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個難得的機會,你要勇敢試試看啊!」主管拍了小芸的肩膀,語氣輕鬆。
她強顏歡笑地點點頭,轉身回到座位後,卻久久打不開電腦。
她剛被指派一個跨部門專案,名義上是重用,心裡卻只覺得自己像被扔進戰場、沒有地圖。她得帶領資深同仁開會協調,還要學會她不熟悉的技術語言。每晚,她回家不是休息,而是焦慮到失眠。
朋友問她:「你不是一直想挑戰自己嗎?」 她苦笑:「我現在只覺得,我好像被逼著去證明我行不行。」

我們常聽見「走出舒適圈,你才會看見更大的自己」,
但當你真的站在圈外,很多時候,你看到的不是風景,而是自己喘不過氣的樣子。
走出舒適圈,是禮物還是壓力?
其實,挑戰本身沒有對錯,關鍵在於:你是不是一個人硬撐?有人看見你嗎?有人陪你一起扛嗎?
這一切,回到兩個關鍵詞:共情,與共進化。
【一、有共情的挑戰,是鼓勵;沒共情的挑戰,是壓力】
成長需要挑戰,這句話沒錯。
但如果挑戰來得突然、沒有理解、沒有支持,那挑戰就不再是推進,而是壓迫。
✔️ 有共情的挑戰,會讓人覺得:「我雖然害怕,但有人懂我,也相信我可以。」
❌ 沒有共情的挑戰,則讓人覺得:「你只在乎結果,不在乎我過程中的掙扎與壓力。」
📌 想像一下,當一個人正懷疑自己值不值得被肯定時,被推上一個高難度任務,卻沒人問:「你準備好了嗎?有沒有需要幫忙的地方?」
那樣的挑戰,不是成長,是創傷。
🌱 金句提醒:成長需要挑戰,但沒有共情的挑戰,會變成傷害。
共情,不是溺愛,而是讓人知道:「你不是一個人在撐。」
【二、有共進化的挑戰,是推進;沒共進化的挑戰,是內耗】
另一種隱性壓力,是「一個人走太快」。
組織裡常有這種情境:個別成員被鼓勵突破與創新,卻發現其他部門還停留在舊流程、舊觀念、舊速度。
✔️ 有共進化的挑戰,是「我進步,你也進步,團隊一起升級、組織一起支撐」;
❌ 沒有共進化的挑戰,是「我不只要成長,還得扛住制度、彌補落差,還不能講太多,怕被覺得囂張。」
📌 久而久之,成長者會感到孤立,慢者會感到挫敗,整個系統出現「進步的不敢說、還沒進的覺得被拋下」的張力。
🤝 金句提醒:成長需要挑戰,但沒有共進化的挑戰,會變成發展不均與集體內耗。
共進化的關鍵,是讓成長成為一場集體旅程,而不是單打獨鬥。
【結語:跳出舒適圈,不該是孤單的跳】
走出舒適圈的確是成長的開始,但真正能走遠的成長,是在有人理解你、有人同行時,才走得穩、走得久。
挑戰不是問題,缺乏理解與連結,才是讓人撐不下去的原因。
🌱 有共情,挑戰不會讓人懷疑自己;
🤝 有共進化,挑戰不會讓人走得太孤單。
下一次,當你要推動一個人、甚至一個團隊跨出舒適圈時,請先自問:
「我們準備好一起承接他的情緒與困難了嗎?」
「我們的文化與系統,有跟上這場變化的腳步嗎?」
因為——
真正能走出舒適圈的人,不是最強的那個,而是知道有人會接住他的那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