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寫日期:2023.01.17 作者:FAHAHA|翁順法
萬維鋼的《高手學習》一書中,提到一個發人深省的實驗。
美國的空軍學校,是一個大型的教育機構。裡面的學員都是軍人,卻要學習正規的高等數學以及科學和工程各方面的課程。這些課程的基礎,是兩個學期的微積分,分別是「微積分I」、「微積分II」。
有經濟學家對這兩堂課做過一個實驗。他們先把學員隨機分班,每個班的教授不同,但考試、評分方式統一,等上完「微積分I」後,會再隨機分班一次,這個制度可以看出哪個老師教的好,哪個不好。
這些老師可以分成兩類。
第一類的老師,善於讓學生考出好成績。他們把課程講得很順,知識有條有理,解題操作清清楚楚,練習時非常針對性,學生考試時也很有信心。
而第二類的老師,經常講一些規定內容外的東西,比如把「微積分」和「物理學」的知識連結,希望學生能更深入了解微積分。但這類老師都沒有講解題套路,學生回家遇到習題都必須想辦法解決……
故事到這裡先暫停,我想請你思考一下:你更喜歡哪一類的教學者?
一、哪一類的教學比較「好」?
多數學生的偏好
開頭這兩種類型的老師,求學的階段(尤其在高中)我都遇過。
在我的經驗中,第一類的老師特別受學生喜愛,因為學生可以很明確知道自己學到什麼,而且能夠在考試中獲得好成績;第二類的老師大多數學生都不喜歡,心裡總覺得:「你講這個幹嘛啦!考試又不會考!」
這種情況在補習班和學校有個更明顯的分別。補習班老師特別會講考試的套路、解題的策略,因此學生都覺得在補習班「學得比較多」;而有些學校老師,則不喜歡這樣,他們認為教育的目的不是考試而已。
這裡我們先不評論孰好孰壞,因為不同位置的入,所面臨的挑戰是不同的。(補習班老師如果無法讓學生考高分,他可能就被 fire 了。)
兩類教學下的實際表現
我們繼續回到美國空軍學院的教育實驗當中。
實驗結果證明,第一類老師所教出來的學生,在「微積分I」中的考試表現確實比較優異。
然而,奇妙的事情發生了。在後續課程中,如:微積分II、科學和工程課程中,第二類老師所教出來的學生遇到困難時,反而表現得比第一類好。
這個研究不僅在美國空軍學院,在義大利一個大學也做過類似研究。研究者觀察一千兩百個大學生,發現那些被學生評價不好、沒有讓學生考高分的大一課程所教出來的學生,在後續的學習中反而表現更好。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第一類老師教的是快功,而第二類老師教的是慢功。
二、教學的快功與慢功
快功的誘惑與問題
快功,就是能夠讓你馬上掌握的技巧;而慢功,就是需要你花時間思考、整理、連結經驗的學習。
快功的教學者,目前在市面上仍然是比較吃香的,因為比起靜下心思考與連結,多數人更喜歡直接的套路、公式和答案。
我們天生不喜歡不確定感,不願意等待時間讓學習發酵,而是急於獲得即時回饋,想要立刻讓自己的能力提升、得到甜美的果實。
畢竟,如果有一個成功致富的七步驟,誰會想要慢慢學習和摸索?
