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許很難想像,讓一個商業小白跨足了解商業世界的運作有多難,商業思維卻做到了。聽得懂、學得會、用得上是學院一直努力在做的事,而我僅作為從中受益良多的一員,來跟大家分享這八週參與
商業思維落地篇的實戰心得,以下將依序分享從商業思維四力:數據力、營運力、策略力、敏捷力各自的收穫。
數據力
數據力不單指數據的力量,更強調數據的脈絡,利用數據脈絡可以畫出一份數據地圖,作為團隊溝通使用。從列出各部門關鍵指標開始,逐漸展開(分領先指標與落後指標),就能發現各別部門無法負責或需多部們一起負責的指標(管理盲點、力有未逮之處),藉以釐清跨部門指標重疊的問題,而這些指標也需要有具體定義,這樣才能確保大家的溝通一致。
記得我們組在一開始討論的時候就是沒有先對齊指標意涵,前期的討論就很亂,加上指標常常容易忽略週期,整體該注意的內容就會有所差異,故定義一定要加上月/季/年,一段區間去做討論(例如:年會員營收)。
與其說數據力,我倒覺得是考邏輯,因為數據脈絡千百種,每個人各異,而只要符合邏輯、方便溝通與對齊目標就沒有所謂絕對的正解,拆解數據脈絡時,拆的細的人,注意到的是脈絡的每個細節;拆解較粗的的則是注意在關鍵要素,兩種拆法各有利弊,端看使用場景。我很享受這樣思考的撕裂與重組,柳暗花明。
營運力
營運力是最核心的一種能力,卻常常被忽略或小看。然而營運的方向通常伴隨著策略,從財務指標、顧客價值、內部流程到學習成長,由上至下推展出公司發展策略,對應策略發展實踐營運的方向。
從課堂案例討論面對疫情衝擊時,咖啡店最直接想到的應變方是就是調整成外送為主的銷售模式,以及開發適合外賣形式的餐點(快速、方便),ex:調理包。另外是拓展新的客群,以週邊社群出發(小七LINE社群模式),員工也需要跟進學習外送及數位行銷社群的操作,以上都屬於領先指標,也是我們遇到疫情時可能會做的調整。至於財務面的落後指標,包含現金流、速動比率 = 速動資產 / 流動負債 × 100%等。
結果後來在複習的時後才發現這邊的內容概念其實就是平衡計分卡(Balanced Scorecard)的延伸,將抽象的企業策略,轉化為一組明確的績效指標,用以衡量、管理策略的執行狀況。也就是說,營運力其實就是策略的實踐成果展現。
策略力
上課前我對策略概念的想像是「老闆的夢」,一直覺得很抽象,沒想到策略其實是很有架構邏輯的。先從策略選擇、執行到遇到轉折的調整架起大框架,再來細拆裡面的元素。
OC: Organizational Capability 組織能力;SP: Strategyic Positioning 策略定位
其中比較有感的是用SP(策略定位)去作策略取捨,明明是很淺顯易懂的概念,但經營著往往因為人性,落入什麼都想要、什麼都要好的陷阱,反而在策略選擇上失去價值的差異性。
確立目標後,考慮內外部環境,利用策略地圖去印證想法。
課後我在留言區詢問:「策略的成功與否、好與壞都已經是後話了,我們是否有辦法在這之前,有更直覺或更數據的判斷方法去幫助我們做策略擬定(例如各種常見的有效策略模式: X類型的公司在遇到什麼情況時通常會採取什麼策略,原因是什麼),又或者策略有專一性,A有效B一定無效或不一定有效,還是其實是有通用的策略模式(60分版本)」
老查回覆:對很多企業來說,策略是從模糊中越走越明確,以及演進和累積的結果。外在的解析因為是整理出框架後的分析,看起來有條有理,但只是一個解析與理解的方式,可以作為方向上的提醒,但應該沒辦法用類似套模式的方式去訂策略。而競爭策略也不會有「60分版本」的,因為60分就輸了呀 :P
敏捷力
很多人都會問,到底什麼是敏捷? 用一句話來概括的話,非「降低不確定性,提高確定性」莫屬。敏捷並不是越快越好,而是一種長線思維。
課堂用月餅這種很生活化的東西作為案例題討論,關於如何提高銷售的確定性,從不同面向去思考解法,通路面: 拓展多元通路;產品面: 增加產能、效期;銷售面: 預購測試+多元促銷活動,也聽到同學們精彩的分享。
敏捷的模樣或許模糊,但搭配上營運就成了快速迭代驗證,逐步優化的過程,與策略結合,確認目標方向,逐步修正,整個概念就更立體了,快、好、有價值!
結語
落地的課程對我來說是一種檢視自己學習過程很好的方式,在學院中有學不完的知識,有人可以信手拈來,有人學過就忘,透過與不同背景的小組學員一起討論的過程,更能看清自己的盲點所在,也能夠在過程中將學過的知識從新回憶及套用,aha moment大概就是知道這些知識該運用在哪些場景、如何運用,也深刻體認到自己商業知識的不足(要好好回去念百科了...)。
如果你也想有所成長,卻不知道從何開始;如果你想有所改變,卻不知道怎麼做?
點擊下方加入學院我的專屬推薦連結,你我都能獲得價值600元的上課金呦
「一年時間,一起變強!」希望能在學院與你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