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28|閱讀時間 ‧ 約 8 分鐘

打破經驗束縛:用 REACT 突破個人成長瓶頸

經驗性腳本為何會影響現實性腳本?

經驗性腳本之所以會影響現實性腳本,是因為我們每個人都帶著過去的經驗和記憶,無形中會用這些經驗去套用在新的情境上。這就像帶著一副「經驗濾鏡」,透過它來看現在的現實情境,而這些濾鏡可能讓我們忽略真實的當下,或誤解現實中的情況。

什麼是「經驗性腳本」和「現實性腳本」?

  • 經驗性腳本:簡單來說,就是我們過去累積的經驗、記憶和對某些情境的固定反應方式。這些經驗累積久了,會形成一種預設反應,讓我們在遇到類似情境時,自然而然地按以前的「劇本」去行動或思考。
  • 現實性腳本:則是基於真實情境的反應,隨著現實變化而調整的應對模式。它代表我們根據當下狀況做出的最適合反應,而不僅僅依賴過去的經驗。

經驗性腳本就像一副過去經驗的「濾鏡」,影響我們在新情境中的反應和決策。當我們帶著這些濾鏡去看現實,很可能會無意間忽略或扭曲真實的當下,讓「自動化反應」代替了適應現況的靈活反應。那麼,我們如何識別這些無形的經驗影響,打破思維上的「老劇本」,更真實地回應當下呢?


案例與比喻:經驗濾鏡如何影響現實?

案例一:新方案會議中的反應

假設有位職場主管小美,在她的過去經驗裡,每次提新方案都會被上司否定或質疑,這讓她養成了「提新想法會被批評」經驗性腳本。於是,即使換了公司、換了上司,她仍然在會議中選擇保持沉默或是低調處理,因為她的經驗告訴她:「提新想法沒有好結果。」

這就是經驗性腳本的典型例子,它影響了小美在新情境中的反應,讓她忽視了現實情況的變化。也許在新公司裡,她的想法會被欣賞,但因為她依然「帶著濾鏡」看事情,所以失去了抓住機會的可能性。

比喻:這就像你戴了一副帶色的眼鏡,每次看到新場景,眼前的世界還是那種顏色。就算周遭的人在鼓勵你摘掉眼鏡,看看真實的顏色,你卻已經習慣於這個帶色的世界,不自覺地認為「這就是現實的顏色」。

案例二:與客戶的互動

小明是銷售團隊的一員,曾經在一次產品介紹時被客戶批評說明不夠清楚,導致銷售失敗,這讓他形成了「客戶只會挑剔我、不會買單」經驗性腳本。當小明再面對新客戶時,他會習慣性地帶著防衛心理,生怕對方再度批評他的產品說明,於是只進行非常保守的產品介紹,結果讓客戶感覺缺少關鍵資訊,並最終失去成交機會。

這裡的經驗性腳本影響了小明的互動方式,讓他無法根據現實的需求提供全面的產品介紹。他的內在預設限制了他對客戶需求的理解,也讓他誤失了可能的成交機會。

比喻:這就像小明戴了一副「防備」的眼鏡,看什麼都像是在「等著批評他」,所以他自然對每次互動有所保留,而這樣的保留卻讓客戶得不到所需的資訊,最終離開。


經驗性腳本就像一副帶色的眼鏡,讓我們無意間用過去的標準來看待現在的情境。無論是在會議中保持沉默,還是面對客戶時過度防備,這些「眼鏡」讓我們忽略了當下的真實機會。若能摘掉這些有色眼鏡,我們或許會發現,現實其實比過去的經驗所呈現的更豐富多彩。


如何運用 REACT 原則調整經驗性腳本,活在現實中?

