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分心、焦慮、猶豫?SPREAD六大干擾性思考讓你焦慮又低效

查而思-avatar-img
發佈於認知升級工具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引言:你真的在思考,還是在內耗?


你是不是常常準備開始工作,卻突然想起還有訊息沒回?或者明明決定好了一件事,腦海裡又開始糾結:「這樣真的對嗎?」結果時間過去了,事情卻毫無進展,讓自己更焦慮、更內耗?

這些讓你卡住、猶豫、無法專注的想法,就是干擾性思考,它們像是大腦裡的「雜訊」,不斷拉走你的注意力,讓你效率低落、壓力倍增。

為了更好記住這些干擾性思考,我們用 SPREAD 來歸納六大類型,看看你中了幾個?

raw-image

[S]elf-doubt(自我懷疑):我真的可以嗎?


當你想嘗試新挑戰時,大腦開始找理由說服你:「別做了,你不夠好。」它讓你遲疑、逃避,甚至選擇不行動,來「避免」失敗。

🔹 「我真的能做到嗎?」

🔹 「如果別人比我厲害,那我是不是不應該做?」

🔹 「要是我做錯了,大家會怎麼看我?」


🔍 內在影響

自我懷疑讓你害怕踏出第一步,因為你總覺得自己「還不夠準備好」。但真正的進步來自於行動,而不是等待「完美時機」。當你不斷質疑自己,你其實是在訓練大腦相信「我不夠好」,最終形成惡性循環。你越猶豫,越難開始,最後只能眼睜睜看著機會流失,然後更加後悔。



[P]erfectionism(完美主義):一定要做到最好


這種思考讓你卡在無止盡的「準備」中,因為你不允許自己犯錯,導致行動遲緩、壓力倍增。

🔹 「這樣夠完美嗎?是不是還能再優化?」

🔹 「如果做不到100分,那還不如不做!」

🔹 「這麼多人在看,我不能出錯!」


🔍 內在影響

完美主義讓你變得「高標準、低行動」,因為你害怕結果不夠完美,所以寧願不開始。這會導致拖延,甚至讓你覺得「做事情很累」,因為每件事都變成高壓挑戰,而不是學習過程。長期下來,你可能會開始逃避新挑戰,甚至產生「無論怎麼做都不夠好」的無力感。



R – Regret(過去執念):如果當初...


這類思考讓你一直回頭看,而不是往前走。你可能陷入後悔、反芻,甚至覺得現在的自己「已經來不及了」

🔹 「如果當時做了不同選擇,現在會不會更好?」

🔹 「早知道就不要這麼做了!」

🔹 「當初沒把握好機會,現在已經太遲了…」


🔍 內在影響

當你把精力放在「無法改變的過去」,你會失去對「可改變的現在」的掌控感。這種思維模式容易讓人陷入無力感,甚至會降低你的行動力,因為你總覺得「一切已經錯過」。但事實是,無論過去如何,現在的選擇才是真正決定未來的關鍵



[E]valuation(他人評價):別人會怎麼看我?


你的決策不再是基於「我想做什麼」,而是「別人會不會覺得不好?」於是,你的行動被他人的眼光綁架。

🔹 「這樣做會不會被人笑?」

🔹 「如果別人覺得我很差勁怎麼辦?」

🔹 「萬一有人批評我,我該怎麼應對?」


🔍 內在影響

當你過度在意他人看法,你會開始壓抑自己的選擇,甚至不敢嘗試新事物。久而久之,你的自我價值感會變得依賴外界的認同,而不是來自內在。這種模式會讓你陷入「迎合他人 → 壓抑自己 → 失去自信」的惡性循環,最後失去對自己人生的掌控權。



[A]nxiety(未來焦慮):萬一失敗了怎麼辦?


