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團隊討論和決策的過程中,ORID焦點討論法是一個非常有效的結構化框架,幫助團隊從不同角度深入探討問題。不過,要讓ORID發揮真正的作用,最重要的是要有"知道我不知道"的心態。這樣的態度能幫助我們承認自己有不足之處,勇於探索未知,從而達成更全面、更有成效的溝通和決策。
本文將透過一個負面案例說明缺乏「知道我不知道」的後果,以及如何透過「知道我不知道」改進ORID,帶來的四大好處。
艾麗的團隊正在開會,檢討最近交付失敗的一個專案。她試著用 ORID焦點討論法 引導大家找出問題和改進方案,但會議效果很差,團隊氣氛沉悶,結論模糊,最後沒有具體的行動計劃。
案例過程:
艾麗一開始就要求團隊"回顧問題",但她只列出了已知的系統錯誤,假設這些就是所有的問題。她沒有問團隊成員是否有其他的觀察或數據,也沒去探索技術或需求方面潛在的缺陷。
結果問題:
團隊中可能隱藏的問題(例如需求變更被忽略或者溝通模糊)沒被挖掘出來,討論只停留在表面的系統錯誤上,缺乏深入理解。
缺乏"知道我不知道"的表現:
艾麗認為她已經掌握了所有事實,沒有鼓勵團隊去揭示更多未知的細節。
案例過程:
艾麗直接要求大家提出具體的技術改進建議,但忽略了大家對失敗交付的情緒反應。其實,團隊成員因為長時間加班和高壓環境已經感到非常疲憊和挫敗,但她沒有給大家表達感受的空間。
結果問題:
團隊士氣低落,溝通氛圍冷淡,成員無法釋放負面情緒,導致參與度進一步降低。
缺乏"知道我不知道"的表現:
艾麗忽視了團隊成員的情緒反應,認為這些感受無關重要,錯過了建立情感聯繫和安全感的機會。
案例過程:
在討論解決方案時,艾麗只關注技術上的改進(比如程式碼測試覆蓋率不夠),而沒有帶領團隊去分析失敗背後更深層的問題,比如需求變更的影響、內部溝通的斷層,或專案時間安排不合理等。
結果問題:
討論局限於技術問題,忽略了專案管理和溝通流程中的系統性問題。
缺乏"知道我不知道"的表現:
艾麗假設技術問題就是唯一原因,沒有深入探索其他可能性。
案例過程:
艾麗在會議最後要求每個人負責改進某個技術項目,但沒有考慮資源的限制或者可能遇到的新挑戰。她假設計劃制定後就能順利執行,忽視了現實中的變數。
結果問題:
行動計劃過於理想化,團隊成員缺乏信心和實際支持,沒有動力去執行。
缺乏"知道我不知道"的表現:
艾麗沒有承認計劃中的不確定性,也沒有鼓勵團隊在執行過程中靈活調整。
艾麗在使用 ORID焦點討論法 時,缺乏"知道我不知道"的態度,導致以下問題:
在討論的初始階段,我們先要聚焦於可觀察的事實與數據,因為我們需要共同的理解基礎來消除認知上的「未知」。
提問目的是:
讓所有人能夠從「可能不完全了解事件全貌」的狀態,逐漸進入「知道哪些是已知事實」的狀態。
提問角度:
核心理念:
用事實減少「不知道」的部分,為後續討論奠定基礎。
進入情感層次時,我們通常對自己的情緒反應並非完全了解,甚至沒仔細思考自己為什麼會有這些感受。
提問目的是:
幫助參與者察覺和表達「我不知道的情緒感受」,並理解這些感受如何影響思考。
提問角度:
核心理念:
發現並釐清那些被忽視的感受和情緒,進一步理解它們的來源。
進入詮釋層次時,討論從「我知道什麼」轉向「我不知道這件事的深層意義」。這個階段要求參與者把事實和感受與自己的經驗聯繫起來,揭示更深的洞見。
提問目的是:
探索「我不知道的可能性」以及「未知如何影響已知」。
提問角度:
核心理念:
將未知的意義轉化為可以探索的知識,建立更深層的理解。
討論的最後階段集中在行動或決策,但行動往往來自「我知道一些,但還有部分未知」。
提問目的是:
從「我不知道該怎麼做」走向「我知道可以嘗試什麼」。
提問角度:
核心理念:
接受行動中的不完美,從小步驟開始,逐步縮小未知的範圍。
很多人不願承認自己「不知道」,但「知道我不知道」能幫助我們坦然面對現實,避免討論流於表面,忽略問題的核心。
簡單例子: 在開會時,大家只談已知的事情,卻沒有釐清真正的問題,討論容易空轉。承認「不知道」才能引導出更深入的對話。
共鳴啟發: 討論變得更實際、更有方向感,避免浪費時間在「貌似知道卻沒說透」的討論上。
「知道我不知道」讓參與者感覺自己的情緒和反應被接納,因為每個人都有不完全理解的部分。這能促進更開放的交流,減少壓力與防禦心態。
簡單例子: 當有人說「這件事讓我很不安,但我還不清楚為什麼」,大家會更容易釋懷自己的困惑。
共鳴啟發: 不必偽裝全知,討論變得更有溫度,也能釋放討論中的緊張氣氛。
「知道我不知道」強調探索未知的重要性,幫助我們發現平時忽略的盲點或機會,並促進新視角的產生。
簡單例子: 一個團隊在面對問題時,承認「可能還有我們沒考慮到的角度」,往往能開啟更多創新的解決方案。
共鳴啟發: 大家都希望討論有收穫,而非停留在無意義的爭論,承認盲點能激發更多可能性。
承認「不知道最佳行動是什麼」讓我們更容易接受不完美的行動計劃,並在實踐中調整方向,減少過度計劃或拖延。
簡單例子: 當討論得出「不確定哪條路最好,但可以先嘗試A方案」,這種實驗性的行動更容易推進事情。
共鳴啟發: 討論後,大家都希望有清晰的下一步,承認不確定性能減少焦慮,幫助大家更快行動。
「一堆人認為自己在思考,其實只是把內心的偏見重新編排一遍罷了。」—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
在團隊討論和決策中,真正的思考應該是勇敢承認我們的不足,並探索那些我們還不了解的部分。承認「知道我不知道」能幫助我們更真誠地面對未知,找到被忽略的盲點,從而實現更深入、更有價值的理解和決策。威廉詹姆斯提醒我們,不要只是在腦中重新排列偏見,而要打破固有的框架,進行真正的探索和反思。
擁抱「知道我不知道」,讓我們更勇敢、更靈活,從未知中找到真正的突破口,促進深度的溝通與有效的決策。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