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台灣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老年人的健康問題越來越受到關注。其中,失眠是老年人最常見的困擾之一。長期失眠不僅影響生活品質,還可能導致生理、心理與認知功能的下降。上次也談過失眠:<<你有好好睡覺嗎?-淺談失眠>>。今天的念書筆記則探討老年失眠的定義、成因、影響與處置方式,幫助大眾與醫療人員更有效地管理老年失眠問題。
失眠的定義與診斷標準
根據《精神疾病診斷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失眠症的診斷需符合以下條件之一,並持續至少3個月、每週發生3次以上,且影響日常生活:- 入睡困難(難以入睡)。
- 續睡困難(容易醒來或難以再入睡)。
- 早醒(過早醒來且無法再入睡)。
ICSD-3(國際睡眠障礙分類第三版)也有類似的診斷標準,並額外包含因擔心睡眠問題而產生的焦慮與行為異常。老年失眠的成因
1. 生理因素
- 荷爾蒙變化:褪黑激素分泌減少影響睡眠品質。
- 神經系統退化:與睡眠調控相關的大腦區域功能下降。
- 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關節炎、呼吸系統疾病等。
2. 心理與社會因素
- 焦慮與憂鬱:老年人容易因孤獨、健康問題或經濟壓力導致焦慮與憂鬱,進而影響睡眠。
- 社會環境變化:退休、社交活動減少等影響作息。
3. 生活型態與藥物影響
- 藥物影響:某些藥物(如β阻斷劑、類固醇、抗憂鬱劑)可能導致失眠。
- 作息不規律:午睡過長、睡前使用3C產品等。
失眠對老年人的影響
長期失眠可能導致:
- 認知功能下降:增加失智風險。
- 身體健康惡化:提高高血壓、糖尿病、中風風險。
- 心理健康問題:加重焦慮與憂鬱,甚至增加自殺風險。
老年失眠的處置方式
1. 非藥物治療(第一線治療)
- 睡眠衛教
- 維持規律作息,每天固定時間上床與起床。
- 營造良好的睡眠環境,避免噪音與強光。
- 睡前避免使用3C產品、咖啡因、酒精與吸菸。
- 認知行為治療(CBTI)
- 刺激控制法:只有在睏倦時上床,避免在床上從事其他活動(如滑手機、看電視)。
- 睡眠限制法:減少躺在床上的時間,提高睡眠效率。
- 放鬆訓練:如漸進性肌肉放鬆、生物回饋、冥想等。
2. 藥物治療(短期輔助)
- BZD類(Benzodiazepine)與Z-drug(如Triazolam、Zolpidem)
- 建議短期使用,避免依賴與副作用(如跌倒風險增加)。
- 老年人應從最低劑量開始,並定期評估。
- 抗憂鬱劑(如Trazodone、Doxepin)
- 褪黑激素受體促效劑(如Ramelteon)
- 食慾素拮抗劑(如Suvorexant、Lemborexant)
結論
老年失眠是常見且影響深遠的問題,應優先考量非藥物治療,如睡眠衛教與認知行為治療,並在必要時短期使用藥物。透過良好的生活習慣與個別化治療,可以有效改善老年人的睡眠品質。透過適當的介入與管理,老年人仍然可以擁有良好的睡眠品質,提高生活品質與健康狀態。
參考資料
- 吳馥安、林威佑。老年失眠與處置。家庭醫學與基層醫療,2025;40(2)。
-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DSM-5-TR. Arlington: American Psychiatric Publishing, 2022.
- Patel D, Steinberg J, Patel P: Insomnia in the elderly: a review. J Clin Sleep Med 2018; 14: 1017-24.
- Suzuki K, Miyamoto M, Hirata K: Sleep disorders in the elderly: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J Gen Fam Med 2017; 18: 61-71.
- Choi JW, Lee J, Jung SJ, et al: Use of sedative-hypnotics and mortality: a population-based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J Clin Sleep Med 2018; 14: 1669-77.
- 台灣睡眠醫學學會:失眠臨床指引。第一版。台北:衛生福利部,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