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5/02/01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強制積極」的枷鎖:學會擁抱情緒,才能真正前進

以下情景是否似曾相識?

  • 當你向朋友傾訴疲憊時,對方卻笑著說:「想開點,別想太多啦!」
  • 當你深陷困境、無處可逃時,別人拍拍你的肩:「堅持下去,努力總會有回報!」
  • 當你明明已經心力交瘁,卻仍然告訴自己:「我不能抱怨,我要正向!」

我們都知道 積極思考是一種力量,但當它變成了一種強迫,是否會讓我們迷失在無形的枷鎖之中?今天,讓我們聊聊 「強制積極」,以及它如何悄悄地滲透進我們的日常,讓我們不敢坦承內心的真實感受。

raw-image

1. 壓抑負面情緒:「我不能難過,我要樂觀!」


🚫 將負面情緒視為不該存在的陰影

悲傷、憤怒、無助,這些情緒像是被貼上了「錯誤」的標籤,一旦浮現,我們便急著驅逐它們,不讓它們在心頭停留半刻。

🚫 誤以為情緒管理等同於「不該有情緒」

以為真正成熟的人是能「控制情緒」,但控制不代表消滅,情緒並非洪水猛獸,而是內心最誠實的聲音。


🔹 情緒不是敵人,而是你的指南針

壓抑的情緒,就像悶燒的柴火,越藏越深,終有一天會燒得更旺。

調整方式

允許自己感受當下的心情,不急著轉移,不急著壓抑,試著對自己說:「我現在難過沒關係,這是我的情緒,它值得被理解。」



2. 過度勉強自己:「不能停下來,停下來就是失敗!」


🚫 害怕休息,彷彿一旦停下,就會被世界拋棄

像一隻不停轉動的陀螺,生怕一旦停止,自己就會變得毫無價值。

🚫 「努力=成功」的幻覺

相信只要拼命付出,就能換來理想的結果,卻忘了,方向不對,再多的努力也只是徒勞。


🔹 努力是一場馬拉松,而不是短跑衝刺

如果身體早已超載,心靈早已疲憊,又怎能期待自己能長久走下去?休息不是逃避,而是讓自己能夠真正抵達終點。

調整方式

學會把休息當作旅程的一部分,而不是軟弱的象徵。給自己喘息的空間,讓步伐更穩健,而非跌跌撞撞地奔跑。



3. 以「正能量」壓迫他人:「不要抱怨,想開點!」


🚫 將負面情緒視為「低能量」

當別人表達痛苦時,我們是否曾急著塞給對方一張「樂觀」的門票,催促他們趕緊離開痛苦的站台?

🚫 習慣性拒絕不快樂的存在

社交場合裡,彷彿只有微笑和歡笑才被允許,低落和脆弱則成為了不被歡迎的客人。


🔹 真正的陪伴,不是讓對方「趕快好起來」,而是讓他知道,無論如何,你都在。

調整方式

當朋友向你傾訴時,不要急著說:「沒事啦!」,試著聆聽,然後溫柔地問:「你想聊聊嗎?」



4. 迴避問題:「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 「只說好聽話」的習慣

「這沒什麼,撐過去就好。」這樣的話聽起來正向,卻像是一層包裹著糖衣的安慰劑,吞下去,問題依舊存在。

🚫 害怕直視現實的重量

有時候,「想開點」只是我們對困難視而不見的藉口,因為真正面對,往往需要更多的勇氣。


🔹 真正的樂觀,是面對,而不是逃避。

調整方式

當你發現自己總是用「會好起來的」來安慰自己或別人時,試著換個問法:「我可以做些什麼,讓它變得更好?」



5. 把所有困難合理化:「這是最好的安排!」


🚫 過度美化痛苦

彷彿每一次跌倒、每一道傷痕,都必須要有一個「值得」的理由,才算被允許存在。

🚫 「無條件接受現狀」的習慣

告訴自己「這就是命運的安排」,但有時候,命運只是在等待你去改變它。


🔹 不是每場暴風雨都會帶來彩虹,有時候,雨就是雨。

調整方式

與其強迫自己尋找意義,不如給自己時間去消化傷痛,然後問自己:「接下來,我該如何前進?」



6. 用積極標籤壓抑需求:「我要感恩,不能抱怨!」


🚫 「不能要求更多,因為已經夠好了」

太多的「感恩」會變成一種自我壓抑,讓我們不敢承認自己真正的需求。

🚫 「不能示弱,因為我要正向」

明明已經累了,卻仍然強撐著微笑,害怕讓別人看到自己的不堪。


🔹 真正的滿足,是在感恩中追求成長,而不是用感恩掩蓋遺憾。

調整方式

感謝現在擁有的一切,但也勇敢表達自己的需求,例如:「我很珍惜這個機會,但我也希望能夠更進一步。」



🌱 結語:真正的積極,不是強迫開心,而是勇敢面對!


真正的積極,不是壓抑負面情緒,而是讓自己有彈性,能夠適應挑戰。

✔ 你可以難過,但也可以選擇如何面對它。

✔ 你可以努力,但也要知道何時該休息。

✔ 你可以鼓勵他人,但也要學會真正傾聽。

✔ 你可以樂觀,但也要行動解決問題。

✔ 你可以接受困難,但也可以選擇如何調整方向。

✔ 你可以感恩,但也可以勇敢表達自己的需求。

你的情緒不是負擔,而是旅程的一部分,願你擁有理解自己的溫柔與力量。🌿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技術工具人開始了我的職涯,逐漸轉變為管理者,創業後一頭栽入人才發展與組織發展領域中。一路上所有大大小小的技術問題、管理挑戰以及人才組織發展困難,都與腦科學、心智模式、認知心理、行為習慣息息相關。希望在這些領域中,能找到可以幫組織與個人變更好的一塊關鍵拼圖。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