從小的學校教育,為了因應考試制度就是如此;出了社會,很多人一樣喜歡這樣學。
這也反應在市場教育的行銷宣傳上。如果有一堂課宣稱它有獨創的 XYZ 法則、提供獨家精華整理等,可以讓學員「輕鬆記憶」、「簡單執行」、「快速進度」,就比較容易獲得青睞。
這是一種心理捷思,我們會對容易想像成果的事更有信心。
但事實是什麼呢?如果提升真的那麼簡單,那價值應該不高,因為每個人都能快速掌握;如果其實沒那麼簡單,那這些「套路和技術」只能讓你解決特定情境下的特定問題,並不會讓你真正變好。
慢功的苦熬與獲得
真正能讓你變好的,是慢下來思考與連結經驗、案例;是融會貫通,掌握更為底層的邏輯,學到能以一擋百的思維觀念;是重複練習,練出自己的心得體悟。
《精準學習》告訴我們:「想要成長快速,努力的方向應該是花大力氣打通那些知識阻塞,而不是追求看起來很花俏的新方法、新技巧。基礎堵住了,新方法和新技巧學得再多,也都是表面上的花拳繡腿。」
舉例來說,你想要強化簡報設計能力,真正重要的並不是什麼配色技巧、字體下載、圖庫資源…這些都是快功,你可以快速掌握,而且會覺得自己好像「得到很多」,但其實這類技巧無法複製、無法連結、無法轉移,也無法真正讓你的簡報成效變好。
那怎麼做呢?你要知道:簡報設計其中一個重要目的,是降低聽眾理解的難度。
怎麼降低聽眾理解的難度呢?有很多事情要思考,像:聽眾是誰?目的為何?重點是啥?資訊怎麼篩選?邏輯如何呈現?怎麼凸顯重點,引導視線…?
這就是慢功,問題總比解決方案多。它會讓你一開始學得有點辛苦,而且似乎無法立即見效,甚至覺得困難、想要放棄。
但當你真正想懂、掌握慢功之後,你會有打通任督二脈的快感。
「原來!簡報設計的本質,就是一種『資訊傳遞』。那我在簡報設計所學到的思維,就可以運用在寫作、演講之中。」舉例來說,投影片的「標題」,就是文章段落的「句首」(或是《精準寫作》所提到的「魚頭句」),就是口語表達的「破題句」。
這樣你在學習寫作時,就不需要再背另一個看似不同,但本質相同的觀念,而是能夠掌握核心的精神。
這才是慢功真正發揮作用的時候。
小結一下,快功教學因為講求速效,相較簡單,因此比較討喜;而慢功的教學,無法快速看到成效,需要慢下來思考與連結經驗,但長遠來看,才是真正實用的學習方法。
三、我的經驗啟發
我在 2021 年七月,正式踏進簡報培訓的領域。
以商業的角度來說,我是一個商人,總希望吸引更多學生,賺到更多的錢;但以教育的角度來說,我也算是一個「教學者」。
我知道大部分的學員都喜歡套路,讓他們盡可能的快速上手,但我更知道,想要真正掌握一門技術,不可能只是把公式照抄、模板直套。
一個優秀的講者,有能力把艱深的理論說的簡單好懂,讓聽眾感到崇拜,但光鮮亮麗的背後,並不是因為某個簡單的公式,而是在夜深人靜的時候,他反覆的練習、思考、整理,做了別人不願意下的苦工。這才是他厲害的地方。
剛開始教學的前半年,我非常急著看到成效,每次為了宣傳課程,總是花費苦心,想(ㄅ ㄞ )了一大堆口訣、金句,想要吸引學員的注意,進而買單。
這樣的教學,雖然課程中能讓學生振筆疾書,狂抄筆記,但我心裡總有點心虛。
後來,我開始反省:我教的內容和我真正做的一樣嗎?我自己是這樣學的嗎?
回顧之下,我發覺自己從大學愛上閱讀開始,就逐漸變成一個喜歡「慢功」的學習者。不再堅持於用心智圖把上課內容完整畫出,不再搜集各類精華整理,不再迷戀各類金句…而是喜歡透過提問、思考、連結經驗,慢慢探索、理解一件事。
我喜歡並且相信慢功的學習品質,也應該把它有效的結合到自己的教學之中。
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讓學員有收穫,而且在未來的日子願意持續練習,發生改變呢?這會是我要持續修煉的功課。
期許自己未來能在「學習」以及「教學」上,成為言行合一的教學者。
總結
這篇文章談了教學的「快功」和「慢功」。
快功的學習有利於眼前的考試、處理特定情境的問題,受到多數人喜歡,卻不適合解決真實世界複雜的難題。
慢功的學習比較難即時看到成效,需要時間發酵,很多人不習慣這樣學,但這卻是讓你真正強大的練功。
有句話說:慢慢來,比較快。真正有效的學習不應求快、求套路,而是要慢下來思考。
若有簡報內訓、一對一諮詢、簡報設計的需求,歡迎來信討論。
(本文為FAHAHA所有,轉載文圖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