你的大腦總是預測最糟糕的結果,讓你陷入「想太多,做太少」的狀態,遲遲不敢踏出下一步。

🔹 「如果這次沒成功怎麼辦?」

🔹 「這樣做真的會有好結果嗎?」

🔹 「萬一事情變得更糟,那我該怎麼辦?」


🔍 內在影響

未來焦慮讓你活在「還沒發生的問題」裡,而不是當下的行動。你花大量時間假設失敗,卻沒想過「萬一成功了呢?」結果是,你的思考變成一場「心理演練」,卻沒有任何實際行動。而這種反覆擔憂,會讓你的大腦習慣「假設失敗」,最終讓你更膽小、更不敢行動。



[D]istraction(分心雜念):還有別的事情要做


當你需要專注時,腦海裡卻充滿雜事,導致你無法好好投入當下的工作。

🔹 「要不要先回一下訊息?」

🔹 「好像該整理一下桌面再開始?」

🔹 「還有其他更重要的事,先處理那個?」


🔍 內在影響

這類思考讓你的專注力被不斷切割,導致任務變得更拖延、更低效。當你長期處於「一直在開始,卻沒有效率」的狀態時,你會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甚至覺得「自己做什麼都做不完」。結果是,壓力越來越大,但真正完成的事情卻越來越少。



結語:學會識別SPREAD干擾性思考,才能找回專注與行動力


當你發現自己陷入干擾性思考時,試著問自己:

1️⃣ 這個想法真的幫助我前進嗎?

2️⃣ 現在最重要的行動是什麼?

3️⃣ 如果我不再糾結,而是直接開始,會怎麼樣?


