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繭居」的方法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raw-image

文/范軒昂 (專線工作者)

接線工作中,青少年面對精神健康問題常見的挑戰,例如社交隔離、逃避學業或工作,有時候這種狀況可能與精神疾病有關,有時候並非如此,它與孩子面對學校或工作創傷的人際關係有關,例如遭遇到霸凌事件。


在台灣,台北榮民醫院日間留院的「向日葵學園」提供了一個安全的環境,讓青少年可以在情緒穩定和療癒的過程中繼續學習。這樣的選擇不僅讓他們有地方去,也能避免學業上的中斷,同時取得國、高中學歷,這對於他們未來重返社會和重建自信都非常重要。透過這樣的學習,青少年能夠在不承受傳統學校壓力的情況下,慢慢恢復正常的生活節奏,孩子並非完全被社會所疏離,而是在某種程度上有所進展。


然而有些孩子狀況比較複雜——從青少年到成年初期,並非精神疾病的問題,但是由於已經長時間繭居在家,也出現了焦慮、憂鬱、強迫、思覺失調的症狀。

這時,我們會試著詢問來電者,當事人在這種拒學或繭居的狀態下,有沒有做些什麼事情?多數的來電者會告訴我們孩子在房間長時間玩電動遊戲,有的人只有在吃飯時間出門吃家人煮的料理,有的人不吃家人的料理,則在三更半夜時出門至便利商店購買便當吃。在這些家庭中,有的家屬會給予當事人零用錢,有的家屬則會利用給予孩子零用錢,獲得些許交談的機會。多數來電者告訴我們,孩子已經沒有任何社交活動,也沒有除了家人之外的朋友可以交談。


這些被稱為「社會退縮」,英文是Social Withdrawal的青少年。日本精神科醫師齊藤環在其著作《從拒學到社會退縮的探討與治療》表示,這是心理狀態所引起的問題或者複合性的問題,其中之一的特徵是:長期繭居的當事人,經常處於一種退行、或說近乎心智倒退為孩童時期的狀態。在此基礎上,「需要探究孩子想透過症狀想表達什麼?」他並且指出解方則是「家屬和當事人都能持續地參與治療,讓繭居的系統產生變化。」


要達到這樣的方向,首先要讓當事人與家人恢復對話,並建立親密的關係,這時雙親的參與特別重要,家人的價值觀必須要有所調整,包括瞭解到:繭居並非偷懶、這是需要治療的狀態、家人的協助是不可或缺等,在達成共識之前夫妻諮商也是必要的,能夠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孩子。


另一本書《搶救繭居族》的作者田村毅則認為繭居族的發生,「是在從孩子成長為大人的青春期時,未能將孩提時代依賴家庭的心理狀態,順利轉換為自立自信的成人心理狀態」,而「父母如何與繭居族的孩子相處,正是幫助孩子走出繭居的最大關鍵。」田村毅與齊藤環面對繭居有著類似的處方,當孩子還不願意進行治療,可以先由父母主動進入諮商過程,然而田村毅特別指出,「進行家庭諮商,是為了讓家庭尋回自主解決問題的力量,而不是在家人身上追究孩子變成繭居族的原因。」


根據《70%繭居族都能自立》,在日本的一個組織New Start,則認為繭居問題是關於「當事人的社會能力問題」,他們認為「等待會延長繭居問題,如果超過三年就應停止相信等待,因為一旦繭居超過三年,擺脫這個狀態的機會就會減少,甚至需要長期抗戰。」在他們的實務經驗裡,「當事人大都靠電玩來掩蓋對未來的不安與思考的痛苦。」


在New Start的輔導工作方法裡,促進父母與當事人溝通並不是必要的輔導策略,他們認為「直接讓第三方專業助人者接觸當事人,當事人比較會願意表達,也較能說出真實的想法」,「他們觀察到許多孩子特別留意自己的一舉一動,不想讓父母期待,也不讓他們失望。」相對之下,「父母卻聽到什麼就當作是什麼,家長無法從孩子的話語或態度,確實讀取藏在背後的真心話。」


