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常常準備開始工作,卻突然想起還有訊息沒回?或者明明決定好了一件事,腦海裡又開始糾結:「這樣真的對嗎?」結果時間過去了,事情卻毫無進展,讓自己更焦慮、更內耗?
這些讓你卡住、猶豫、無法專注的想法,就是干擾性思考,它們像是大腦裡的「雜訊」,不斷拉走你的注意力,讓你效率低落、壓力倍增。
為了更好記住這些干擾性思考,我們用 SPREAD 來歸納六大類型,看看你中了幾個?
當你想嘗試新挑戰時,大腦開始找理由說服你:「別做了,你不夠好。」它讓你遲疑、逃避,甚至選擇不行動,來「避免」失敗。
🔹 「我真的能做到嗎?」
🔹 「如果別人比我厲害,那我是不是不應該做?」
🔹 「要是我做錯了,大家會怎麼看我?」
🔍 內在影響
自我懷疑讓你害怕踏出第一步,因為你總覺得自己「還不夠準備好」。但真正的進步來自於行動,而不是等待「完美時機」。當你不斷質疑自己,你其實是在訓練大腦相信「我不夠好」,最終形成惡性循環。你越猶豫,越難開始,最後只能眼睜睜看著機會流失,然後更加後悔。
這種思考讓你卡在無止盡的「準備」中,因為你不允許自己犯錯,導致行動遲緩、壓力倍增。
🔹 「這樣夠完美嗎?是不是還能再優化?」
🔹 「如果做不到100分,那還不如不做!」
🔹 「這麼多人在看,我不能出錯!」
🔍 內在影響
完美主義讓你變得「高標準、低行動」,因為你害怕結果不夠完美,所以寧願不開始。這會導致拖延,甚至讓你覺得「做事情很累」,因為每件事都變成高壓挑戰,而不是學習過程。長期下來,你可能會開始逃避新挑戰,甚至產生「無論怎麼做都不夠好」的無力感。
這類思考讓你一直回頭看,而不是往前走。你可能陷入後悔、反芻,甚至覺得現在的自己「已經來不及了」。
🔹 「如果當時做了不同選擇,現在會不會更好?」
🔹 「早知道就不要這麼做了!」
🔹 「當初沒把握好機會,現在已經太遲了…」
🔍 內在影響
當你把精力放在「無法改變的過去」,你會失去對「可改變的現在」的掌控感。這種思維模式容易讓人陷入無力感,甚至會降低你的行動力,因為你總覺得「一切已經錯過」。但事實是,無論過去如何,現在的選擇才是真正決定未來的關鍵。
你的決策不再是基於「我想做什麼」,而是「別人會不會覺得不好?」於是,你的行動被他人的眼光綁架。
🔹 「這樣做會不會被人笑?」
🔹 「如果別人覺得我很差勁怎麼辦?」
🔹 「萬一有人批評我,我該怎麼應對?」
🔍 內在影響
當你過度在意他人看法,你會開始壓抑自己的選擇,甚至不敢嘗試新事物。久而久之,你的自我價值感會變得依賴外界的認同,而不是來自內在。這種模式會讓你陷入「迎合他人 → 壓抑自己 → 失去自信」的惡性循環,最後失去對自己人生的掌控權。
你的大腦總是預測最糟糕的結果,讓你陷入「想太多,做太少」的狀態,遲遲不敢踏出下一步。
🔹 「如果這次沒成功怎麼辦?」
🔹 「這樣做真的會有好結果嗎?」
🔹 「萬一事情變得更糟,那我該怎麼辦?」
🔍 內在影響
未來焦慮讓你活在「還沒發生的問題」裡,而不是當下的行動。你花大量時間假設失敗,卻沒想過「萬一成功了呢?」結果是,你的思考變成一場「心理演練」,卻沒有任何實際行動。而這種反覆擔憂,會讓你的大腦習慣「假設失敗」,最終讓你更膽小、更不敢行動。
當你需要專注時,腦海裡卻充滿雜事,導致你無法好好投入當下的工作。
🔹 「要不要先回一下訊息?」
🔹 「好像該整理一下桌面再開始?」
🔹 「還有其他更重要的事,先處理那個?」
🔍 內在影響
這類思考讓你的專注力被不斷切割,導致任務變得更拖延、更低效。當你長期處於「一直在開始,卻沒有效率」的狀態時,你會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甚至覺得「自己做什麼都做不完」。結果是,壓力越來越大,但真正完成的事情卻越來越少。
當你發現自己陷入干擾性思考時,試著問自己:
1️⃣ 這個想法真的幫助我前進嗎?
2️⃣ 現在最重要的行動是什麼?
3️⃣ 如果我不再糾結,而是直接開始,會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