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03|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溝通不需要一種捷徑式的技巧

  最近上了一堂「了解個案處境」的課程,課堂上做了一些傾聽、溝通與同理的小練習,像是練習將封閉式句型改寫成開放式問句,練習不做筆記,在聽完對方幾段自我揭露後用自己的語言再次闡述,練習感覺對方的情緒流動,在複述對方的表達後加上自己感覺到的對方的情緒狀態,藉此給予支持及同理性的回應。除此之外,我們也練習在其中穿插個人的自我揭露。


  這些幾乎成為常識的溝通技巧在實踐上並不簡單,在與經驗脫離成為練習題之後雖然因為簡化而變得較好入門,但也往往因為這樣而顯得教條化,在練習時讓人尷尬。因為我們都知道,我們平常並不那麼說話的,卻突然像要「扮演」一個好人那樣來互動,有一種職業角色「上身」的感覺,練習結束後我們又都鬆了一口氣。

  然而這並不意味說這些溝通技巧毫無意義,事實上我甚至認為如果有機會,我們都可以試著練習看看。透過這些整理過的練習題,感受一下語句本身的個性和差異,思考為什麼有這樣的差異,進一步調整表達的方式,好讓彼此都感到尊重。


***


【開放式問句改寫練習】

1.你沉默時,頭腦正在想事情,對嗎?

改寫:發現你沉默了一陣子,你在想什麼呢?

2.你已經計畫如何找工作?

改寫:工作找得怎麼樣?

3.早上感覺焦慮?

改寫:早上醒來有什麼感覺?

4.你喜歡他?

改寫:你看到他有什麼感覺?

5.你在避免做這件事?

改寫:你如何面對這件事?


【選出反映式語句】

某A:我擔心你是否可以再幫我換一個工作,...假如我有找到一個,我只會再把事情搞砸...

(1)你確定有必要離開現在的工作?(X)

(2)你覺得再試一次也是徒勞無功?(O)

(3)你現在考慮找哪一種工作?(X)


【練習複述對方的意思】

1.當我在一個新團體時,我_____________

2.我進入一個充滿人群的房間,我通常覺得_____________

3.當我在新環境覺得焦慮,我通常_____________

聽完之後,練習以「我聽到你說」開頭,複述對方的意思。


【嘗試回應,進一步了解對方的行為、經驗與感覺】

某A:我昨天去B的生日派對,大家都成群結隊,結果只有我一個人坐在角落。

回應:聽起來你覺得_____________,是因為_____________。


***


  傾聽、同理、理解是我們普遍認為好的溝通方式,然而一旦成為某種技巧,卻容易讓人把它教條化,成為「角色上身」的捷徑。或許你也有這種經驗,跟諮詢(商)師,或是有相關輔導背景的人聊天,卻老是感覺對方用「某種技巧或心理學框架」在跟你對話。我們並不想跟某種角色對話,我們想聊天,但我們也不想跟某種中立、客觀、好像上帝的人聊天,不想要他一直用開放式問句跟我對話(所以又教你適時「自我揭露」的技巧)。上面的練習是有意義的,但那意義在於反思和調整,而不是直接套用讓自己成為「好人」,我們要思考的是在練習過後,為什麼覺得開放式問句讓人感覺比較沒有壓力和權力關係,為什麼反映式語句有助於我們核對溝通內容。如果不去想為什麼就全然接受,就好像帶著對話框去把對方的表達塞進理性的「輔導」架構之內,這毋寧是一種溝通上的暴力。


  真正的溝通不需要一種捷徑式的技巧,但卻需要練習方法,然而這方法卻容易讓人受困於技巧的框架,所以我們要做的是瓦解它,並同時藉此去培養一種和諧完成對話的態度。取消「了解『個案』處境」的態度,把Case還原成擁有生活世界的人,同時,你也就真正成為一個對話者而不只是一個角色。




【延伸閱讀】

聽瘋的歌:嘗試去理解不同的生命

理性框架之內:套版性格的人

永續,從他者的倫理學開始(一):動物有沒有臉?

永續,從他者的倫理學開始(二):存在於臉之中的溝通性

永續,從他者的倫理學開始(三):在人之外,融於大地的面容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九〇年後生。文章關於永續,關於閱讀,一點生活雜談,一點點創作,和哲學世界裡的甲蟲。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