他們有一項服務名為「出租姐姐/哥哥」,以「相信並推一把」作為理念,先以信件或電話的方式接觸當事人,逐漸地「出租姐姐/哥哥」會進入當事人家裡或者家附近的空間進行拜訪、談話。在一個案例中,經過一段時間的輔導歷程後,他們讓已經繭居多年的當事人選擇要入住New Start的住宿機構,或者獨立生活(搬出去獨居並開始打工),並讓父母同時停止給予每個月的零用錢。當事人剛開始是以不吃父母準備的餐點改以外食,作為反抗,同時出租姐姐也帶著入住New Start的經驗者,與當事人聊宿舍的狀況,當事人後來願意入住宿舍裡。


在宿舍,有各式各樣的人們,都有類似「繭居」的經驗,因為這樣,他們開始交流,感覺自己並不孤單。當事人後來離開宿舍,開始打工,並參與就業輔導的專案。在日本New Start的實踐經驗裡,建議在對話方面盡量避免對孩子說「快去工作」,取而代之的說法是,「希望你幸福」,也盡量避免詢問「想從事什麼工作」,而從「不討厭」的角度去選擇,可以降低當事者對工作的期待值,反而有助於持之以恆


從九零年代至今,繭居狀態的青少年慢慢為人所知,也有文章、專書及相關支援團體,其解方無論是家庭諮商、打開與當事人的對話之門,或者是由第三方的直接接觸。不管是哪一種方法,都告訴我們家庭成員要從指責、羞愧的心情裡轉化為安全、自信的力量。此時,正是聆聽彼此的開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瘋靡popularcrazy—伊甸基金會活泉之家
109會員
203內容數
我們是伊甸基金會活泉之家,這是一個精神疾病家庭培力、找資源、學習與互相聯結的平台。如您是精神疾病經驗者、家屬、陪伴者或照顧者,或想了解我們的民眾,想諮詢相關問題,請看沙龍首頁中的「關於」。
2025/04/22
「復元」究竟是什麼?問一百個人可能就有一百種不同的答案,在這場周末分享會中,我們跟著長期關注復元議題的張瀞文老師的腳步,從彼此的理解出發,試圖拼湊出一幅更完整的復元圖像。 
Thumbnail
2025/04/22
「復元」究竟是什麼?問一百個人可能就有一百種不同的答案,在這場周末分享會中,我們跟著長期關注復元議題的張瀞文老師的腳步,從彼此的理解出發,試圖拼湊出一幅更完整的復元圖像。 
Thumbnail
2025/02/20
一月中旬,我們迎來了2025年的第一場專線周末分享會。諮商心理師蔡宜芳為我們深入剖析了自傷議題,並分享了面對親友自傷時的因應之道。這場分享不只談及因應技巧,更著重在如何在陪伴過程中照顧好自己,為家屬/照顧者們開創出一個理解與支持的空間。 
Thumbnail
2025/02/20
一月中旬,我們迎來了2025年的第一場專線周末分享會。諮商心理師蔡宜芳為我們深入剖析了自傷議題,並分享了面對親友自傷時的因應之道。這場分享不只談及因應技巧,更著重在如何在陪伴過程中照顧好自己,為家屬/照顧者們開創出一個理解與支持的空間。 
Thumbnail
2025/01/10
在上一篇子女經驗整理中,我們看見了「精神疾病子女」的樣貌,本篇文章將再深入探索這群受苦的孤獨者的經驗與特性。    一、不容易辨識    子女可能從小就會從報章雜誌、電視或電影等大眾媒體上,接受「精神疾病就是瘋子」等具有汙名的概念,甚至是鄰居親友的態度
Thumbnail
2025/01/10
在上一篇子女經驗整理中,我們看見了「精神疾病子女」的樣貌,本篇文章將再深入探索這群受苦的孤獨者的經驗與特性。    一、不容易辨識    子女可能從小就會從報章雜誌、電視或電影等大眾媒體上,接受「精神疾病就是瘋子」等具有汙名的概念,甚至是鄰居親友的態度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透過蝦皮分潤計畫,輕鬆賺取零用金!本文分享5-6月實測心得,包含數據流程、實際收入、平臺優點及注意事項,並推薦高分潤商品,教你如何運用空閒時間創造被動收入。
