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參加論文研討會,我從一位博班學姐聽到一件糟糕的事。事情是這樣的,一個中文系教授為了考驗這位學姐的國文程度,看看她到底有沒有資格當一名合格的中文講師,竟然問了一個可笑的問題!
這位教授問我的學姐:春秋五霸是誰?春秋五霸做了什麼?透過這個問題,想看看學姐如何把這麼重要的知識灌輸給學生。學姐的反應非常溫柔敦厚,面對教授那種傲慢、看不起人的表情,她還是耐心回答出正確答案。
學姐相當淡定,但是我感到非常悲哀!悲哀的理由是:「曾幾何時,中文人竟然「墮落」到這種程度:用瑣碎的知識向他們眼中沒有學問的人炫耀一番,然後等著對方出醜」。
教授沾沾自喜,渾然不知自己問了一個根本不屬於「國文科」還有「中國文學」範圍的問題。無獨有偶,之前也有立委以學生記不起春秋五霸、戰國七雄之類的名詞,而憂心忡忡,認為台灣學生的國文程度一落千丈。其實,記不起課本上大大小小的名詞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們對國文的錯誤認知!
有的人國文學了半天,名詞記了大一堆,卻搞不清什麼問題屬於文學的問題,一旦發現X世代的人不小心遺忘或是沒有耐心背誦這種名詞的意思,就驚訝不已!還有人認為這種文學外圍的瑣碎知識越多,一個人的國文程度就越好,殊不知這種知識,中文字典、歷史辭典上一大堆,隨便找就有。
「春秋五霸是誰?」這是國文問題還是歷史問題?
我想,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就要思考這五個人到底為中國文學做了什麼。第一,他們寫了什麼傳世的作品?是否像李後主,留下一些不朽的詞作?或是像曹家父子,寫了幾首不錯的詩文出來?其次,他們有沒有發表一些擲地有聲的見解或者縝密的文學理論,影響中國文學後來的發展?最後,在他們掌握政權這段期間,到底有什麼政策,對後來的中國文學及學術發展影響深遠?他們像漢武帝那樣,主動推行一系列的改革(例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還是曾表態支持哪位大儒對文學或學術方面的言論?
如果這五霸沒有上述的作為,或做了一些事但對後世影響不深,那他們的名字與事跡,並不值得幾千年後那些學習國文的莘莘學子死記硬背!一位國文教師或是教授,不論是把忘了這種瑣碎知識的人當作沒有學問,還是拿「學生不知道『春秋五霸』、『戰國七雄』是什麼」諸如此類的問題,嚷嚷學生的國文程度一代不如一代,實在很可笑!
讓我們來看看『春秋五霸』到底在文學、學術方面有什麼具體貢獻?
1、齊桓公—他任用管仲,是因為管仲的政治才能?還是因為他寫了《管子》這部書?看了《左傳》這部份的記載,我們可以發現:齊桓公任用管仲,是因為他的「政治才能」,而不是管子的文才與學術貢獻;其次,齊桓公沒留下什麼著作,更不要說是文學作品。
2、晉文公—他本人還有他的部屬(「子犯」之流的人物),究竟留下什麼言論或是作品,對後世的文學、思想、學術影響深遠?教科書與教師手冊並沒有告訴我們,連孔子也沒有提到這位霸主的傳世之作。
3、宋襄公—如果只因他那些迂腐的事跡被記在《左傳》,而人們就不得不記住他的話,為何不用同樣的標準去要求自己或是別人?英文系所的人閱讀莎士比亞作品,需要連帶記誦亨利八世這位暴君的瘋狂行徑嗎?難道我們唸了麥克阿瑟〈為子祈禱文〉,難道也要熟記美國總統的大名?或是他們任內的重大決策?
4、秦穆公—他有獎掖文學或是學術嗎?好像什麼也沒有。倒是他死了以後,竟然要百里孟明這種優秀人才陪葬,正好可作為中國統治者、腐朽落伍的政治制度摧殘人才的典型案例!
5、楚莊王—這位雄才大略的君王做了什麼?難道後人在史書上對他的美化與歌功頌德,就是他留存在「國學常識」的理由嗎?
或許,有人會說:這些霸主、明君讓整個國家步上軌道,不可能不推行文教,不可能不教育人民禮義廉恥,他們如果做了這些,當然要被肯定,應該被我們所有唸國文的莘莘學子銘記在心!可是如果照這個標準來論,中國所有皇帝,十之八九,我們都應該記住了!因為沒幾個皇帝不提倡禮義廉恥,而史上以昏庸著稱的幾位皇帝,如:明憲宗(朱見深)、明世宗(朱厚熜)、明神宗(朱翊君)、明熹宗(朱由校),都曾任用幾位我們熟知的忠臣義士;也提倡四書五經、八股文、禮義廉恥、忠孝節義等等,何況幾位大文豪,例如:吳承恩、湯顯祖、徐文長、歸有光等,都生存在這段時期,那我們是不是該將這些皇帝的名字、年號背得滾瓜爛熟呢?而元代的君王忽必烈及多位後繼君王都尊孔子為「大成至聖先師」,又陸續提高朱熹與四書五經的地位,那學國文的人是不是該把這些元代君王的大名、年號、事跡牢牢記住呢?
「春秋五霸是誰」這類因教科書選文而成為「題解」、「作者生平」的瑣碎知識,有那麼重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