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遊戲化設計中,「進度與成就」是最直觀也最常被使用的核心驅動力之一。它源於人類內在對成長、進步與達成目標的渴望。當我們一步步向前邁進、克服挑戰並獲得成就時,大腦會釋放多巴胺,帶來愉悅感與滿足感。這種機制不僅存在於遊戲中,更深深影響著我們在工作、學習與生活中的各種行為。
▌進度與成就的本質
進度與成就讓人們被成長的渴望以及達成特定目標的感覺所驅動。這項核心動力讓我們專注於生涯發展,對學習新技能產生熱情與投入,最後經由進度與成長,為我們帶來持續的動力。 當我們將專案切分成許多小步驟,每完成一步,進度就向前推進一些。當你看到自己逐漸接近目標時,會產生愉悅感,彷彿一直在進步。這是因為我們的大腦天生就有想要達成目標與成長的本能。根據神經科學研究,當我們完成任務或達成小目標時,大腦的獎賞系統會被激活,釋放多巴胺,這種神經傳導物質不僅帶來快樂,更強化了「完成任務」與「正面感受」之間的連結,促使我們繼續追求下一個目標。 這種內在驅動力非常強大。如果能夠巧妙地在人生中運用這項特質,只要我們在過程中持續感受到進步與成就,就會有滿足感。例如:老師在黑板上寫離大考還剩幾天、執行習慣時用打勾的方式、做一件每日待辦清單就劃掉——這些快感都是利用「進度與成就」的驅動力本質。心理學家稱此為「進度原則」(Progress Principle),即使是微小的進展,也能顯著提升我們的動機與幸福感。 但這種驅動力存在一個重要的陷阱:如果使用者只看見進展的數字,卻沒有真正感到有所成就,反而會覺得厭煩。這也是為什麼許多點數、徽章系統無法有效提升我們參與度的原因。當成就成為空洞的數字,並與真實努力失去連結時,它就喪失激勵的力量。
▌確保使用者感到真正的自豪 進度與成就的真正目的,是要確保使用者對克服既定目標感到自豪。這裡的關鍵在於「克服」二字——成就必須來自真實的挑戰與努力,而非輕易獲得的獎勵。 要有「克服」的感覺,最重要的是要有適宜的目標。沒有目標,就沒有「完成」的喜悅,只有你在忙的感覺,但卻不知道在忙什麼。所以成就的來源起於「設定目標」→「採取行動」→「完成目標」,接著才會感到喜悅。因此設定目標要適中,比你現在的能力再高出一點點,讓你感覺可以做到,又未曾做過,同時也會與你的大目標相連結。 心理學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Mihaly Csikszentmihalyi)提出的「心流理論」(Flow Theory)指出,當任務難度與個人技能達到最佳平衡時,人們最容易進入全神貫注、高度投入的心流狀態。這種狀態不僅帶來最佳表現,也帶來最深刻的滿足感。 挑戰與限制是讓事情變得有趣的核心元素。比如你想要有健康的身體,能夠在60歲以後還能到處走到處看,那現階段早睡可能是目標之一。但如果你原本習慣12點入睡,突然要求自己11點就躺平,原本覺得這件事很簡單,只要躺在床上就好。但往往就是這種錯誤評估的心態讓你低估挑戰,當你無法達成時,就會產生挫敗感,甚至自我否定。但實情是,早睡涉及生理時鐘的調整、晚間活動的重新安排、心理習慣的改變,甚至是家庭成員的配合,要讓晚睡的人早睡真的很困難。 轉變認知是設定目標很重要的一環。不是這件事情看起來動作很簡單就沒有挑戰度。就像每天下班回家全心陪伴小孩1小時看起來簡單,但事實上要做到每天10分鐘的高品質陪伴,就已經很珍貴了。當我們正確認識到目標的真實難度時,才能給予自己應有的尊重與耐心。 理想的難度設定應該讓使用者感受到「可達成的挑戰」——既不輕鬆到無聊,也不困難到絕望。這種平衡點會隨著使用者的技能提升而逐漸調整,形成一條平滑的學習曲線。當你認可你的目標,並克服有適當難度的挑戰時,才能真正感到滿足,覺得完成這些事情是有價值的。每一次的行動成果,都在累積「我做得到」的證據,這種自我效能感會成為你持續前進的動力。
