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督導和輔導訪視的態度

2022/03/27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最近發生了一些很巧合的事,讓我想起心理學家榮格提過的概念—共時性(synchronicity),也就是「有意義的巧合」,表示兩個沒有因果關係的事件,因為主觀的感受讓我們覺得這兩件事有關連。
事情是這樣的,前一陣子我剛保養完汽車沒多久,剛好就接到服務後的滿意度電話訪問,在一陣抱怨下順水推舟解決了保養時遇到的困擾(覺得服務廠消極處理問題),而當我開心終於把問題解決的時候,這麼剛好也接到了另一則通知,知道自己成為了「被」滿意度調查的對象。其實,第一時間我很驚嚇和錯愕,因為不知道受訪者會怎麼說,也不知道這個抽查的評估標準是什麼,但...也就是因為這樣有意義的巧合,讓我有機會反思在面對「督導」和「輔導訪視」的心態。
關於督導這件事情
打從擔任一線服務人員,就經歷了大大小小的督導、輔導訪視、評鑑...等,以督導來說,我一直都認為他是提升專業人員的能力,或是做為個案服務討論時的夥伴,一個非常重要的對象。幾乎每位專業人員都有督導,職管有、就服也有,而以職管來說,職管的工作最重要的核心就是要做好資源分配,確認個案適合這條職涯(生涯)走向嗎,並進而把適當的資源放在適合的人身上,因此,督導的主要工作就在於一起討論職管對個案這樣的職涯判斷、規劃合不合理、或有沒有其他更好的可能性,引導職管對自己的服務過程、職業重建策略的省思。同樣的,以庇護工場來說,輔導訪視或是對庇護就服員的督導,也都是針對受督者的角色職責作為夥伴共同討論、給予不同觀點的思考。
然而,這樣一來督導(或訪視委員)的程度(或能力)就顯得很重要,假如督導實務經驗不足、或對職業重建的認知不夠、或是不正確,不但沒辦法幫助受督者提升能力,甚至會造成反效果,讓受督者的能力走回頭路,更甚者危害到個案服務。
職重服務是否有標準答案
臺灣職業重建服務的學術單位,國內只有三所復健諮商研究所,並沒有大學階段的養成訓練,所以大部分的專業人員,多來自形形色色的背景,包括復健諮商、社會工作、職能治療、物理治療、特殊教育、勞工關係、人力資源、心理或輔導等等,因此,不同專業背景的服務人員,常常會從自己過往學經歷的服務角度出發來協助個案,既然可能會有這麼多種做法,那職重是否就沒有標準答案、怎麼做都可以嗎?如果真是這樣,那督導還有甚麼功能呢?
我的想法是,個案服務就像管理一樣,當然沒有標準答案,我也很認同由不同的觀點來探討任何服務方向的可能性。不過,絕對需要一套標準化、有系統的服務流程、策略和觀點,讓自己在每次的服務過程中,能盡量做出「更好」的服務,更好指的是,既能達成服務的目的(以職重來說當然就是讓個案能就業),同時盡可能不要(或減少)有副作用的產生,也許這類型的個案經年累月下可能有七、八種服務方式,那其中可能有一、二種是相對最好的。畢竟,我覺得個案服務還是需要一套貼近科學的方式,而不是用「我覺得」的方式來進行。
保持開放的心胸及態度,才能雙贏
督導是專業人員的好夥伴,是來幫助我們的,讓我可以看到自己忽略、或不知道的角度,以便讓我們能把自己的系統化服務歷程,加上各式各樣不同的條件,而提升個案服務的成功率。只有當專業人員都能將個案服務的成效盡可能的提升,市場才會肯定我們的付出,職業重建的資源也才有機會永續。
保持初心,一切都會有最好的安排
我是Cary,好的原創文章需要您的支持!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記得訂閱、按愛心、留言。 想看更多關於求職、就業、助人工作、個案服務相關的議題,歡迎寫信給我,非常歡迎! [email protected]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70會員
127內容數
我是職務再設計專員。職務再設計是政府為了協助身心障礙者、中高齡或特殊的對象能夠更好的融入及適應職場而推動的一項重要的政策。前面提到的這些對象,只要在找工作、或是正在就業的過程中,遇到任何工作適應上的困難而可能透過輔具、改善工作流程、或是改善工作環境...等方式來克服的時候,就是屬於我能服務的範疇。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