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分心、焦慮、猶豫?SPREAD六大干擾性思考讓你焦慮又低效

查而思-avatar-img
發佈於腦洞大開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引言:你真的在思考,還是在內耗?


你是不是常常準備開始工作,卻突然想起還有訊息沒回?或者明明決定好了一件事,腦海裡又開始糾結:「這樣真的對嗎?」結果時間過去了,事情卻毫無進展,讓自己更焦慮、更內耗?

這些讓你卡住、猶豫、無法專注的想法,就是干擾性思考,它們像是大腦裡的「雜訊」,不斷拉走你的注意力,讓你效率低落、壓力倍增。

為了更好記住這些干擾性思考,我們用 SPREAD 來歸納六大類型,看看你中了幾個?

raw-image

[S]elf-doubt(自我懷疑):我真的可以嗎?


當你想嘗試新挑戰時,大腦開始找理由說服你:「別做了,你不夠好。」它讓你遲疑、逃避,甚至選擇不行動,來「避免」失敗。

🔹 「我真的能做到嗎?」

🔹 「如果別人比我厲害,那我是不是不應該做?」

🔹 「要是我做錯了,大家會怎麼看我?」


🔍 內在影響

自我懷疑讓你害怕踏出第一步,因為你總覺得自己「還不夠準備好」。但真正的進步來自於行動,而不是等待「完美時機」。當你不斷質疑自己,你其實是在訓練大腦相信「我不夠好」,最終形成惡性循環。你越猶豫,越難開始,最後只能眼睜睜看著機會流失,然後更加後悔。



[P]erfectionism(完美主義):一定要做到最好


這種思考讓你卡在無止盡的「準備」中,因為你不允許自己犯錯,導致行動遲緩、壓力倍增。

🔹 「這樣夠完美嗎?是不是還能再優化?」

🔹 「如果做不到100分,那還不如不做!」

🔹 「這麼多人在看,我不能出錯!」


🔍 內在影響

完美主義讓你變得「高標準、低行動」,因為你害怕結果不夠完美,所以寧願不開始。這會導致拖延,甚至讓你覺得「做事情很累」,因為每件事都變成高壓挑戰,而不是學習過程。長期下來,你可能會開始逃避新挑戰,甚至產生「無論怎麼做都不夠好」的無力感。



R – Regret(過去執念):如果當初...


這類思考讓你一直回頭看,而不是往前走。你可能陷入後悔、反芻,甚至覺得現在的自己「已經來不及了」

🔹 「如果當時做了不同選擇,現在會不會更好?」

🔹 「早知道就不要這麼做了!」

🔹 「當初沒把握好機會,現在已經太遲了…」


🔍 內在影響

當你把精力放在「無法改變的過去」,你會失去對「可改變的現在」的掌控感。這種思維模式容易讓人陷入無力感,甚至會降低你的行動力,因為你總覺得「一切已經錯過」。但事實是,無論過去如何,現在的選擇才是真正決定未來的關鍵



[E]valuation(他人評價):別人會怎麼看我?


你的決策不再是基於「我想做什麼」,而是「別人會不會覺得不好?」於是,你的行動被他人的眼光綁架。

🔹 「這樣做會不會被人笑?」

🔹 「如果別人覺得我很差勁怎麼辦?」

🔹 「萬一有人批評我,我該怎麼應對?」


🔍 內在影響

當你過度在意他人看法,你會開始壓抑自己的選擇,甚至不敢嘗試新事物。久而久之,你的自我價值感會變得依賴外界的認同,而不是來自內在。這種模式會讓你陷入「迎合他人 → 壓抑自己 → 失去自信」的惡性循環,最後失去對自己人生的掌控權。



[A]nxiety(未來焦慮):萬一失敗了怎麼辦?


你的大腦總是預測最糟糕的結果,讓你陷入「想太多,做太少」的狀態,遲遲不敢踏出下一步。

🔹 「如果這次沒成功怎麼辦?」

🔹 「這樣做真的會有好結果嗎?」

🔹 「萬一事情變得更糟,那我該怎麼辦?」


🔍 內在影響

未來焦慮讓你活在「還沒發生的問題」裡,而不是當下的行動。你花大量時間假設失敗,卻沒想過「萬一成功了呢?」結果是,你的思考變成一場「心理演練」,卻沒有任何實際行動。而這種反覆擔憂,會讓你的大腦習慣「假設失敗」,最終讓你更膽小、更不敢行動。



[D]istraction(分心雜念):還有別的事情要做


當你需要專注時,腦海裡卻充滿雜事,導致你無法好好投入當下的工作。

🔹 「要不要先回一下訊息?」

🔹 「好像該整理一下桌面再開始?」

🔹 「還有其他更重要的事,先處理那個?」


🔍 內在影響

這類思考讓你的專注力被不斷切割,導致任務變得更拖延、更低效。當你長期處於「一直在開始,卻沒有效率」的狀態時,你會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甚至覺得「自己做什麼都做不完」。結果是,壓力越來越大,但真正完成的事情卻越來越少。



結語:學會識別SPREAD干擾性思考,才能找回專注與行動力


當你發現自己陷入干擾性思考時,試著問自己:

1️⃣ 這個想法真的幫助我前進嗎?

