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說我專教放鬆,不管大人或小孩,任憑一個念頭,當下身心就能進入到深沉的放鬆。很多人不懂,誤以為我口中的放鬆等同於窩在家裡放空或發呆,於是敬謝不敏。今年我預計將私底下耕耘的一切正式端上檯面,舉辦一系列的工作坊和講座,所以是時候在一年之初,好好寫篇文章,詳談放鬆為何物,再細細論述「生生之法」到底是什麼。
我所提的放鬆,是身心的和解。
常人所認定的這個「我」,往往是將肉體視為是意識的延伸,認為意念一動,身體就該跟隨,時常忘記照顧這具乘載意識的容器,理解它的需求。長久下來的誤解,造成身與心的隔閡, 意識只想強加意圖在身體之上,身體則是時不時地以疼痛和疾病發聲抱怨,兩者誰也不聽誰的。在此之後,人再也不思改變,交付習慣為主宰,不管身體有什麼毛病,如何頑冥不靈,也就適應了。如果熬出病了,那就打針吃藥解決,再不行就住院,那些長年培養的壞習慣,說什麼都不願改變。
到了這時候,想要放鬆何其困難。就算坐著躺著什麼都不做,緊繃的身軀仍然不會自然鬆弛,偶然放個長假遠行,失序的作息不會突然恢復正常,
不分晝夜的緊繃之下,人的身心是如何崩壞的呢?對身體而言,首先是肌肉和筋骨的酸軟和疼痛,按摩或針灸好個幾天又再次復發。再來是睡眠飲食失常,想睡卻睡不著,或是睡著了又很快清醒,胃口則是時好時壞跌宕不停,對於食物的味道慢慢感到無感。最後是大病小病不斷,連病因也找不出來。
要放鬆,你得好好地對自己說,放鬆。
不用靠頌缽或精油,不必找人按摩針灸,無需借助任何外力,闔上雙眼,誠心想著放鬆,那麼多年鬆不開來的身體便會頓時放鬆。多給自己一些時間,放鬆的感覺會逐漸沒入肌肉和筋骨,直達神經和血管,最後全身內部的器官都會很有感地鬆開來。
鬆到了這種狀態,意識時不時會放空,偶有念頭升起,自然流淌而逝。
當人抵達了這麼深沉的鬆,很適合用於反思。那些平日的糾結,放不下的人和事,難以管控的情緒,在深度放鬆的狀態下一一拿出來重新檢視,探討前因後果,會有很不一樣的感受。感受若變,視角亦會產生變化,本來綑綁著人和事的情緒不再如從前那般強勁剛烈,根深蒂固的成見便會開始鬆動。
很多人在進入深度放鬆後,會立即恍神,宛如打瞌睡一般。這種半睡半醒的狀態,姑且稱之為清眠吧,明明感覺睡著了,卻對外在的變化仍然有感。清眠能在短短幾分鐘裡,令人迅速補回失去的體力。若能妥善運用,好好把握忙碌之間的短暫片刻進入清眠,人就不易過度操勞而虛脫。
有趣的是,從放鬆的那一刻到深度放鬆,中間不用一分鐘,快一點的話,十秒已經足夠。
如此簡單易學的放鬆法,無需器具,不用儀式,當下一念即可,任何人都能立即上手。不管是兩歲小孩或是九十歲老人家,無論有沒有靜坐的經驗,一律無所謂,進到場子裡,或是聆聽錄音檔,都能很快學起來,再經過一些練習就能嫻熟地應用於日常生活。
這種鬆的狀態,在不同派別裡有不同名稱,譬如禪定、無念、心流、臨在,其實說的都是同一件事。我稱其為放鬆,是因為放鬆一詞人人皆懂,即使不懂我口中的放鬆是如何奧妙亦無妨,自覺需要放鬆的人自然會找上門來,不必額外解釋。
我教放鬆已經一年有餘,目前固定學習的人約六十多位,來自各行各業,台灣各地,且正在陸續增加中。
如果對於放鬆感興趣的話,我目前每週三晚上於璞石二樓開課,七點到八點半,歡迎前來體驗,無需事先預約。等到安排妥當,我會公開上半年工作坊的時段,不但教你如何放鬆,同時亦會傳授生生之法的數種基礎法,教你如何輕鬆地練氣養生。對於不住花蓮的人,我會在適當的時機開放錄音檔的連結,歡迎任何人下載練習。
至於生生之法是什麼?容我下篇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