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參加了一門「運動指導員培訓」的認證課程,結訓後未來就能在個案服務上提供比較專業的運動指導。為什麼我會對這門培訓有興趣呢。其實,就我自己的經驗來說,以前我曾經花了很多心力減重,也在不知不覺中養成了運動的習慣,幾年下來,確實發現自己的自信心、心情、健康狀態都有很明顯的改善。因此當我發現許多個案都有精神不佳、心情不好、沒有自信、以及需要增加體耐力的狀況時,我馬上就想到這門培訓或許能幫助到他們。
正確的運動方式、姿勢、技巧等只是這堂課的基本架構,我覺得對專業人員來說,最有價值和意義的,是在結訓之前,需要實際找一位有需求的身心障礙個案,確實的按課程學到的方法指導他運動。其實課程的老師多是健身中心相關背景的專業人員,最了解身心障礙者的才是我們專業人員,課堂中可能沒辦法學到「針對每個障別的身心障礙者」該怎麼教學,如何教會個案才是身為專業人員的我們,真正的要去完成的挑戰。
果不其然,原本以為很簡單的教學,在頭一兩次的指導過程中,就讓我感到莫大的挫折和沮喪。在第一次的課程中,我發現個案居然學不會我們以為的基本動作,是理解有問題嗎?或是他自身的體耐力限制根本無從得知,反正就是一直失敗,結果就是個案和我兩個人都很累,包括身體和心理都很疲憊的那種累和無助感!
充滿挫折感的我,利用下次指導個案前的空檔,好好冷靜的自我反思,我首先想到的是自己以前為庇護員工進行工作訓練時,到底是甚麼做的呢?首先,每一項任務我都會建立標準化作業流程,也就是說每個動作都要有非常詳細的流程和提示;第二,每個小階段的目標很明確,而且這個目標要能和個案的能力相符合;第三,關係建立很重要,彼此之間要能互相信任,才能為了共同的目標努力。
仔細思考、整理自己的狀態後,我把原先的規劃做了些調整,包括訓練的目標內容、以及我自己的狀態(靜下心來),還好最後在結束訓練前,個案告訴我,他願意繼續運動,好像也開始喜歡運動了、好像也覺得自己有變瘦了(哈,應該是心理因素啦)。對我來說,這次運動指導員初體驗,帶給我非常重要的反思:耐心只是培訓身心障礙者的一種口號,重點在於要有正確的方法:
1.透過第一次的指導,了解個案的能力、狀態、對這個任務的認知在哪個程度。
2.盡可能把教學的動作再拆解,並根據第一次的指導,試著去設計出比較合適的學習目標。
3.循序漸進,讓個案在初期先取得一些較容易的小目標成功,有助於學習意願和關係建立。
4.課後作業,次數多一點、難度低一點,頻率固定一點,讓運動變成一種習慣。
記得在心理諮商的技巧中,也有類似的觀點,許多人常質疑心理諮商的效果難以短期看出來,使得那些只有晤談幾次就放棄的個案,蒙上了到底是諮商無效,還是個案沒有堅持下去的問號,因此有一派主張「焦點解決諮商」,藉由在短時間內先取得一些小成功,讓個案能看到一些顯著的成效(即便不是最關鍵的),而能夠有信心堅持下去,或是對現狀產生了一些好的改變。其實,在我們服務個案的這段歷程,不也是相同的道理嗎?
覺得累的時候,停下來好好休息吧
我是Cary,好的原創文章需要您的支持!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記得訂閱、按愛心、留言。 想看更多關於求職、就業、助人工作、個案服務相關的議題,歡迎寫信給我,非常歡迎!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