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化難道不對,全球化有錯嗎?就經濟學來說,開放市場產生各國優勢產業,不是對大家更有利嗎?這些都並沒有錯,但前提是在國際間有共通秩序。我們往後看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就可得知,被切斷海外糧食輸送的國家,人民何其悲慘。全球化條件齊備,是在二戰後由美國為主建立的民主國家聯盟,共享相同的價值觀,不會擔心彼此扯後腿、背叛等等下才穩定建立。
這些概念其實都影響到後來保守主義的觀點,尤其在美國更是這樣,深信自己要擁有可以控制的戰略資源,基本的糧食產出。並認為只有從這樣子的經濟條件,從中培養出的宗教信仰,才能成就一個偉大國家,穩定整個社會。
將這些觀點放到今天,恐怕會被認定是左派社會主義政黨,積極鼓吹糧食自給率跟自有住宅率。若放到今天,開發資源並非反環保,保守主義的觀點一直都是安全優先,沒有國家安全,價值體系就不會被保護,失去價值的美國就不再是美國,所以必須要掌握關鍵資源,而不是放給別人去掌握。
這不是保守主義立場反覆,以前的年代哪來現在這麼死板的左右思維,而是基於秩序的建立在於穩定可運作的基礎上,民主需要穩定的經濟,人人看得到未來。一個三餐都沒著落的人,對於投票維持自己權利的想法,絕對跟衣食無虞的中產份子不一樣。
美國內戰到美蘇冷戰,都是秩序之戰
保守主義的核心之一,就是秩序的建立,必須建築在既有的習慣,以及宗教信仰上。既有的社會習慣如果運作順利,大家照著生活不會有問題,信仰可以讓我們對普世善的理念更為堅定。從這個角度看,工業革命前半段,保守主義的觀點從來就不是反工業化,而是反對劇烈的變動生活模式。
這種想法在美國南北戰爭更為明顯,我們有人會以為這是為奴隸制度而打,深入點的會分析經濟結構,北方工業南方農業等等,但從另一個面向,這更接近於是否維護州權,又要維護到哪裡的見解差異。
我們更可以從美國內戰,去了解到整個保守主義在南北的差異性。美國建國時整套憲法,基本上非常反對抽象化理念,其中
傑佛遜的自由觀點,嚴重與南方人士衝突。
傑佛遜的理論基礎,來自於洛克跟
潘恩(潘恩即跟保守派
柏克針鋒相對者),就以當代的標準來看,傑佛遜主張普世皆有平等、自由,是非常激烈的觀點。美國最終沒有全盤採用,而傾向聯邦黨的主張,但傑佛遜的理念還是放到了憲法中。
只不過就美國南方州而言,這些自由平等的理念非常空泛,對於向大地搏鬥的農民而言,權利要靠爭取,不是說說而已。而在南方奴隸制下,這些對於州權的見解,在後來的人眼裡都是藉口,可就當代南方人來說,廢除奴隸制更接近於干預各州獨立州權。
認不認同是一回事,我們要理解各代的狀況,不是以今非古。更何況解放黑奴後,奴隸的生活真的有確實的改善,還是以另一種名義繼續被奴役?就以當代南方政治人物的觀點,若一切經濟條件都沒變,那麼不過是從奴隸變成契約勞工,其他不會有什麼變化,這種下層結構決定上層的概念,更接近現代左派經濟觀。
總之,奴隸制廢除,數十年後慢慢的大家也習慣了,種族問題在美國依然存在,其問題與歐洲的狀況沒有兩樣。改得了法律改不了習俗,沒有經濟能力的有色族群,不管在大西洋兩岸,生活條件在解放前後都沒有太大的差異。
經歷兩次世界大戰,歐洲幾乎付之一炬,共產主義的崛起與冷戰的開打,保守主義者關注的焦點,很快的轉回到最基本的秩序觀點,畢竟對手是無神論者,這遠遠比要求經濟改革的社會黨人更讓人警戒。
共產主義擴張、激進左翼崛起:保守派的對立面是無神論
不過,讓我們稍微提一下兩次大戰的情況吧,一戰前左右派政黨已經是常態,各國皇室仍在,保守主義在美國的情況,還處在工業對農業所造成的文化衝擊上,而在歐洲已經從馬克思主義的擴張中變調,左派激烈的要求社會改革,提出各種階級性的變化。
筆者從軍事上的狀況跟各位說,全球勞工階級大團結從來沒有出現過,左派的階級論徹底失敗。一戰戰火敲響時,早上還在咖啡廳討論勞工團結議題的青年,下午就去徵兵站報到,為了國家、為了亞爾薩斯跟洛林而戰。德國跟法國的左翼青年,高談的都是民族主義,去他的敵國勞工權益。
我們不能把一戰後的經濟凋敝,促成的左翼思想崛起,當成是正常的現象。一戰後在美國黑色星期五、經濟大蕭條前,所有歐洲經歷戰火的國家,除了蘇俄以外,左派的各種階級論點一樣沒人鳥,在生活有著落時,本國勞工不會去關心他國勞工。在大蕭條後,本國勞工也沒關心他國勞工,自始至終勞工階級都沒有,是中產階級青年才會關注。馬克思在他自己的年代,就罵過勞工只把抗爭當成加薪手段,沒想過真正的革命。