Thumbnail
透過蝦皮分潤計畫,輕鬆賺取零用金!本文分享5-6月實測心得,包含數據流程、實際收入、平臺優點及注意事項,並推薦高分潤商品,教你如何運用空閒時間創造被動收入。
Thumbnail
單身的人有些會養寵物,而我養植物。畢竟寵物離世會傷心,植物沒養好再接再厲就好了~(笑)
Thumbnail
單身的人有些會養寵物,而我養植物。畢竟寵物離世會傷心,植物沒養好再接再厲就好了~(笑)
Thumbnail
不知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衛生紙只剩最後一包、洗衣精倒不出來,或電池突然沒電。這次一次補貨,從電池、衛生紙到洗衣精,還順便分享使用心得。更棒的是,搭配蝦皮分潤計畫,愛用品不僅自己用得安心,分享給朋友還能賺回饋。立即使用推薦碼 X5Q344E,輕鬆上手,隨時隨地賺取分潤!
Thumbnail
不知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衛生紙只剩最後一包、洗衣精倒不出來,或電池突然沒電。這次一次補貨,從電池、衛生紙到洗衣精,還順便分享使用心得。更棒的是,搭配蝦皮分潤計畫,愛用品不僅自己用得安心,分享給朋友還能賺回饋。立即使用推薦碼 X5Q344E,輕鬆上手,隨時隨地賺取分潤!
Thumbnail
身為一個典型的社畜,上班時間被會議、進度、KPI 塞得滿滿,下班後只想要找一個能夠安靜喘口氣的小角落。對我來說,畫畫就是那個屬於自己的小樹洞。無論是胡亂塗鴉,還是慢慢描繪喜歡的插畫人物,那個專注在筆觸和色彩的過程,就像在幫心靈按摩一樣,讓緊繃的神經慢慢鬆開。
Thumbnail
身為一個典型的社畜,上班時間被會議、進度、KPI 塞得滿滿,下班後只想要找一個能夠安靜喘口氣的小角落。對我來說,畫畫就是那個屬於自己的小樹洞。無論是胡亂塗鴉,還是慢慢描繪喜歡的插畫人物,那個專注在筆觸和色彩的過程,就像在幫心靈按摩一樣,讓緊繃的神經慢慢鬆開。
Thumbnail
接線工作中,青少年面對精神健康問題常見的挑戰,例如社交隔離、逃避學業或工作,有時候這種狀況可能與精神疾病有關,有時候並非如此,它與孩子面對學校或工作創傷的人際關係有關,例如遭遇到霸凌事件。 在台灣,台北榮民醫院日間留院的「向日葵學園」提供了一個安全的環境,讓青少年
Thumbnail
接線工作中,青少年面對精神健康問題常見的挑戰,例如社交隔離、逃避學業或工作,有時候這種狀況可能與精神疾病有關,有時候並非如此,它與孩子面對學校或工作創傷的人際關係有關,例如遭遇到霸凌事件。 在台灣,台北榮民醫院日間留院的「向日葵學園」提供了一個安全的環境,讓青少年
Thumbnail
繭居族是用來形容足不出戶、不與社會接觸的年輕人,從精神醫學角度來思考,呈現社會退縮的人有可能罹患自閉症、強迫症、網路成癮、思覺失調症等身心疾患,但還有一個經常被忽略的疾病就是社交焦慮症。繭居不是耍廢或擺爛,而是青春期心理發育不完全所導致。精神醫療的評估與介入是必要的,尤以心理治療的協助最有意義。
Thumbnail
繭居族是用來形容足不出戶、不與社會接觸的年輕人,從精神醫學角度來思考,呈現社會退縮的人有可能罹患自閉症、強迫症、網路成癮、思覺失調症等身心疾患,但還有一個經常被忽略的疾病就是社交焦慮症。繭居不是耍廢或擺爛,而是青春期心理發育不完全所導致。精神醫療的評估與介入是必要的,尤以心理治療的協助最有意義。
Thumbnail
台灣學生認為尋求心理諮商協助是件正常的事情,觀念正確,但真正遇到困難時尋求協助的學生卻寥寥無幾。造成這樣的原因是什麼呢?
Thumbnail