2️⃣ 現在最重要的行動是什麼?

3️⃣ 如果我不再糾結,而是直接開始,會怎麼樣?


學會管理這些干擾性思考,你就能減少內耗,把精力放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

avatar-img
13會員
208內容數
生活與工作就像一場冒險,而「刻意微挑戰」就是你的指南針。 「刻意微挑戰」=刻意練習+微習慣+自主挑戰 透過一點點的小改變、累積大成就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刻意微挑戰 的其他內容
你真的在變好,還是只是「批評成癮」? 你有沒有發現,當你犯了一個小錯,腦海裡立刻響起:「怎麼這麼蠢?」、「我就是不夠好!」、「早知道我應該…」這類話語?甚至,有時候事情根本還沒發生,你就開始預設:「這一定會搞砸。」 本來,你以為這只是嚴格要求自己,但久而久之,這種負面聲音變成了一種習慣,
「想開一點就好了!」這句話是不是聽過很多次?但偏偏,越想開,越覺得心煩?因為轉念不是強迫自己樂觀,而是學會換個方式思考。不是逃避問題,而是找到更好的應對方式。也不是一勞永逸,而是需要反覆練習。與其逼自己「不要想」,不如問問自己:「我還有什麼選擇?」真正的轉念,能讓你的心變得更自由,而不是更累。
學了很多,卻越學越迷茫?你可能掉進了教條化學習和工具化學習這兩大陷阱!教條化學習讓你死背標準答案,不敢質疑,結果學了卻不會用;工具化學習則是為了解決眼前問題,快速學完就丟,根本沒累積長遠能力。真正有效的學習,不是記住更多知識,而是靈活應用與深入理解!學會質疑、連結、實踐,你才能真正掌握學習的力量!
往往我們並不是沒有想法,而是習慣了逃避自己的觀點。為了不引起爭議、不讓自己陷入選擇焦慮,我們選擇附和別人、轉移話題、說話模糊,或是拖延決定。但迴避不會讓問題消失,只會讓我們越來越不確定自己的聲音。試著問自己:「這真的是我內心的想法,還是我只是習慣了順從?」找到自己的觀點,才是讓自己真正自由的開始。
有時候,我們不是沒有想法,而是我們的聲音被環境的噪音蓋過,變得模糊、不確定。或許是從小習慣聽從權威,或許是害怕與別人不同,或許是資訊太多讓我們迷失方向。這篇文章帶你探索觀點不明的原因,並教你如何在日常情境中,重新發現自己的內心聲音。每個人的想法都值得被聽見,而你的觀點,也值得被自己認可。
挑戰讓人害怕,因為它讓我們看到自己的不足。但真正讓挑戰變成壓力的,是我們對它沒有期待。如果我們改變視角,設定一個小小的期待,例如「這件事會讓我進步嗎?」挑戰就不只是壓力,而是一種機會。別把挑戰當考試,而是當作一次嘗試。它不是在證明你行不行,而是給你變強的機會。你準備好試試看了嗎?
你真的在變好,還是只是「批評成癮」? 你有沒有發現,當你犯了一個小錯,腦海裡立刻響起:「怎麼這麼蠢?」、「我就是不夠好!」、「早知道我應該…」這類話語?甚至,有時候事情根本還沒發生,你就開始預設:「這一定會搞砸。」 本來,你以為這只是嚴格要求自己,但久而久之,這種負面聲音變成了一種習慣,
「想開一點就好了!」這句話是不是聽過很多次?但偏偏,越想開,越覺得心煩?因為轉念不是強迫自己樂觀,而是學會換個方式思考。不是逃避問題,而是找到更好的應對方式。也不是一勞永逸,而是需要反覆練習。與其逼自己「不要想」,不如問問自己:「我還有什麼選擇?」真正的轉念,能讓你的心變得更自由,而不是更累。
學了很多,卻越學越迷茫?你可能掉進了教條化學習和工具化學習這兩大陷阱!教條化學習讓你死背標準答案,不敢質疑,結果學了卻不會用;工具化學習則是為了解決眼前問題,快速學完就丟,根本沒累積長遠能力。真正有效的學習,不是記住更多知識,而是靈活應用與深入理解!學會質疑、連結、實踐,你才能真正掌握學習的力量!
往往我們並不是沒有想法,而是習慣了逃避自己的觀點。為了不引起爭議、不讓自己陷入選擇焦慮,我們選擇附和別人、轉移話題、說話模糊,或是拖延決定。但迴避不會讓問題消失,只會讓我們越來越不確定自己的聲音。試著問自己:「這真的是我內心的想法,還是我只是習慣了順從?」找到自己的觀點,才是讓自己真正自由的開始。
有時候,我們不是沒有想法,而是我們的聲音被環境的噪音蓋過,變得模糊、不確定。或許是從小習慣聽從權威,或許是害怕與別人不同,或許是資訊太多讓我們迷失方向。這篇文章帶你探索觀點不明的原因,並教你如何在日常情境中,重新發現自己的內心聲音。每個人的想法都值得被聽見,而你的觀點,也值得被自己認可。
