冷卻沉澱吧…… 冷靜生智慧
Thumbnail
有句話這樣子說 ……沒事不找事,有事不怕事…… 人哪,在很多時候會犯下一個狀態, 主觀認定自己的想法就是對而去反駁他人,忽略掉所謂的“尊重二個字” 造就彼此間為了一件事情而心生芥蒂 形成沒事找事,卻又無法拉下面子去談開。 若真是如此就讓時間給予彼此空間, 讓人與事情去用時間冷卻沉澱吧…… 冷靜生智慧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