學會管理這些干擾性思考,你就能減少內耗,把精力放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刻意微挑戰
97會員
397內容數
生活與工作就像一場冒險,而「刻意微挑戰」就是你的指南針。 「刻意微挑戰」=刻意練習+微習慣+自主挑戰 透過一點點的小改變、累積大成就
刻意微挑戰的其他內容
2025/04/20
面對情緒混亂、想法打架,你需要的不只是「想開一點」,而是「讓孔明上線」。這篇文章教你認識三種思考角色:情資官幫你看清楚、軍師幫你想清楚、交涉官幫你說清楚。當你會辨聲音、看局勢、能回應,你就不再只是情緒的奴隸,而能真正成為行動的駕駛者。
Thumbnail
2025/04/20
面對情緒混亂、想法打架,你需要的不只是「想開一點」,而是「讓孔明上線」。這篇文章教你認識三種思考角色:情資官幫你看清楚、軍師幫你想清楚、交涉官幫你說清楚。當你會辨聲音、看局勢、能回應,你就不再只是情緒的奴隸,而能真正成為行動的駕駛者。
Thumbnail
2025/04/19
我們常以為自己太情緒化,其實只是想法和感覺卡在一起沒被分清楚。這篇文章提醒我們:不是每個念頭都是真的,也不是每個情緒都該被壓下。透過簡單的三步驟,把混亂攤開、陪自己釐清,你會發現:你不是被情緒困住的人,而是正在學會好好理解自己的大人。
Thumbnail
2025/04/19
我們常以為自己太情緒化,其實只是想法和感覺卡在一起沒被分清楚。這篇文章提醒我們:不是每個念頭都是真的,也不是每個情緒都該被壓下。透過簡單的三步驟,把混亂攤開、陪自己釐清,你會發現:你不是被情緒困住的人,而是正在學會好好理解自己的大人。
Thumbnail
2025/04/18
我們以為「懂」是知道答案,但其實真正的懂,是能分清楚看起來很像、其實不一樣的地方。模糊不清的問題常讓人卡住,而能把概念分開、說明白的人,才真的能推動事情。每一次把話說得更清楚,都是走向專業的一小步,也讓彼此的合作更順暢、更安心。
Thumbnail
2025/04/18
我們以為「懂」是知道答案,但其實真正的懂,是能分清楚看起來很像、其實不一樣的地方。模糊不清的問題常讓人卡住,而能把概念分開、說明白的人,才真的能推動事情。每一次把話說得更清楚,都是走向專業的一小步,也讓彼此的合作更順暢、更安心。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善用腦科學避開焦慮迴路,提升專注力、生產力及創意力
Thumbnail
善用腦科學避開焦慮迴路,提升專注力、生產力及創意力
Thumbnail
最近很常聽到一個名詞,自我內耗;什麼是自我內耗?為什麼這個名詞逐漸被人們所重視?你是否也有這樣的情況發生?導致生活時常不太愉快 總是預想太多還沒發生的事情,而且都往壞處想 一般人總會對於未來有一些規劃或安排,不管是工作、感情或是其它自己在意的事情,設想一個目標或結果;但對於內耗型人格來說,預想目
Thumbnail
最近很常聽到一個名詞,自我內耗;什麼是自我內耗?為什麼這個名詞逐漸被人們所重視?你是否也有這樣的情況發生?導致生活時常不太愉快 總是預想太多還沒發生的事情,而且都往壞處想 一般人總會對於未來有一些規劃或安排,不管是工作、感情或是其它自己在意的事情,設想一個目標或結果;但對於內耗型人格來說,預想目
Thumbnail
克服過度完美主義、拖延症、害怕批評,從自我檢測中找回生活平衡的實用指南
Thumbnail
克服過度完美主義、拖延症、害怕批評,從自我檢測中找回生活平衡的實用指南
Thumbnail
讓焦慮啟發正念思維,重置你的人生推進器
Thumbnail
讓焦慮啟發正念思維,重置你的人生推進器
Thumbnail
如果你經常感到焦慮,無法應對困難,或是希望瞭解如何適應焦慮情緒,這篇文章將提供一些分享與建議。掌握面對焦慮的方式,並重新認識自己,讓我們一起迎接不焦慮的人生。
Thumbnail
如果你經常感到焦慮,無法應對困難,或是希望瞭解如何適應焦慮情緒,這篇文章將提供一些分享與建議。掌握面對焦慮的方式,並重新認識自己,讓我們一起迎接不焦慮的人生。
Thumbnail
其實原本沒有想要從匱乏、焦慮這種比較沉重的話題說起,但好像不從這些議題開始說,大家就會忽視應該先去面對自我議題,與清理這些限制性信念、焦慮感受的重要性,畢竟思緒若太過沉重,即便有新的觀點進來,也無法很好吸收。
Thumbnail
其實原本沒有想要從匱乏、焦慮這種比較沉重的話題說起,但好像不從這些議題開始說,大家就會忽視應該先去面對自我議題,與清理這些限制性信念、焦慮感受的重要性,畢竟思緒若太過沉重,即便有新的觀點進來,也無法很好吸收。
Thumbnail
在日常生活中,焦慮情緒常常出現在我們面對壓力、未知、無法預期、無法掌控的情境時。這些感受雖然是正常的情緒反應機制,但在頻率與強度超出常態時,可能影響我們的生活品質,甚至危害身心平衡。下一篇文章將整理焦慮時的生理、心理和行為變化。
Thumbnail
在日常生活中,焦慮情緒常常出現在我們面對壓力、未知、無法預期、無法掌控的情境時。這些感受雖然是正常的情緒反應機制,但在頻率與強度超出常態時,可能影響我們的生活品質,甚至危害身心平衡。下一篇文章將整理焦慮時的生理、心理和行為變化。
Thumbnail
生活裡有數不清的時刻感到焦慮,或許是工作狀態,也可能是日子裡的瑣事,有時候當下的問題解決,心情就會跟著平復,然而卻在不知不覺中,形成一種「習慣性焦慮」,一旦這樣的情緒起伏來來去去,焦慮的範圍會隨之擴大,程度也將慢慢上升。 你可能會意識到焦慮的存在,也可能不知道自己正在焦慮,在每個無法坦誠快樂的時刻
Thumbnail
生活裡有數不清的時刻感到焦慮,或許是工作狀態,也可能是日子裡的瑣事,有時候當下的問題解決,心情就會跟著平復,然而卻在不知不覺中,形成一種「習慣性焦慮」,一旦這樣的情緒起伏來來去去,焦慮的範圍會隨之擴大,程度也將慢慢上升。 你可能會意識到焦慮的存在,也可能不知道自己正在焦慮,在每個無法坦誠快樂的時刻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