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是否也有這種經驗?
「只要同事心情不好,我就會懷疑是不是我哪裡做錯了?」
「即使我只是訂個目標、給個回饋,對方沉默我就開始內疚,甚至想乾脆我自己做就好了……」
這不是一位新人,而是一位擁有十多年經驗的部門主管,在一次諮詢談話中坦白的心聲。她的績效一向優秀,卻經常陷入「自責的漩渦」裡難以自拔。
每當需要指正部屬、設定績效目標、甚至是處理部門人事時,她總是猶豫再三、苦撐到底。因為,她怕自己「傷了人心」。
根源在哪裡?
這種過度承擔的心態,常源自童年早期的心理經驗。
在她的故事裡,母親用「情緒不說破」來處罰她——一旦女兒做錯事,母親就冷戰、沉默,讓她猜錯在哪裡。久而久之,她內化了一套應對模式:
「只要對方不高興,那一定是我做錯了。」
這就是心理學中的「情緒勒索」與「羞辱性控制」所留下的長期影響。
當這樣的孩子進入職場,會變得特別敏感他人的情緒變化,不斷調整自己、壓抑自己,甚至選擇「過度付出」來換取關係的和諧與認可。
「你可以同理別人的難過,但不需要為此懲罰自己。」──心理學家 Edith Eger
越自責,越失敗
在一次專案進度會議中,她要求同事Kevin加快提案進度,Kevin當下雖點頭,臉卻明顯變得沉重。會後,她心中五味雜陳:
「我是不是太急了?太要求他了?他會不會覺得我不體諒他?」
於是,她選擇自己重新修改提案,晚上還主動幫Kevin整理資料。結果,Kevin反而越來越依賴她,而團隊的責任感也逐漸失衡。
這就是「關係中的過度彌補」,看似溫柔,其實是壓垮主管與團隊的隱形壓力。
怎麼走出「都是我的錯」的迴圈?
1. 辨識內在聲音的來源
問問自己:「這份罪惡感,真的是現在的人事物造成的?還是童年的影子?」
意識到這不是現實責任,而是過去情緒的延伸,是解套的第一步。
2. 建立健康的情緒邊界
你不是每個人情緒的處理器。練習尊重他人的情緒,但不「收編」進自己的責任清單。
3. 用具體語言回應,而非用內疚行動補償
比如對Kevin可以說:「我知道你壓力大,我提出進度希望不是否定你的努力,有什麼我們可以一起調整的地方?」
4. 學會承擔,但不代償
真正的領導力,不是把每個人的問題都扛起來,而是協助對方成長、引導他們承擔自己該負的責任。
「不是你有責任讓每個人開心。」──布芮尼·布朗(Brené Brown)
你也在過度補償嗎?
職場上的我們,常背著許多「看不見的行李」。那些過度的內疚、無止盡的補償、為他人情緒負責的反應,其實是曾經那個想要討好媽媽、不讓她生氣的小孩,還住在你心裡。
真正的成熟,不是讓所有人都滿意,而是:
你知道自己的責任在哪裡,也願意相信──有些事情,不是你的錯。
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