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vereducated, underpaid
話說之前鬧哄哄地說Trader Joeq的目標客群是「高學歷但低薪」的人。
但現在有太多的選擇,讓我們把學歷修到高高的。
基本上人手一張大學(學士)文憑,碩士文憑其實也不稀奇了。
「學歷」已經不是跳板,而是基礎,這讓我們發現,自己的收入與期待間存在巨大的落差,甚至會懷疑:「我所學的知識到底有什麼價值?」
我們爲什麼擁有就業市場所需的知識,卻常在自己的生活中感到無力?
我原本的認知是高學歷 = 比較好找工作。
結果來到了勞動市場,發現很多雇主擔心高學歷求職者的期望過高,認為他們無法適應基層工作。甚至會覺得「因爲太聰明所以待不久」,更讓我親身遇過的是「因爲高學歷會抓公司的漏洞」。
當時真的是讓我氣到笑。
所以有時候高學歷反而成為某些職位的「減分項」,導致某些人會因為「太過優秀」而被拒絕在錄取信前。
但是!各位!才沒有過高學歷這種事情。
我們不是每一天每一天都很努力在進步嗎?!人活着的每一天都會比昨天的自己累積更多經驗而生存著!比如今天的我知道7-11出了新飲料(?)
我們習慣用量化來評價一切:能上什麼大學是用分數劃分、工作的能力用薪資來衡量,甚至生活中的每一步也要用時間、效率來計算。然而,當我們試圖將知識「量化」時,就會發現做不到,很苦惱。
量化的確是一個很好的工具。它幫助我們設立目標、追求效率,也能讓進步變得更具體。然而,過度依賴量化,容易讓我們忽略那些無法立刻兌現的價值,甚至將注意力放在表面數字上,而不是深層意義。
過度依賴,就像流於形式的SOP一樣令人無助。
假設我來問你這個問題:
學哪些知識最有性價比?
好吧,因爲我不是爲什麼偉大的人,我就舉英國哲學家、教育學者史賓塞(H. Spencer)。他認為「科學」是最後有價值的知識。因爲與自我生存最直接活動是一切生存活動的中心,因為捨棄了自我生存的直接活動,就談不到其他活動(比如休閒活動)。
意思就是說「就業」大部分就是我們讀大學的原因。
爲了得到「生存相關的技能」。
人間的煩惱有778899都是因爲人際關係和自我察覺混亂
情感知識是讓人幸福的起源。它幫助我們理解自己的情緒,也理解他人的感受,學會如何建立並維持健康的人際關係。
自我認知——了解自己是誰,了解自己的價值觀和追求,懂得接納自己的缺點並善用自己的長處,這些都是培養內心平和和自信的關鍵。當我們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麼,並且朝著那個方向努力時,我們能體會到內在的滿足和成就感。
這就是從古至今哲學家、文學家一直在追求的事情,但是我們現在還沒有多大的進步(笑)。
讓人幸福的知識,是那些能教會我們如何更好地理解自己與他人、如何面對生活的挑戰、如何追尋和實現生命中更高意義的知識。幸福的關鍵,不僅在於我們知道多少,而在於我們如何用那些知識來過上有意義、有愛、有深度的生活。
經濟價值與非經濟價值:知識是否能帶來更高的收入是其經濟價值的一個衡量標準。但除了收入,知識也有很多無法以金錢衡量的價值,例如豐富人生、開闊眼界、增強社會責任感等。
專業技能雖然能直接帶來收入,而人文類知識則更多地體現在生活質量和思想深度上,這些東西雖然不直接反映在薪資和價格上,但對一個人來說依然非常重要的養分。
即使一個人專業技能超強,但行爲粗鄙的話,我們還是會覺得這個人粗俗,所以知識的價值,從來不僅僅取決於市場,更是一種幫助你實現自我價值的可能性。
所以,當你疑惑「知識到底值多少錢」時,問問自己:
你是否已經找到它的用武之地?你是否正在用它為自己的生活增值?
知識的價格或許有上限,但它的價值,卻取決於你如何探索和行動。
👉 >> 學了就用,不再當知識收藏家 《最高學以致用法》
👉 >> 讀了那麼多書,怎麼沒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