為了避免經驗性腳本過度影響現實性腳本,我們可以運用 REACT 原則 逐步檢視自己對當下情境的反應方式。REACT 原則代表 Reality(現實)、Empathy(共情)、Action(行動)、Choices(選擇)和 Thoughts(思維),透過這五個步驟逐一分解情境,幫助我們重新定位自己當下的應對策略,達到自我改善的目的,尤其適用於職場中的目標設定和職場成長。

REACT 原則詳解:

  1. Reality(現實)
    檢視當下發生的客觀情境,聚焦於具體的事實而非個人解讀。
    • 例子:小明可以先客觀描述當前情境,比如:「我正在向新客戶介紹產品」而不是主觀臆測「他應該不會有興趣」。
  2. Empathy(共情)
    嘗試用共情去理解自己的情緒反應與他人的需求,這樣可以增進情緒管理,也讓互動更加人性化。
    • 例子:小明感到擔心,這是因為過去的失敗經驗讓他害怕再次被批評。這時,小明可以嘗試共情自己當下的感受,並理解客戶的角度,減少因自我防禦機制而產生的緊張情緒。
  3. Action(行動)
    描述自己的行動選擇,將行動與情緒分離,專注於具體行為。
    • 例子:小明可以記錄自己選擇保留一些產品資訊,因為害怕客戶挑剔。這讓他意識到自己選擇保守並非基於當下需求,而是基於過去經驗教訓。
  4. Choices(選擇)
    回顧自己在當下情境中的多種選擇,避免陷入單一反應中,有助於改善行為模式。
    • 例子:小明可以思考他是否可以選擇更完整地介紹產品,並試著用問題來理解客戶的具體需求,而非自己假設對方不會買單。這將成為他在職場成長中的一項重要客戶互動技巧。
  5. Thoughts(思維)
    察覺內在思維模式,分析是否有基於經驗性的假設或偏見。
    • 例子:小明可以反思自己的「客戶不會買單」是否過於基於舊有經驗,並問自己:「這位新客戶是否也會批評我?」進一步提醒自己客戶可能只是需要更多資訊,而非在挑剔。這種思維模式調整有助於克服挫折並改進銷售策略技巧。

REACT 原則在不同場景中的應用

案例三:負面評價的自我防禦

另一位業務員阿強,在上次年度考核時被主管評價不佳,他感到失落並在內心形成了一種「我不被公司重視」的經驗性腳本。後來,他又遇到一位新主管,這位主管對他的工作充滿信心並願意支持他,但阿強卻依然認為「主管話裡有話」,選擇疏遠主管,不願積極參與新專案。

在這種情況下,阿強可以透過 REACT 原則 檢視自己的反應:

  • Reality:客觀回顧新主管的行為,先記錄主管給予支持和肯定的事實。
  • Empathy:認識自己內心的防衛情緒和不安,同時試著理解主管的支持意圖。
  • Action:注意到自己選擇了避開新主管,這是基於對過去經驗的恐懼。
  • Choices:思考其他可能選擇,比如嘗試與新主管進一步交流,看看對方是否願意提供更多指導。
  • Thoughts:檢視自己的內在假設:「新主管是否真的會像過去的主管一樣?」透過此步驟,阿強能夠更清楚分辨自己對現實的預設,從而做出更符合當下的選擇。

阿強的故事讓我們看到,過去的經驗性腳本可能會成為無形的「心牆」,讓我們誤解當下的支持。透過 REACT 原則,阿強能夠逐步釐清現實,釋放防備情緒,進而開啟更積極的互動。這種重新選擇的過程,或許正是轉變職場人際關係的關鍵起點。


總結

過去的經驗往往成為我們面對新挑戰時的「濾鏡」,可能讓我們誤解現實,甚至阻礙我們的成長。在這篇文章中,我們探討了如何識別這些「經驗性腳本」,並用 REACT 原則(現實、共情、行動、選擇、思維)來重新調整思維和行為。透過職場中的真實案例,了解如何突破舊有經驗的限制,從而更靈活地應對當下情境,不僅提升自我改善的能力,也讓自己在工作中能夠與客戶、主管、同事進行更有效的互動。


延伸閱讀:經驗系列文章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