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我們都是被誤會的 I 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最近讀了一些關於心理學和神經科學的書籍之後,才醒悟自己和許多內向氣質的人,過去一直遭誤解甚至汙名化。

小時候到遊樂場玩的時候,為了不用排隊、不用跟別的玩伴協作,我選擇不玩全場最刺激、可以坐上六名小孩的旋轉飛椅,只敢到沒小孩問津的健身區,挺著肥肚子,手握單槓,雙腳勉強懸空,然後身體緩慢前後搖晃。這時家人就會來勸我:「快點去跟別的小朋友玩,不要作『獨家村』(香港俗語,指傲慢又孤僻的怪人)。」

大學畢業後剛出社會工作,面對辦公室裡陌生的哥哥姐姐、叔叔阿姨,我戰戰兢兢,力求在公事上不犯錯、不連累大家,已經耗費大量心思,再沒有餘力認識大家、跟大家「哈啦」。在上班日的午餐時間,我坐在自己位子上吃便當、看小說,算是在職場唯一感到放鬆自在的時間。這時主管就會來提醒我:「你剛來這裡上班,就好好認識大家嘛,明天中午要不要跟大家到樓下餐廳吃?」

婚後到台灣生活,妻子的原生家庭親戚成群,與她同輩的名字我記不得幾個,要釐清長輩的輩分和排行比我高中時念微積分還要複雜;不會棒球也不會台語,讓我出現社交焦慮,參與家族聚會可免則免。當我想找藉口避開這些聚會的時候,妻子總會用同一句來鼓勵我:「大方一點,不要那麼『閉思』嘛。」

後來讀了一些科普書籍,才知道心理學和神經科學對於我這種內向氣質的人,有一個具說服力的比喻:如果人的社交能量像一顆需要充電的電池,外向的人在社交場合認識新朋友,在辦公室跟同事串門子,就像充電一樣,愈做能量愈充沛。相反,內向的人與陌生人交際,密集地與不同人對話,就會電量驟降一般,身心俱疲,需要離開人群,在靜態的處境當中恢復能量。

因此「獨家村」、「不合群」、「閉思」等汙名,微觀而言可能來自個人對內向者獨特的心理機制缺乏了解;宏觀而言則可能來自崇尚外向氣質的社會氣氛對內向者的標籤,對他們施以社會壓力。回想小時候在學校班上,得到老師和同儕拍拍手的,通常是伶牙俐齒、一呼百應、朋友成群的學生。要博得公司老闆注意,除了靠出色的績效、良好人際關係之外,也需要主動搶占職場「C位」、結識老闆、投其所好。在華人家庭脈絡中,跟配偶父母的關係經營得當,有助婚姻生活和諧。積極鑒貌辨色,定期噓寒問暖,殷勤供養侍候,是討他們歡心的必殺技。

我們的社會不鼓勵內向人所喜歡和需要的獨處與安靜,除了基於上述的約定俗成之外,我們對公共衛生知識的解讀也是一大影響因素。

哈佛醫學院的成人發展研究計畫是個舉世矚目的研究,為我們解開健康生活的奧祕。一九三八年,兩百八十六位哈佛二年級男生,包括後來的總統甘迺迪受邀參與研究。從那時開始,他們以及超過一千三百位後代的身心健康狀況被持續追蹤和研究至今。

研究人員表示,當那群大二生到五十歲的時候,綜觀當時所有身心健康因素,不是血脂值,而是在人際關係中感到多滿足,會影響他們如何變老。五十歲時在人際關係感到最滿足的人,到八十歲時會是最健康的一群 。與金錢和聲望比較,親密關係更能使人一生快樂。親密關係助人免於生命的不滿足,讓身心衰弱延遲發生;與社會階級、智商,甚至是基因比較,更能使人活得快樂活得久。擁有溫馨人際關係的人會活得更久更快樂,孤單的人通常早死──孤單(loneliness)與吸菸和酗酒一樣,足以殺人。(Good genes are nice, but joy is better https://news.harvard.edu/gazette/story/2017/04/over-nearly-80-years-harvard-study-has-been-showing-how-to-live-a-healthy-and-happy-life/

