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跟我一樣,在看見一連串密密麻麻的數字時,只想著要快速跳過。甚至不明白這些數字報表到底要怎麼看?看什麼?看了又有什麼用?後來卻發現其實它已經是一種歸納後的共通語言。我們藉由這些數字資訊的呈現,讓我們能有更好的商業決策及投資判斷,簡單的說,就是一個判斷項目是不是一門好生意的方式。
認識邊際利潤率
這週由商學院的學生Sam為我們開啟充滿困惑的大門。一般我們可以將成本分為固定成本(廠房、設備)和變動成本(人員薪資),而邊際利潤就是營收扣除變動成本;邊際利潤率=邊際利潤/營收,由於固定成本可被攤銷,變動成本則會隨著銷量而成長,所以我們可以藉由「邊際利潤率」看出銷售(產能)擴大後會增加多少成本。
投入初期,固定成本的高低是影響獲利的主因,但隨著投入的越多,固定成本會降低,而變動成本會隨著銷量增加而增加,故若要進行規模擴張,應該把變動成本率降下來,提升邊際利潤率。白話一點的說,假設我賣雞蛋糕,原料是我的變動成本(賣越多份需要越多成本)而機台則是我的固定成本,所以當我越賣越多份時,我的機台費用會被攤提而越來越便宜,而我的原料費用則會增加,所以降低變動成本就會是該階段的主要目標。
毛利不等於淨利
很多營業單位在計算績效時,會說這個單的毛利是10%,整季平均毛利8.7%。而毛利為正就代表賺錢了嗎?其實不是的,毛利只是單就這項產品營業利益/成本的值,而扣除了營業費用及稅額才是真的的獲利【淨利】。
常見的營業費用包括,將產品行銷出去的推廣費「推銷費用」;營運所需的「管理費用」以及放眼未來的「研發費用」。與營業產品直接相關的稱作成本,而這些跟營業間接相關的則被認列為費用,但就某種程度而言,就是廣義的成本。
看不懂的那些都是進步的空間
初看這些資訊時,會時常腦袋轉不過來,或是看過明白了,卻無法實際舉證及運用,共學小組的成員多半對這個領域也相對陌生,大家卻還是把各自的疑惑提出,由商學院學生解答,還直接上了一場經濟課呢!
然而我們就是在不懂的情況下,腦力激盪後,有了各自的懂得。我覺得不用害怕自己有看沒有懂或是抗拒這個陌生領域,反而是因為陌生與複雜,更能讓人在討論學習後收穫滿滿,看不懂的,都會是你進步成長的空間!
如果喜歡我的分享,可以幫我點個讚、愛心,
也歡迎追蹤我,希望能夠陪你一起學習與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