挑戰讓人害怕,因為它讓我們看到自己的不足。但真正讓挑戰變成壓力的,是我們對它沒有期待。如果我們改變視角,設定一個小小的期待,例如「這件事會讓我進步嗎?」挑戰就不只是壓力,而是一種機會。別把挑戰當考試,而是當作一次嘗試。它不是在證明你行不行,而是給你變強的機會。你準備好試試看了嗎?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善用腦科學避開焦慮迴路,提升專注力、生產力及創意力
Thumbnail
最近很常聽到一個名詞,自我內耗;什麼是自我內耗?為什麼這個名詞逐漸被人們所重視?你是否也有這樣的情況發生?導致生活時常不太愉快 總是預想太多還沒發生的事情,而且都往壞處想 一般人總會對於未來有一些規劃或安排,不管是工作、感情或是其它自己在意的事情,設想一個目標或結果;但對於內耗型人格來說,預想目
Thumbnail
讓焦慮啟發正念思維,重置你的人生推進器
焦慮的反面是具體。 在得到APP上看到這句話,十分有共鳴。 每當事情一多,自己能控制的部分又有限, 總會燃起焦慮的情緒。 以前總是會想很多, 但經驗上其實這些想太多的事情都不會發生。 可能事情的確都有命運的安排, 該怎樣發生的事情就會怎樣發生。 事
Thumbnail
如果你經常感到焦慮,無法應對困難,或是希望瞭解如何適應焦慮情緒,這篇文章將提供一些分享與建議。掌握面對焦慮的方式,並重新認識自己,讓我們一起迎接不焦慮的人生。
Thumbnail
難以集中注意力或做決定 感覺煩躁、緊張或不安 感到噁心或腹部疼痛 出現心悸 出汗、顫抖或搖晃 失眠 感覺危險、恐慌或厄運即將到來。(以上這篇來自網路)
Thumbnail
在日常生活中,焦慮情緒常常出現在我們面對壓力、未知、無法預期、無法掌控的情境時。這些感受雖然是正常的情緒反應機制,但在頻率與強度超出常態時,可能影響我們的生活品質,甚至危害身心平衡。下一篇文章將整理焦慮時的生理、心理和行為變化。
Thumbnail
生活裡有數不清的時刻感到焦慮,或許是工作狀態,也可能是日子裡的瑣事,有時候當下的問題解決,心情就會跟著平復,然而卻在不知不覺中,形成一種「習慣性焦慮」,一旦這樣的情緒起伏來來去去,焦慮的範圍會隨之擴大,程度也將慢慢上升。 你可能會意識到焦慮的存在,也可能不知道自己正在焦慮,在每個無法坦誠快樂的時刻
Thumbnail
善用腦科學避開焦慮迴路,提升專注力、生產力及創意力
Thumbnail
最近很常聽到一個名詞,自我內耗;什麼是自我內耗?為什麼這個名詞逐漸被人們所重視?你是否也有這樣的情況發生?導致生活時常不太愉快 總是預想太多還沒發生的事情,而且都往壞處想 一般人總會對於未來有一些規劃或安排,不管是工作、感情或是其它自己在意的事情,設想一個目標或結果;但對於內耗型人格來說,預想目
Thumbnail
讓焦慮啟發正念思維,重置你的人生推進器
焦慮的反面是具體。 在得到APP上看到這句話,十分有共鳴。 每當事情一多,自己能控制的部分又有限, 總會燃起焦慮的情緒。 以前總是會想很多, 但經驗上其實這些想太多的事情都不會發生。 可能事情的確都有命運的安排, 該怎樣發生的事情就會怎樣發生。 事
Thumbnail
如果你經常感到焦慮,無法應對困難,或是希望瞭解如何適應焦慮情緒,這篇文章將提供一些分享與建議。掌握面對焦慮的方式,並重新認識自己,讓我們一起迎接不焦慮的人生。
Thumbnail
難以集中注意力或做決定 感覺煩躁、緊張或不安 感到噁心或腹部疼痛 出現心悸 出汗、顫抖或搖晃 失眠 感覺危險、恐慌或厄運即將到來。(以上這篇來自網路)
Thumbnail
在日常生活中,焦慮情緒常常出現在我們面對壓力、未知、無法預期、無法掌控的情境時。這些感受雖然是正常的情緒反應機制,但在頻率與強度超出常態時,可能影響我們的生活品質,甚至危害身心平衡。下一篇文章將整理焦慮時的生理、心理和行為變化。
Thumbnail
生活裡有數不清的時刻感到焦慮,或許是工作狀態,也可能是日子裡的瑣事,有時候當下的問題解決,心情就會跟著平復,然而卻在不知不覺中,形成一種「習慣性焦慮」,一旦這樣的情緒起伏來來去去,焦慮的範圍會隨之擴大,程度也將慢慢上升。 你可能會意識到焦慮的存在,也可能不知道自己正在焦慮,在每個無法坦誠快樂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