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讀了一些關於心理學和神經科學的書籍之後,才醒悟自己和許多內向氣質的人,過去一直遭誤解甚至汙名化。
小時候到遊樂場玩的時候,為了不用排隊、不用跟別的玩伴協作,我選擇不玩全場最刺激、可以坐上六名小孩的旋轉飛椅,只敢到沒小孩問津的健身區,挺著肥肚子,手握單槓,雙腳勉強懸空,然後身體緩慢前後搖晃。這時家人就會來勸我:「快點去跟別的小朋友玩,不要作『獨家村』(香港俗語,指傲慢又孤僻的怪人)。」
大學畢業後剛出社會工作,面對辦公室裡陌生的哥哥姐姐、叔叔阿姨,我戰戰兢兢,力求在公事上不犯錯、不連累大家,已經耗費大量心思,再沒有餘力認識大家、跟大家「哈啦」。在上班日的午餐時間,我坐在自己位子上吃便當、看小說,算是在職場唯一感到放鬆自在的時間。這時主管就會來提醒我:「你剛來這裡上班,就好好認識大家嘛,明天中午要不要跟大家到樓下餐廳吃?」
婚後到台灣生活,妻子的原生家庭親戚成群,與她同輩的名字我記不得幾個,要釐清長輩的輩分和排行比我高中時念微積分還要複雜;不會棒球也不會台語,讓我出現社交焦慮,參與家族聚會可免則免。當我想找藉口避開這些聚會的時候,妻子總會用同一句來鼓勵我:「大方一點,不要那麼『閉思』嘛。」
後來讀了一些科普書籍,才知道心理學和神經科學對於我這種內向氣質的人,有一個具說服力的比喻:如果人的社交能量像一顆需要充電的電池,外向的人在社交場合認識新朋友,在辦公室跟同事串門子,就像充電一樣,愈做能量愈充沛。相反,內向的人與陌生人交際,密集地與不同人對話,就會電量驟降一般,身心俱疲,需要離開人群,在靜態的處境當中恢復能量。
因此「獨家村」、「不合群」、「閉思」等汙名,微觀而言可能來自個人對內向者獨特的心理機制缺乏了解;宏觀而言則可能來自崇尚外向氣質的社會氣氛對內向者的標籤,對他們施以社會壓力。回想小時候在學校班上,得到老師和同儕拍拍手的,通常是伶牙俐齒、一呼百應、朋友成群的學生。要博得公司老闆注意,除了靠出色的績效、良好人際關係之外,也需要主動搶占職場「C位」、結識老闆、投其所好。在華人家庭脈絡中,跟配偶父母的關係經營得當,有助婚姻生活和諧。積極鑒貌辨色,定期噓寒問暖,殷勤供養侍候,是討他們歡心的必殺技。
我們的社會不鼓勵內向人所喜歡和需要的獨處與安靜,除了基於上述的約定俗成之外,我們對公共衛生知識的解讀也是一大影響因素。
哈佛醫學院的成人發展研究計畫是個舉世矚目的研究,為我們解開健康生活的奧祕。一九三八年,兩百八十六位哈佛二年級男生,包括後來的總統甘迺迪受邀參與研究。從那時開始,他們以及超過一千三百位後代的身心健康狀況被持續追蹤和研究至今。
研究人員表示,當那群大二生到五十歲的時候,綜觀當時所有身心健康因素,不是血脂值,而是在人際關係中感到多滿足,會影響他們如何變老。五十歲時在人際關係感到最滿足的人,到八十歲時會是最健康的一群 。與金錢和聲望比較,親密關係更能使人一生快樂。親密關係助人免於生命的不滿足,讓身心衰弱延遲發生;與社會階級、智商,甚至是基因比較,更能使人活得快樂活得久。擁有溫馨人際關係的人會活得更久更快樂,孤單的人通常早死──孤單(loneliness)與吸菸和酗酒一樣,足以殺人。(Good genes are nice, but joy is better https://news.harvard.edu/gazette/story/2017/04/over-nearly-80-years-harvard-study-has-been-showing-how-to-live-a-healthy-and-happy-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