二戰後的狀況更加慘烈,蘇聯成為戰勝國後拉下鐵幕,此時的保守主義幾乎是站到了現在所稱的右派去,理由說穿了非常簡單。相對於高談世界共產的人,保守主義者擔憂的是無神論,在意的是共產黨會破壞秩序的基礎,讓社會動盪。此時看來站在資本家那邊,只不過是絕大多數的保守派人士,更在意無神論,將會造成社會的根本性毀滅。
這也是近年激進主義的進步派,會拿出各種上個世紀保守派的「反覆無常」當作標語的理由,說白了就是根本不知道人家在意什麼。
到了冷戰結束後,逐漸崛起的理念算是新自由主義,不管是 Neoliberalism 和 New Liberalism,兩者對於政治、經濟的看法雖有差異,但同樣的都不會反對
凱因斯主義,或是偏向現在所說的社會主義主張。這些主張得請各位自己花時間整理,爬梳其中的差異,好比被認為是右派的
海耶克並不認為自己算保守主義,而偏向新自由主義,這就算很典型的當事人認知與外界觀點差異。
基於政治正確的標籤分類,對理解意識形態無益
這其中最大的問題應該是近年的進步主義,過於抽象式的政治原則,沒有試驗過的政策,跟資本家的結合最為糟糕。可以說,進步主義自稱左派,但對於秩序的理解完全是無神論,無限接近於共產主義。而傳統上的自由主義,甚至是上個世紀後期的新古典自由主義,在今天已經全數被進步主義否定,並稱之為右派、保守派。
對進步主義的諷刺漫畫。相對於對外貼標籤,進步主義(如同馬克思主義擴張時)也持續擴大自己宣稱代表的價值。 https://mises.org/wire/progressivism
這種基於政治正確的分類,以及選舉需要的標籤分眾,對於我們理解意識形態毫無助益,就好比說保守主義,筆者雖在這整個系列花了時間講解核心概念,但其實並不希望讀者看了就信下去。
不管是希臘年代的哲人,啟蒙時代後的
霍布斯、
洛克、
彌爾,都應該要自己去看原本的說法,從當代的觀點去看,為何這些思想家會提出這些說法,並從中得到自己的看法。台灣太多人,並沒有深入理解這些,望文生義者眾,更糟糕的是,年輕同學常常以為別人都沒看過,只有他自己有,陷入一種「有看過就應該跟我想的一樣,跟我想的不同就是沒看過」的迴圈邏輯,何等奇怪。
總之呢,保守主義走到今天,在2022年的現在,早就不是左翼中的激進份子所稱呼的那個樣子。
因為,上個世紀的新自由主義,縱有多少理論上的缺失,但透過實際政策的推行與除錯,我們也慢慢發現其中不好的部分,以及值得留下的部分。保守主義的核心概念之一,就是「保有過去美好之物」,既然這些理念施行數十年後,在某些方面沒有問題,甚至對社會整體是好的,那麼我們有什麼理由反對?
人若無敬畏之心,就更會無負擔的破壞秩序
保守主義本來就不是主義,只是一種態度。今天在台灣會被進步派歸類到保守派之人,超過大半都是80、90年代的自由派。當年的自由派如我們,今天為何走到保守路線?
說穿了也沒什麼,經過努力後我們發現自己有對,也有錯的部分。對的部分我們留下,在法律與習慣中慢慢滲透,成為每個人生活的一部份,錯的部分則改進或拋棄,諸如對信仰的鄙視,筆者自己身邊所有認識的自由派,在20年前完全是左派路線的朋友,今天沒有一個人會否定信仰的價值。
因為,信仰作為秩序的根基,是不可能從社會裡面去除的,信仰的內容會隨時代調整,很慢但不會不動。今天以為改革就得是立刻馬上,信仰擋在前面就是落後守舊,欲除之而後快,就跟倒掉洗澡水時連嬰兒也倒掉的概念一樣。絕大部分人的生活都需要一種信仰,不管信的是什麼,若沒有敬畏之心,就會對破壞社會秩序毫無心理負擔。
知識分子或許可以拋棄的毫無負擔,但對一般人來說,沒有信仰跟至高無上力量主宰的宇宙,太過魔幻到無法理解。
這種刻意去除信仰,還強迫別人不要去相信,只會讓社會更不穩定,帶來的是破壞而非建設,無法累積資源的社會,哪來能量去創造更好的未來。
進步派的各種要求,比較接近於燃燒他人照亮自己,將自己的權益看作比天地都大,至於別人的權益受損,那都是他擋在進步之路前的錯。
保守主義者很清楚,這種態度不是進步,只是自私自利。
幾乎可以說是美化享樂主義,用以奪權的變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