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你,就已經很好了!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越來越多大眾會接觸心理相關的書籍,也變成很多「專業個案」(見備註一)會開始核對自己是否符合主流文化中「心理健康」的定義,然後會來找諮商師討論很多坊間書籍或專業文章、podcast提到的「愛自己」、「界線」、「依附型態」、「哀傷失落歷程五階段」,我也曾遇過若干個案跟我在同個專有名詞的定義上有不一樣看法的狀況,但我個人比較不會把焦點放在「教育」個案專有名詞的定義為何,反而會比較在意民眾對於該心理學的專有名詞的解讀為何,進而與個案延伸討論其心理困擾的關鍵核心為何。

我猜想,會看這篇文章的你,勢必多少對心理學或心理諮商,也有一些興趣或是了解吧?這篇文章想拋出一個議題,鼓勵大家思考:「如果你的身心狀況不符合主流心理學中認定的『心理健康』,你會怎麼看?」

由於筆者會接觸大量遭受心理創傷的個案,工作的目標常常都是協助這些個案邁向「心理上更健康」的方向,所以對於「心理上怎樣才是健康」的命題,也會有我個人的評估與論調。以下就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對於「不符合」「心理健康」的想法。

我認為,每個人都是複雜的個體,不可能會是如同心理學教科書中學到的那樣,達到完全100%的「心理健康」,或者擁有100%完美的關係界線,或者有辦法從不安全依附(詳見備註二)全然走到安全依附型態的狀態,因為理論中歸理論,沒有一個人活得完全像是理論一樣,我們只能朝理論說的或理想上的「主流心理學定義的心理健康狀態的人的樣子」趨近。即便是心理專業人員(諮商/臨床心理師、精神科醫師等)自身,有長年接受心理學的專業訓練,外加長年接受個人的心理諮商或治療,也沒有一個人可以活成100%符合「心理健康」定義的樣子。

假如,你很努力地透過各種方式,像是:看書、聽課、接受心理諮商或治療,朝「主流心理學定義的『心理健康』狀態的人的樣子」趨近,卻發現自己還是無法達到,那這樣就是「不夠好」嗎?這樣就是「病態」或「不正常」的人嗎?

我覺得不是的。

我覺得所有心理學與諮商理論存在的意義,都是為了協助一個人過得更好。那什麼叫做「好」?每個人追求的「好」的定義不一樣,有人追求的「好」是「心裡感覺到平靜」,有人追求的「好」是「覺得快樂」,有人追求的好是「刺激或興奮」,在追求「好」的過程中,不同人會用不同方式或手段達到自己「好」的目標,只要使用的方式跟手段或最後達到的「好」的結果沒有傷害到自己或別人,我認為,這樣就好。

  所以,統合性地來說,我不認為所有不安全依附的人,都需要透過心理諮商走到趨近安全依附的狀態,才叫做「好」。我也不認為所有被診斷憂鬱症的人,都要透過心理諮商或治療,走到不符合憂鬱症診斷標準的狀態,這樣才叫做「好」。如果我們為了達到符合心理學理論定義的「安全依附」或者「沒有憂鬱症」,而耗費了大量的心力、時間與財力,這樣到底是否划得來?我想,每個人會有屬於自己的答案。

  總而言之,我在提供心理諮商的專業服務時,我秉持的精神跟態度是:只要來諮商的個案,可以成為他自己、接受他自己的樣子,並且不傷害別人、不傷害自己,也沒有造成社會上其他人的困擾,那麼,只要他覺得「好」的諮商目標,我都很樂意陪伴他一起想方設法達成目標。心理學的專業知識、心理諮商充其量不過也就是一種幫助我們生活過得更好的「工具」,切莫本末倒置,把以上這些「工具」主張的理念當成我們「應該」服膺的方向或「應該」活出的樣子。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套理論或任何一位專家、「老師」,會比你自己還更清楚知道你需要什麼,比你更清楚你要怎樣做才可以過得更好。所以,相信你自己,成為你自己,接納你自己原本的樣子,現在的你,覺得你自己過得好,這樣就已經很好了!





l   備註一:筆者這邊以「專業個案」泛指「不論是否曾接受過心理學專業訓練,有涉獵心理學相關知識,能理解或應用心理學知識於生活中,也願意接受心理諮商或治療等專業服務的一群人」。