台灣學生認為尋求心理諮商協助是件正常的事情,觀念正確,但真正遇到困難時尋求協助的學生卻寥寥無幾。造成這樣的原因是什麼呢?
Thumbnail
心理師必須先減少家庭成員的疑慮與抗拒,進而得到協助的相關資源,創造出家人間的良性溝通。只有家庭關係在信任與支持下,才能處理繭居者深藏的痛苦與不甘,在克服繭居者憂慮或抗拒下、讓個案思考並發展未來的目標方向,配合協助就業就學創業學習的社會資源,走出人生新的道路,協助一個人一個家庭更為幸福。
Thumbnail
心理師必須先減少家庭成員的疑慮與抗拒,進而得到協助的相關資源,創造出家人間的良性溝通。只有家庭關係在信任與支持下,才能處理繭居者深藏的痛苦與不甘,在克服繭居者憂慮或抗拒下、讓個案思考並發展未來的目標方向,配合協助就業就學創業學習的社會資源,走出人生新的道路,協助一個人一個家庭更為幸福。
Thumbnail
霸凌所造成的心理傷害,通常是以無力感、無助感、無價值感與無望感的順序發展產生。對於自己想盡方法卻無法處理問題的感受,對於不被他人幫助或求助無門的感受,覺得自己不被重視或需要開始否定在環境中存在價值的感受,對於環境、未來與自己不覺得會變好的感受,如同刀一樣地一道道割在自己心中。
Thumbnail
霸凌所造成的心理傷害,通常是以無力感、無助感、無價值感與無望感的順序發展產生。對於自己想盡方法卻無法處理問題的感受,對於不被他人幫助或求助無門的感受,覺得自己不被重視或需要開始否定在環境中存在價值的感受,對於環境、未來與自己不覺得會變好的感受,如同刀一樣地一道道割在自己心中。
Thumbnail
文 / 孩子的書屋 孩子的書屋落腳於臺東大知本鄉村地區,由於產業結構單一化,又以農業與觀光業為大宗,易受天災、疫情等外在條件影響,對於生活難以建立穩定的安全感。此外,由於鄉村地區與外界的交流及文化刺激較少,當教育觀念及方法隨著越來越多的討論不斷更新時,鄉村地區仍承襲著二十年前的教育模式。同時,當青壯
Thumbnail
文 / 孩子的書屋 孩子的書屋落腳於臺東大知本鄉村地區,由於產業結構單一化,又以農業與觀光業為大宗,易受天災、疫情等外在條件影響,對於生活難以建立穩定的安全感。此外,由於鄉村地區與外界的交流及文化刺激較少,當教育觀念及方法隨著越來越多的討論不斷更新時,鄉村地區仍承襲著二十年前的教育模式。同時,當青壯
Thumbnail
過去,我們總是想像,身心障礙者不會憂鬱,因為正在忙著和疾病努力奮鬥,想要成為「健全」人的那份勇氣和堅持,就佔滿所有的時間。就算有短暫的憂鬱、憂鬱都是自己一個人就可以消化了,還有隨著時間的經過,壓力就會自然排解了,但真的如此嗎?
Thumbnail
過去,我們總是想像,身心障礙者不會憂鬱,因為正在忙著和疾病努力奮鬥,想要成為「健全」人的那份勇氣和堅持,就佔滿所有的時間。就算有短暫的憂鬱、憂鬱都是自己一個人就可以消化了,還有隨著時間的經過,壓力就會自然排解了,但真的如此嗎?
Thumbnail
近年來,自殺佔青少年死因比率創新高、學校自殺自傷通報次數大增、服用抗憂鬱藥物的年輕人亦逐年攀升,如今已破15萬。這個時代的青少年究竟怎麼了?針對青少年憂鬱之現象,聯合報製作了一系列專題,分別從青少年觀點、相關統計數字、社群媒體、學生家長以及校內心理安全網等角度切入,帶我們更近一步認識此一議題。
Thumbnail
近年來,自殺佔青少年死因比率創新高、學校自殺自傷通報次數大增、服用抗憂鬱藥物的年輕人亦逐年攀升,如今已破15萬。這個時代的青少年究竟怎麼了?針對青少年憂鬱之現象,聯合報製作了一系列專題,分別從青少年觀點、相關統計數字、社群媒體、學生家長以及校內心理安全網等角度切入,帶我們更近一步認識此一議題。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