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期YT,武志紅心理師首先提到了一個問題
你覺得你自己在生活中,是一個比較主動積極,還是比較被動一點的人呢?
心理師提到了一位女性的故事,這位女性在工作上非常的有效率、也非常主動積極,他們公司到年底,為了促進績效,便設置了一個獎勵機制,當你完成了一項重要的業務,公司就會以你的名義,給山地孩子們捐一件羽絨服,而當完成了一項普通的業務時,公司就會捐一塊錢給慈善機構。這位女士聽到了非常高興,因為他平常就會做一些慈善捐款,而公司的這個項目,讓她不必出錢、又省去了心力,只是做好工作,就能夠同時做慈善,這樣多好啊!
然而,他的同事們卻不這樣想,有些同事認為,公司捐一套羽絨服的資金,搞不好其實是從他們薪水裡扣除了,其中必定有詐,而有些同事認為,捐一塊錢這雖然是小事,但是沒有跟他們討論過就如此決定,他們感到非常不滿。而最後,真的有人去找高層抱怨這些事情嗎?看起來並沒有。
雖然,這個公司的決策確實有可以優化的地方,而公司下達的指令也不需要照單全收,不過這並非今天討論的重點。重點是,我們可以從這兩種不同的反應,去看出一些事情。
這個世界上,好像有這樣的兩種人,有一類人他們總是在抱怨環境,總是抱持著受害者心理,覺得公司對他們不夠好,但是又不採取行動,呈現一種內心矛盾、複雜的狀態。而另外一種,就像這位女士,有著一種更為簡單的活法──她選擇相信公司的決策,不花腦力思考其他的含義,這種簡單的信任會為這個女士節省非常多的時間跟精力,讓她可以花心思專注在她喜愛的事情上,而在她專注的事情上,她也能夠思考的非常深入透徹。
兩種活法,你更喜歡哪一種呢?
如果總是抱持著受害者心理,卻並未採取行動,或許反而會讓我們失去很多東西。
影片中,心理師還提到一段話:
如果在一件事情中,你沒有呈現出自己的創造性,那麼你就會成為社會文化的鏡子,
而且連帶著,你會有受害者的心理。
──出自史蒂芬科維的書《高效能人士的第八個習慣》。
當一個人在一件事情中,沒有呈現積極主動的心態,相反地,是呈現一個被動消極的姿態時,就容易有受害者心理,並且會成為「社會文化」的鏡子。
也就是在面對社會中各式各樣的資訊時,你會自然而然地吸收了這些認知,不經判斷的認定這些知識是對的,而失去了你原本的樣子。
主動選擇自己想要的人事物,採取行動,也許會有很不一樣的感受和新的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