社會科學經典原著讀,人類學方法切入,基督教神學對話。用民族誌的手法,討論台灣宗教、社會、人文現象。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我習慣晚上睡前讀經和禱告,這段與上帝親密的時光卻沒有我想像中美好。當我讀經的時候,例如讀到福音書記載的主禱文,我會自然而然聯想到《路德小問答》從宗教教育角度的演繹、賴特對這段禱文的政治詮釋,以及預演在主日學課堂上如何解釋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的主禱文記載兩者的差異。
搖滾音樂與專注的禱告似乎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件事,卻在一個十七歲輟學、留長髮長鬍子青年的生命中奇妙地結合。這結合更使他日後成為專輯銷量破四百萬的基督教音樂人,並在音樂事業攀上顛峰之際創辦修道團體,培育無數基督徒的靈命。幫助他結合搖滾音樂與專注的禱告,讓音樂人與屬靈導師兩種身分相輔相成的,就是耶穌禱文。
專注禱告是我們志於一事、即獨尊上帝的表徵,也強化我們對那一事的心志、即對上帝的尊崇。如何排除人生處境、心理機制、屬靈勢力等令我們分心的因素,以致能專注禱告?
我們都需要一個專注禱告的理由。
以上我們從人生處境和心理機制了解難以專注禱告的原因。我們從之前內容得知,基督徒的世界觀並非自然主義的世界觀,即認定我們所身處的世界並非單由物質組成。因此,為了探尋難以專注禱告的原因,我們除了透過可見的日常生活、可考證的腦部結構之外,也應該考慮屬靈因素。
接下來我們會從心理機制的層面,了解難以專注的原因和對禱告生活的影響,用四字概括就是「此消彼長」。我們需要注意力,是因為認知期間處理資料的能力有限,需要主動取捨。不同事物、思想、情緒、感官訊息等資料,彼此屬「競爭」關係。
我習慣晚上睡前讀經和禱告,這段與上帝親密的時光卻沒有我想像中美好。當我讀經的時候,例如讀到福音書記載的主禱文,我會自然而然聯想到《路德小問答》從宗教教育角度的演繹、賴特對這段禱文的政治詮釋,以及預演在主日學課堂上如何解釋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的主禱文記載兩者的差異。
搖滾音樂與專注的禱告似乎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件事,卻在一個十七歲輟學、留長髮長鬍子青年的生命中奇妙地結合。這結合更使他日後成為專輯銷量破四百萬的基督教音樂人,並在音樂事業攀上顛峰之際創辦修道團體,培育無數基督徒的靈命。幫助他結合搖滾音樂與專注的禱告,讓音樂人與屬靈導師兩種身分相輔相成的,就是耶穌禱文。
專注禱告是我們志於一事、即獨尊上帝的表徵,也強化我們對那一事的心志、即對上帝的尊崇。如何排除人生處境、心理機制、屬靈勢力等令我們分心的因素,以致能專注禱告?
我們都需要一個專注禱告的理由。
以上我們從人生處境和心理機制了解難以專注禱告的原因。我們從之前內容得知,基督徒的世界觀並非自然主義的世界觀,即認定我們所身處的世界並非單由物質組成。因此,為了探尋難以專注禱告的原因,我們除了透過可見的日常生活、可考證的腦部結構之外,也應該考慮屬靈因素。
接下來我們會從心理機制的層面,了解難以專注的原因和對禱告生活的影響,用四字概括就是「此消彼長」。我們需要注意力,是因為認知期間處理資料的能力有限,需要主動取捨。不同事物、思想、情緒、感官訊息等資料,彼此屬「競爭」關係。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自卑敏感、內耗、以及厭棄現狀、過度在意他人看法,這說的是你嗎?
Thumbnail
人是群居的動物,基於驅吉避凶的理論及從眾的心態,人們傾向於選擇和大部份人相同的路。經常性的把身邊人的意見及價值觀套用在自己的身上。 如果身處在一個沒有壓力的環境,一切又看似平順,也許人生就照著別人的期待一直這麼走下去。 但如果沒有走在屬於自己的道路上,內在的那個不滿的靈魂會時不時的敲打著你的舒適