l   備註二:從依附理論來說,不安全依附包含了「焦慮依附」、「逃避依附」、「矛盾依附」這三種類型,通常有心理創傷的個案多數會有「矛盾依附」的表現。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詹惠文§ 諮商獅的沙龍
176會員
307內容數
2025/04/20
暫時休息兩個禮拜, 期待5/4早上八點再與各位以文相會~ 感謝大家的支持與包涵 : )
Thumbnail
2025/04/20
暫時休息兩個禮拜, 期待5/4早上八點再與各位以文相會~ 感謝大家的支持與包涵 : )
Thumbnail
2025/04/13
這篇文章,是在我混雜著各種思緒和情感的狀態下寫的,行文不一定通暢,讀來也可能有些沉重。如果你對於死亡議題,覺得太過沉重,或者你怕閱讀沉重的文章會帶給你太多、太濃、太負面的情緒,建議你大可以跳過這一篇文章、不要閱讀,繼續享受你愉快的周日。我盡可能嘗試用文字梳理我近來面對死亡的心路歷程......
Thumbnail
2025/04/13
這篇文章,是在我混雜著各種思緒和情感的狀態下寫的,行文不一定通暢,讀來也可能有些沉重。如果你對於死亡議題,覺得太過沉重,或者你怕閱讀沉重的文章會帶給你太多、太濃、太負面的情緒,建議你大可以跳過這一篇文章、不要閱讀,繼續享受你愉快的周日。我盡可能嘗試用文字梳理我近來面對死亡的心路歷程......
Thumbnail
2025/04/06
二月相繼從新聞得知大S跟方大同的死訊,後來三月接近尾聲時看到緬甸強烈地震造成死傷慘重的新聞,外加近期看到各種交通意外事故的新聞,也聽聞身旁的人提到他們認識的親友有生病或逝世的消息,不禁覺得人的生命何其脆弱!
Thumbnail
2025/04/06
二月相繼從新聞得知大S跟方大同的死訊,後來三月接近尾聲時看到緬甸強烈地震造成死傷慘重的新聞,外加近期看到各種交通意外事故的新聞,也聽聞身旁的人提到他們認識的親友有生病或逝世的消息,不禁覺得人的生命何其脆弱!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每當看到別人好像過得比我更好時,我總會下意識問自己: 「我是不是哪裡不夠好?」 因此時常感到焦慮與無力,直到後來我發現自卑不是一種錯誤,而是要試著認識它,並學著接納它。
Thumbnail
每當看到別人好像過得比我更好時,我總會下意識問自己: 「我是不是哪裡不夠好?」 因此時常感到焦慮與無力,直到後來我發現自卑不是一種錯誤,而是要試著認識它,並學著接納它。
Thumbnail
孩子問:「我是不是不夠好?」我們其實也曾這樣想過吧?這篇文章寫給每個常懷疑自己的你——還沒做到不代表不好,還在學習就是在進步。你不需要完美,只要願意慢慢變好。因為,不完美才是真實的你,也是最值得被愛的你。
Thumbnail
孩子問:「我是不是不夠好?」我們其實也曾這樣想過吧?這篇文章寫給每個常懷疑自己的你——還沒做到不代表不好,還在學習就是在進步。你不需要完美,只要願意慢慢變好。因為,不完美才是真實的你,也是最值得被愛的你。
Thumbnail
你是一個善待自己的人嗎?你有沒有瞧不起你的感受、冷落你的心?
Thumbnail
你是一個善待自己的人嗎?你有沒有瞧不起你的感受、冷落你的心?
Thumbnail
在充滿比較與評價的世界中,喜歡自己是真正幸福的關鍵。自信、幸福感及人際關係十分重要,父母與孩子都需要學會接納與欣賞自己,以此建立更美好的人生。學會每天對自己說「我喜歡我自己!」不僅能提升自信,也是自我肯定的重要儀式。
Thumbnail
在充滿比較與評價的世界中,喜歡自己是真正幸福的關鍵。自信、幸福感及人際關係十分重要,父母與孩子都需要學會接納與欣賞自己,以此建立更美好的人生。學會每天對自己說「我喜歡我自己!」不僅能提升自信,也是自我肯定的重要儀式。
Thumbnail
[絕對值] 你 沒有不夠好 也沒有做的不夠多 不要擔憂別人的擔憂 別什麼都當成自己的責任 更不用把不好的結果 都算在自己頭上   你 做得很好 也夠了 不用擔心 做自己能做的 想開就好 你就是你而已
Thumbnail
[絕對值] 你 沒有不夠好 也沒有做的不夠多 不要擔憂別人的擔憂 別什麼都當成自己的責任 更不用把不好的結果 都算在自己頭上   你 做得很好 也夠了 不用擔心 做自己能做的 想開就好 你就是你而已
Thumbnail
在開啟認識自我的道路上, 或許你會自信不足、 擔心自己做不好、 容易跟別人比較、 過度在意他人的感受與想法, 但請為自己勇敢一次, 偶爾停下腳步, 問問自己內心的感受與需求, 再做出不後悔的選擇。
Thumbnail
在開啟認識自我的道路上, 或許你會自信不足、 擔心自己做不好、 容易跟別人比較、 過度在意他人的感受與想法, 但請為自己勇敢一次, 偶爾停下腳步, 問問自己內心的感受與需求, 再做出不後悔的選擇。
Thumbnail
#越愛自己會越豐盛 我昨天做了很多『原諒自己』跟『愛自己』的療癒。 生活品質的好壞取決於自我肯定感。
Thumbnail
#越愛自己會越豐盛 我昨天做了很多『原諒自己』跟『愛自己』的療癒。 生活品質的好壞取決於自我肯定感。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