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雜記|情緒來了,誰成了你的出口?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我眼睛盯著螢幕,努力學習新的系統與網站。

可是怎麼找都找不到我要的功能,心裡越來越煩躁。

就在這時,手機訊息叮叮咚咚地響起,家人有事要問我。

脾氣瞬間湧上來,我一邊回覆訊息,一邊忍不住抱怨。

但就在話語出口的瞬間,我突然意識到——

平常的我,這種小事根本不會煩躁,甚至還能快速解決。今天怎麼了?

原來,我是在電腦前受挫,無形中把情緒轉移到了家人身上。

他們並沒有做錯什麼,只是剛好出現在我煩悶的當下。

意識到這點,我停下來,做了幾次深呼吸,讓自己的心慢慢安定。

還好,這次的情緒沒有真正波及家人。但如果沒覺察呢?如果是面對面呢?

我們常常在壓力中,把無關的人當作情緒出口,

但家人不是我們壓力的承受者,也不該成為情緒的出氣口。

有意識地看見自己的情緒,才能不被它牽著走。

這一次,我選擇讓情緒停在自己這裡,而不是傳遞出去。

你呢?有沒有哪次,也無意間讓情緒波及了最親近的人?

raw-image




與親子相關議題,包括親子溝通、親子互動,育兒經驗。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一位忙碌的媽媽小玫,載完補習回家的孩子後,因孩子抱怨便當而不悅,卻將負面情緒轉化為自我責備。文章探討女性壓抑情緒的現象,鼓勵讀者正視並適當表達怒氣,學習情緒覺察,並藉由事件反思自我成長與情緒管理的重要性。
當災難發生時,我們的情緒容易受到影響。文章分享如何應對災難新聞帶來的焦慮和不安,建議關掉螢幕、轉移注意力、到戶外走走,並覺察自己的情緒狀態,提醒讀者適時抽離,善待自己。
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透過薩提爾模式學習與實踐,改善溝通與人際關係的經驗。文章描述了作者在工作坊後的反思,以及如何從解決問題的思維轉變為更深層次的自我對話與成長。作者也分享了在不同關係中(家人、朋友、職場、伴侶)遇到的溝通挑戰
這篇文章表達了作者對一位友人深刻感謝與懷念之情,描述了瑤華在工作坊、讀書會和晤談室等不同場合的個性與影響,以及作者從中獲得的啟發與療癒。
許多人習慣將別人的需求擺在自身之前,害怕拒絕,害怕讓他人失望。然而,這樣的付出並非真正的體貼,反而可能導致內心的委屈與失落。文章作者分享自身經驗,說明如何重新學習照顧自己,並在關係中取得平衡,找回自身價值與力量。
忙碌的現代生活中,我們時常被外界的刺激牽著走,容易產生無謂的負面情緒。本文以一個日常小互動為例,分享如何練習「不反應」,藉由覺察自己的情緒與念頭,避免無謂的內耗,找回內心的平靜。
一位忙碌的媽媽小玫,載完補習回家的孩子後,因孩子抱怨便當而不悅,卻將負面情緒轉化為自我責備。文章探討女性壓抑情緒的現象,鼓勵讀者正視並適當表達怒氣,學習情緒覺察,並藉由事件反思自我成長與情緒管理的重要性。
當災難發生時,我們的情緒容易受到影響。文章分享如何應對災難新聞帶來的焦慮和不安,建議關掉螢幕、轉移注意力、到戶外走走,並覺察自己的情緒狀態,提醒讀者適時抽離,善待自己。
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透過薩提爾模式學習與實踐,改善溝通與人際關係的經驗。文章描述了作者在工作坊後的反思,以及如何從解決問題的思維轉變為更深層次的自我對話與成長。作者也分享了在不同關係中(家人、朋友、職場、伴侶)遇到的溝通挑戰
這篇文章表達了作者對一位友人深刻感謝與懷念之情,描述了瑤華在工作坊、讀書會和晤談室等不同場合的個性與影響,以及作者從中獲得的啟發與療癒。
許多人習慣將別人的需求擺在自身之前,害怕拒絕,害怕讓他人失望。然而,這樣的付出並非真正的體貼,反而可能導致內心的委屈與失落。文章作者分享自身經驗,說明如何重新學習照顧自己,並在關係中取得平衡,找回自身價值與力量。
忙碌的現代生活中,我們時常被外界的刺激牽著走,容易產生無謂的負面情緒。本文以一個日常小互動為例,分享如何練習「不反應」,藉由覺察自己的情緒與念頭,避免無謂的內耗,找回內心的平靜。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日常生活中,如果沒有特別讓人氣惱的事,一般人都能平心靜氣的待人接物,但是生活就是習氣、煩惱、貪瞋癡夾雜,所以遇到一點點不如意就會火冒三丈、埋怨東責怪西,想要安住一分鐘都是奢侈。如果我們不去降伏脾性,任由脾氣想發就發,不僅傷了和氣,也傷了自身的福緣。好來好去,就是善緣,恨來恨去,就是逆緣,因緣不可思議
Thumbnail
正經思考後,我一度在臉書發文表明:有什麼話,我們神明面前再說。
每每都是有所情緒時,文字才會浮現。突然可以明白,那些詞曲創作或是真的文字創作的人兒們,有多少情緒或是有多少想像。很多文字都是再明白了些什麼道理之後,得以整理,得以記錄下來。當時的心情,與當時的感受。也許日後再讀,會覺得其實也沒有什麼,但值得記得的是,當下,妳是被愛的,被傷害的,又或是感到到自己的靈魂
將專注力拉回自己身上吧 過度的擔心都是多餘的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日常生活中,如果沒有特別讓人氣惱的事,一般人都能平心靜氣的待人接物,但是生活就是習氣、煩惱、貪瞋癡夾雜,所以遇到一點點不如意就會火冒三丈、埋怨東責怪西,想要安住一分鐘都是奢侈。如果我們不去降伏脾性,任由脾氣想發就發,不僅傷了和氣,也傷了自身的福緣。好來好去,就是善緣,恨來恨去,就是逆緣,因緣不可思議
Thumbnail
正經思考後,我一度在臉書發文表明:有什麼話,我們神明面前再說。
每每都是有所情緒時,文字才會浮現。突然可以明白,那些詞曲創作或是真的文字創作的人兒們,有多少情緒或是有多少想像。很多文字都是再明白了些什麼道理之後,得以整理,得以記錄下來。當時的心情,與當時的感受。也許日後再讀,會覺得其實也沒有什麼,但值得記得的是,當下,妳是被愛的,被傷害的,又或是感到到自己的靈魂
將專注力拉回自己身上吧 過度的擔心都是多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