Thumbnail
人的個性有多樣的面貌,社會常有刻板印象,需要接觸後才能更加了解未知的一面。本文探討人的外在表現和內在特質之間的關係,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Thumbnail
這是一個主觀的世界,你看到的世界,可能與我看到的世界有所不同。你我在不同環境成長,接受不同知識文化滋養,對於同樣事物的詮釋可能會截然不同。因此,外物一切,包含我們日常生活所遭遇到的人,可能都是中性,只是我們透過自己的觀點,給他們貼上了標籤……
Thumbnail
在判斷未知的事物時,我們在潛意識中很難擺脫最初獲得的資訊,經常以此做為標準。
Thumbnail
內向的夥伴們,我們通常踏入一個陌生或不熟悉的環境時,多半話少少,採取觀察的方式,先感覺一下這個場合的調調,接下來,隨著待在那個環境的時間越來越長,我們才能越來越放鬆,話也會變多,也慢慢提升安全感。 很多時候,最快的方式,還是有活潑人帶領著我們去認識環境,去認識人,可以加速我們適應的時間。想想我
Thumbnail
以下內容皆以本人想法提出,也歡迎格友們友善討論
Thumbnail
我做錯了什麼?為什麼不被認同? 成為家長們鬥爭的工具,體會到手足間的"比較心態", 擁有高敏特質的人,那些刺痛的話語"該如何"不往心裡去呢? "獨自承受著"這份被孤立的感覺,"害怕自己成為一個異類"。
Thumbnail
在社交場合或職場中,我們會面對各種不同的情緒刺激,要學會認識自己的情緒,找出情緒發生的原因,進而控制自己的情緒反應,這對於個人心理健康和職場人際關係都十分重要。
Thumbnail
自卑敏感、內耗、以及厭棄現狀、過度在意他人看法,這說的是你嗎?
Thumbnail
人是群居的動物,基於驅吉避凶的理論及從眾的心態,人們傾向於選擇和大部份人相同的路。經常性的把身邊人的意見及價值觀套用在自己的身上。 如果身處在一個沒有壓力的環境,一切又看似平順,也許人生就照著別人的期待一直這麼走下去。 但如果沒有走在屬於自己的道路上,內在的那個不滿的靈魂會時不時的敲打著你的舒適
Thumbnail
人的個性有多樣的面貌,社會常有刻板印象,需要接觸後才能更加了解未知的一面。本文探討人的外在表現和內在特質之間的關係,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Thumbnail
這是一個主觀的世界,你看到的世界,可能與我看到的世界有所不同。你我在不同環境成長,接受不同知識文化滋養,對於同樣事物的詮釋可能會截然不同。因此,外物一切,包含我們日常生活所遭遇到的人,可能都是中性,只是我們透過自己的觀點,給他們貼上了標籤……
Thumbnail
在判斷未知的事物時,我們在潛意識中很難擺脫最初獲得的資訊,經常以此做為標準。
Thumbnail
內向的夥伴們,我們通常踏入一個陌生或不熟悉的環境時,多半話少少,採取觀察的方式,先感覺一下這個場合的調調,接下來,隨著待在那個環境的時間越來越長,我們才能越來越放鬆,話也會變多,也慢慢提升安全感。 很多時候,最快的方式,還是有活潑人帶領著我們去認識環境,去認識人,可以加速我們適應的時間。想想我
Thumbnail
以下內容皆以本人想法提出,也歡迎格友們友善討論
Thumbnail
我做錯了什麼?為什麼不被認同? 成為家長們鬥爭的工具,體會到手足間的"比較心態", 擁有高敏特質的人,那些刺痛的話語"該如何"不往心裡去呢? "獨自承受著"這份被孤立的感覺,"害怕自己成為一個異類"。
Thumbnail
在社交場合或職場中,我們會面對各種不同的情緒刺激,要學會認識自己的情緒,找出情緒發生的原因,進而控制自己的情緒反應,這對於個人心理健康和職場人際關係都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