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冰河期世代】生於1971-82年
「就業冰河期」一詞最早出現在Recruit公司發行的招聘資訊雜誌《就業月刊》1992年11月號上,後來在1994年的「新語和流行語大賞」評選中獲得了評委特選造詞獎。這一代人也被稱作「迷失的世代」和「失落的世代」。泡沫經濟破滅後,日本進入了漫長的經濟衰退期。企業縮減了招聘規模,許多人無法成為正式員工,只能以契約工或者派遣員工的身份從事非正式編制的工作。即便其中一些人有幸成為正式員工的人,他們也因置身於公司業績惡化、削減經費和裁員這樣的環境中,從就職之初就抱有強烈的危機意識。
這一代人中許多因為沒有正式編制而只能拿著低廉的薪水,到了30幾至40幾歲的年紀時,他們已經孤立於社會,政府已經注意到這個問題,開始採取就業援助措施。
這一系列報導著現役世代的孤獨死,這個議題正與日本社會與政府失控的發展,以及失能的政策補救方案環環相扣。
全國在去年上半年孤獨死的人中,15至64歲的「現役世代」約佔24%。預測未來可能孤獨死並利用關懷服務的人也在增加。
現役世代有哪些特徵,如何減少孤立的風險呢?我們詢問了《就業冰河期世代》(中公新書)的作者、對勞動問題非常了解的東京大學社會科學研究所近藤絢子教授(勞動經濟學)。
—預測自己孤獨死的艾米女士現年44歲。在現役世代中,她屬於哪一類人?
現在40至50歲中期的人被稱為「就業冰河期世代」。這一代人出生於1970年代至80年代前半,正好經歷過泡沫經濟崩潰後的就職活動。
許多人無法獲得穩定的收入,在經濟上依賴父母是這代人的趨勢。許多人處於所謂的「工作貧窮」狀態,年收入低於200萬日元,難以獨立生活。
訪問對艾米女士「希望在50歲之前能夠乾脆的離世」這件事的看法
—他面臨哪些風險呢?
「冰河期世代」中,許多人依賴父母的年金生活,這種情況下,如果需要照顧父母或父母突然去世,經濟上可能會迅速陷入困境。
—這種風險是冰河期世代特有的嗎?
以就業狀況和平均年收入來看,冰河期世代與泡沫期前一個世代存在很大差異。另一方面,我們必須知道,冰河期世代的問題在之後世代中也普遍存在。
根據厚生勞動省的調查,在泡沫經濟崩潰前的1989年,非正規雇用勞動者的比例為19.1%。到2023年,這一比例已增至37.1%。
近年來的就業環境持續改善,與40至50歲的冰河期世代相比,30歲的年輕人更容易轉為正規雇用。然而,年輕時成為非正規雇用的人,無論世代如何,之後獲得穩定收入的可能性都會降低。
非正規雇用的比例比40年前增加了兩倍以上。
—就業環境和收入的不穩定性會成為孤立的原因嗎?
過去,女性的經濟狀況和社會階級往往會因結婚而重置。男性無論何時都被認為應該支撐家庭,收入不穩定會成為組建家庭的阻礙。
冰河期世代之後,雙薪家庭成為主流,女性的經濟狀況也受到重視。結婚並組建家庭的趨勢,是男女雙方都需要有穩定收入的「權力夫婦」(power couple)。
雖然收入和職業並不直接相關,但在迎接父母身份的冰河期世代中,收入穩定且有家庭的人,與獨身且社會上孤立的人存在很大的差異。這種兩極化現象正在加劇,並可能在之後的世代中持續存在。
—社會孤立還有哪些其他形式?
孤立這一概念有多種漸層,但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孤立的無業者」。
「孤立的無業者」是指20至59歲未婚無職者中,平時一直獨自生活或除了家人外沒有其他人陪伴者。
東京大學社會科學研究所的玄田有史教授在2012年根據總務省的調查,對孤立無業者進行了統計。結果顯示,這一群體在2000年代急劇增加,到2011年達到162萬人,這約佔60歲以下未婚無職者六成。特別明顯的增長出現在20多歲的年輕人中。
孤立無業者的人際關係稀薄,面對建立社會活動所需的人際關係時,往往面臨困難。有很大風險加深社會孤立。
—想解決這一問題有什麼方法?
從預防孤立的角度看來,推動讓工時與全職員工相同的非正式雇用職員轉為正職,穩定收入,使其能夠組建家庭。此外,增加地方的就業機會,確保從出生以來一直留在地方的現役世代的相對政策也很重要。目前的體制仍然是基於終身雇用、年功序列和家父長制等泡沫期的前提,僅僅進行細部修正的權宜之計。隨著非正規雇用的增加和女性就業意識抬頭,企業和政府需要根據現代的勞動環境進行更徹底的結構改革。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