▌和創造力與回饋互相搭配
要避免發展與成就驅動力的侷限性,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將它與其他核心驅動力結合運用,特別是「創造力與回饋」。這兩種驅動力看似不同,實則相輔相成,能夠創造出更豐富、更持久的使用者體驗。 「創造力與回饋」強調透過「自由組合與作品回饋」的驅動,靠選擇的權利、小實驗和即時回饋來帶來動機。相對地,「進度與成就」則是透過「明確目標與進度」,靠著過關、等級晉升和儀表板來帶來成就感。兩者的差異在於:前者著重過程中的自主性與創造性,後者則聚焦於結果的達成與進步的可見性。 在實際應用中,這兩種驅動力可以形成完美的互補關係。當使用者在追求明確目標的過程中(進度與成就),如果能夠享有創造性的自由,自行選擇達成目標的方式(創造力與回饋),他們會感受到更深層的參與感與掌控感。這時候獲得的成就不僅是「完成了某個任務」,更是「用我自己的方式完成了這個挑戰」。 我們知道養成習慣最好的方式就是把事情變得簡單,但簡單的事情不見得就沒有「創造力」,因為如何搭配簡單的事情或重新設計流程,這也是「創造力」的一種。關鍵在於給予自己選擇權和實驗空間。 回到早睡這個例子。為什麼早睡這麼難?背後可能有多重原因,例如生理因素,每個人的生理時型不同,「夜貓子」的生理時鐘天生較晚。也可能是時間管理,白天忙於工作家務,晚上成了「追趕進度」時間。當然也可能是心理需求,晚上是珍貴的自主時間,「報復性熬夜」反映了對自主時間的需求。 這時結合不同策略,設計「早睡實驗日誌」記錄效果,例如:「今天嘗試:晚餐後散步15分鐘+睡前泡腳。結果:10點半自然想睡,入睡時間比平常快10分鐘。」透過實驗與記錄,創造屬於自己的解決方案。 透過這種實驗與記錄,你不僅在追蹤進度(進度與成就),更在創造屬於自己的解決方案(創造力與回饋)。當我們完成早睡這件事所帶來的成就感,就變得更加個人化,也富有意義感。這不再只是「我可以持續10天11點睡覺」,而是「我找到適合自己的早睡方法」。 當使用者付出真實努力、做出有意義的選擇、展現個人創意,並在此時獲得肯定與成就認可,他們就會感受到真正的成就感。 例如,當你連續10天成功在11點前入睡,可以在筆記中給予自己鼓勵,寫下生活帶來的正向回饋。當你嘗試5種助眠方式,其中3種成功了,就記錄下有效的方法,持續測試並寫下心得。在這篇充滿個人奮鬥感的筆記中,處處都是你努力的痕跡。當你實際達成連續100天11點入睡的目標,這時給自己一個徽章,記錄整個調整過程。我相信每次重新審閱這份筆記時,都會湧現滿滿的成就感。這就是「成就的能量卡片」能激勵我們,帶給我們力量的原因(延伸閱讀: 找到能量卡片的亮點:經驗、成就、關係、物品 )。
成就系統應該認可使用者的創造性努力,而創造過程也應該有清晰的進度與目標。當使用者感受到自己不僅在進步,而且正在以獨特的方式創造價值時,他們獲得的滿足感將遠超過單純的數字累積,從而建立起真正長久的參與關係。這就是為什麼結合「進度與成就」與「創造力與回饋」如此重要——它讓我們既能看見自己的進步軌跡,又能享受探索與創造的樂趣,最終建立起既有效又永續的改變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