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過去一段時間對於教育與社會創新的觀察,一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
為什麼我們每年看到這麼多青年熱衷於提出各種提案,投身社會創新與教育創新,甚至進入創業領域,但最終產出的成果卻與現有的議題組織越來越相似,甚至重複性越來越高?
這樣的現象讓我質疑,當前的創新真的在推動實質的社會變革嗎?還是只是換了一種形式,繼續在原有的體制內運作?
延伸閱讀:
思考教育與社會創新的邏輯:理念先行還是問題導向?
首先,我們必須重新思考「創新」的本質。創新,不僅是提供一個新產品或新服務,而是要重新審視並翻轉解決問題的方式,特別是針對那些根深蒂固的社會問題。換句話說,創新應該挑戰現有的社會體制,促使制度性變革,從根本上改變社會現狀。
真正的教育變革,必須打破現有的框架,從零重新設計。我們必須勇於承認,現有的體制已無法應對現代社會的需求,改變不能只是表面的修補,而是要進行徹底的結構性翻新。像One-Forty這樣的組織,已經證明透過設計思考與社會設計,能成功重構非營利組織的運作,這就是所謂的「重新設計非營利組織」(redesign NGO)。但問題是,為何台灣的教育體制不也能進行這樣的「重新設計」,亦即重新設計教育(redesign Education)?
我們不能再容忍那種虛浮的「修修補補」。教育體制若不能從根本上進行顛覆式改造,永遠無法解決深層次的社會問題。我們要的,不是一兩個政策的微調,也不是幾個新課綱的出台,而是完全推倒舊體制,建構全新的運作模式。這不是一個選擇,而是一個必要的行動。當體制本身成為問題,變革的唯一選擇就是徹底打破它的桎梏,重建一個能夠應對現代挑戰的框架。
創新,不是妥協於現狀,更不是迎合小修小補的需求;它是勇敢地挑戰、解構,再創造。唯有如此,才能釋放出真正的力量,推動我們期待已久的深刻變革。
社會創新領域如今面臨的最大問題,是過於專注於短期、表面的解決方案,而忽略了深層的結構性問題。許多組織聲稱自己在推動創新,然而實際上他們的行動大多是短視的,聚焦於解決單一議題,而不觸及問題的根源。這種現象我們以生涯發展相關的倡議中來舉例。
我們不難發現,許多組織紛紛推出各式各樣的自主學習計畫、生涯探索營隊、學習歷程檔案工作坊、或科系探索活動,這些活動表面上看來能幫助學生解決他們在生涯規劃上的困擾,甚至短期內還能帶來一些積極效果。然而,這些所謂的創新與改革,根本無法真正觸及台灣社會長期以來生涯問題的核心成因。這些活動僅是輔助性的解決方案,無法應對結構性的問題。
生涯問題的根源,其實來自於社會價值觀的扭曲與錯位。 台灣社會長期以來,生涯發展過度聚焦於職業選擇和科系的選擇,而忽略了個體多元化、全面性發展的價值。許多學生從小就被強迫遵循一條既定的軌道:考上名校、選擇「熱門」科系、進入某些特定職業,這樣的模式已經深植於我們的教育體制與文化價值觀中。
問題在於,這種模式其實是過時且有害的。當一個社會的生涯發展被侷限於少數的「成功」定義中,這不僅會壓抑個人潛力,還會扭曲整個社會的發展方向。 尤其是當我們的教育體制與社會價值觀一致強調職業導向時,學生的個性、興趣與能力便常常被忽視甚至壓抑。許多學生雖然在這種價值觀下勉強找到職業或選定科系,但內心卻無法獲得真正的滿足,最終導致工作倦怠、職涯迷失、甚至心理問題。
如果我們只關注於幫助學生做出更好的生涯選擇,而不挑戰那些導致問題的社會價值觀,那麼問題永遠無法真正解決。這是一個錯誤的思路,因為它只是試圖修補個別學生的生涯發展,而非挑戰整個社會結構中那些錯誤的價值觀。
事實上,台灣社會的生涯問題根本無法僅靠這些零星的計畫來解決。我們必須更深入地反思,為何台灣的生涯發展會走向如此扭曲的方向?這不但是個別學校或教育體制的問題,這是一個社會結構的問題,根源在於我們的文化、價值觀和社會期待。
當我們討論教育創新或生涯發展問題甚或是其他社會議題時,不能只著眼於如何幫助個別學生或群體,而是要回歸這些問題的本質。例如,教育的本質是什麼?我們是否仍然只是在沿用舊有的體制,換湯不換藥地解決現代問題?生涯發展的本質又是什麼?如果整個社會對於「成功」或「生涯」的定義是有問題的,那麼無論我們如何在現有框架內解決學生的生涯困境,最終都無法扭轉問題的根源。
真正的創新不應該是對原有制度的微調或修補,而是應該勇敢地挑戰並顛覆不合時宜的價值觀和制度。這代表著我們需要從根本上改變社會對於某些議題的認知。例如,在教育領域,我們應該更深入地思考學生的多元化需求,而不是試圖將每個學生都塞進統一的框架中。生涯發展同樣如此,我們應該質疑現有的社會風氣,並尋找能夠鼓勵個人發展的全新方式,而不是單純強調成功的標準化路徑。
當然,許多社會創新者面臨的現實問題是商業模式與永續性。畢竟,沒有可持續的資源,創新的計畫無法長久運行。然而,這不應該成為創新停滯不前的理由。事實上,真正的創新者應該尋找的是一種既能解決社會問題,又能保證永續發展的方式。這樣的平衡並非不可能,只是需要更多的思考和探索。
然而,我們也必須清楚,解決社會問題不應該只是為了商業利益。當創新被過度商業化時,往往會忽略初衷,導致偏離問題的核心。創新者應始終記住,他們的使命是推動社會變革,而不是僅創造一個可以盈利的產品或服務。
如果沒有社會體制的翻轉與徹底革新,所有的創新都只是空談!我們必須清楚地認識到,任何試圖在現有框架內進行微調的所謂「創新」,都無法真正改變現狀。這種「創新」只是給已經破損的系統上貼膏藥,沒有打破舊有的制度,怎麼可能期待真正的進步?如果社會問題的根源不被動搖,那麼所有的努力最終只會變成維持現狀的工具,讓問題繼續潛伏、擴散,甚至變得更加難以解決。
現有的社會體制,無論是在教育、經濟還是生涯發展領域,都早已不符合現代社會的需求。這些體制像一座堵住河流的堤壩,阻擋了真正的創新洪流。要想讓創新徹底發揮效力,唯有摧毀這些堤壩,讓改變的力量奔流不息。這不只是關於解決眼前的問題,而是要重塑整個社會的運作方式。
如果我們不敢打破現有的規則,不敢挑戰制度的權威,那麼我們就永遠無法改變那些深埋在社會結構中的問題。改變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它意味著冒險、挑戰、甚至承擔失敗的風險。但如果我們只求穩妥、安全,那麼創新將永遠止步不前,我們也只能眼睜睜看著這個世界繼續滑向深淵。
要徹底解決問題,我們需要的是具有顛覆性的創新,這種創新不僅要敢於從根本上質疑現有的體制,更要勇於為未來構建全新的框架。唯有如此,才能推動社會的進步。當我們擁有這種突破性的思維時,創新才會不再只是口號,而是改變現實的強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