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鏡錄 ‧ 卷一百 【淨修梵行】

閱讀時間約 24 分鐘
如是文殊師利。眾生知有如來藏故。
精勤持戒。淨修梵行。
言我必當得成佛道。

鴦崛魔羅經云
永明延壽大師 (904~975) 唐末五代僧。淨土宗六祖,法眼宗三祖。曾召集慈恩、賢首、天台三宗僧人,輯錄印度、中國聖賢二百人之著書,廣蒐博覽,互相質疑,而成《宗鏡錄》一百卷,會融諸法同入心宗。

《宗鏡錄》卷一百
慧日永明寺 智覺禪師 延壽 集


東國義相法師,釋華嚴經云。
當知此一部華嚴經。雖七處九會,而唯在十地品。所以者何。以根本攝法盡故。雖在十地不同,而唯在初地。何以故。不起一地,普攝一切諸地功德故。一地中雖多分不同,而唯在一念。何以故。三世九世,即一念故。一切即一故。如一念,多念亦如是。一即是一切。一念即多念。陀羅尼法。主伴相成。一即為主。一切為伴。隨舉一法,盡攝一切。乃至一文一句,盡攝一切。何以故。若無此,彼不成故。陀羅尼法,法如是故。經云。如來於一語言中。演出無邊契經海。
復禮法師云。
觀業義者,夫業因心起。心為業用。業引心而受形。心隨業而作境。然則因業受身。身還造業。從心作境。境復生心。若影隨形而曲直。猶響隨聲而大小矣。
慧集法師悟道頌云。
普光初學道。無邊世界動。迴天復轉地。併入一毛孔。
弘沇法師云。
若人執眾生心外別有無情。佛性不遍。皆違如來藏遍法界義。
唯識論云。
根身器世間,即是賴耶相分。相分不離見分。
又云。
若時於所緣。智都無所得。離二取相故。真實住唯識。如第六識緣現在心。唯一剎那。誰為能所。設緣三世,亦現在心妄分能所。若得此意,三界唯心。法界一相。亦何不適。
神鍇法師云。
一念淨心微細。如芥子。森羅萬像,猶若須彌。萬像雖復眾多。要從一心變起。離心之外。畢竟無法。是則攝相從心。云內須彌於芥子也。
元康法師云。
明悟入者,如來說法八萬四千。所明至理,更無異道。
華嚴經云。一道出生死。
涅槃經云。一道清淨。
大品經云。一相無相。
淨名經云。不二法門。
論云。
自知不隨他。寂滅無戲論。無異無分別。是則名實相。乃群賢所趣。眾義同歸。咸指一心之實道矣。
智者大師與陳宣帝書云。
夫學道之法。必須先識根原。求道由心。又須識心之體性。分明無惑。功業可成。一了千明。一迷萬惑。心無形相。內外不居。境起心生。境亡心滅。色大心廣。色小心微。乃至知心空寂,即入空寂法門。知心無縛,即入解脫法門。知心無相,即入無相法門。覺心無心,即入真如法門。若能知心如是者,即入智慧法門。

圓覺疏序云。

夫血氣之屬必有知。凡有知者必同體。所謂真淨明妙。虛徹靈通。卓然而獨存者也。
眾生之本原。故曰心地。諸佛之所得。故曰菩提。
交徹融攝。故曰法界。寂靜常樂。故曰涅槃。
不濁不漏。故曰清淨。不妄不變。故曰真如。
離過絕非。故曰佛性。護善遮惡。故曰總持。
隱覆含攝。故曰如來藏。超越玄祕。故曰密嚴國。
統眾德而大備。鑠群昏而獨照。
故曰圓覺。其實皆一心也。
背之則凡。順之則聖。迷之則生死始。悟之則輪迴息。
親而求之。則止觀定慧。推而廣之。則六度萬行。
引而為智。然後為正智。依而為因。然後為正因。其實皆一法也。
終日圓覺而未嘗圓覺者。凡夫也。欲證圓覺而未極圓覺者。菩薩也。住持圓覺而具足圓覺者。如來也。離圓覺無六道。捨圓覺無三乘。非圓覺無如來。泯圓覺無真法。其實皆一道也。
三世諸佛之所證。蓋證此也。如來為大事出現。蓋為此事也。三藏十二部。一切脩多羅。蓋詮此也。
釋曰。心之一法。名為普法。欲照此心。應須普眼虛鑒。寂照靈知。非偏小而可窮。以圓滿而能覺。故曰圓覺。此約能證也。真如妙性。寂滅無為。具足周遍。無有缺減。故曰圓覺。此約所證也能所冥合。唯是一心。此一心,能為一切萬法之性。
又能現三乘六道之相。攝相歸性。曾無異轍。則世出世間,昇降雖殊。凡有種種施為。莫不皆為此也。離此則上無三寶一乘。下無四生九有。
臺山釋楞伽經訣云。
佛法大旨。舉要言之,不出心為大旨。所以楞伽經。以心為正宗。故云佛語心為宗。無門為法門。所言心者謂佛語心。所言宗者謂心實處
又云。
迷則萬惑累心。解則真照法界。迷則生死紛紜。解則涅槃常寂。迷解雖殊,莫不皆是一心隱顯。
三藏法師云。
眾生之類,是菩薩佛土。驗此六識,即究竟果處。而惑者終日作迷解。
跋陀三藏云。
理心者,心非理外。理非心外。心即是理。理即是心。心理平等,名之為理。理照能明,名之為心。覺心理平等,名之為佛。心會實性者,不見生死涅槃有別。凡聖無異。境智一如。理事俱融。真俗齊觀。圓通無礙。名修大道。
釋道世云。
四禪無像。三達皆空。千佛異迹。一智心同。
澄觀和尚華嚴疏云。
上來諸門,乃至無盡,不離一心。一心即法界。
故起信云。
所言法者,謂眾生心。心體即大。心之本智即方廣。觀心起行即華嚴。覺心性相即是佛。覺非外來。全同所覺。故理智不殊。理智形奪。雙亡寂照。則念念皆是華嚴性海。則物我皆如。泯同平等。為未了者,令了自心。若知觸物皆心,方了心性。

故梵行品云。

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然今法學之者,多棄內而外求。習禪之者,好亡緣而內照。並為偏執。俱滯二邊。既心境如如。則平等無礙
昔曾瑩兩面鏡。鑑一盞燈。置一尊容。而重重交光。佛佛無盡。見夫心境互照。本智雙入。心中悟無盡之境。境上了難思之心。心境重重。智照斯在。又即心了境界之佛。
即境見唯心如來。心佛重重。而本覺性一。皆取之不可得。則心境兩亡。照之不可窮。則理智交徹。心境既爾。境境相望。心心互研。萬化紛綸。皆一致也。唯證相應。名佛華嚴矣
釋云。今人只解即心即佛。是心作佛。不知即境即佛。是境作佛。今明以如為佛。心境皆如。心如即佛。境如焉非。又心有心性。心能作佛。境有心性。安不作佛。以心收境,則心中見佛。是境界之佛。以境收心,境中見佛。是唯心如來

華嚴錦冠云。

觀心釋大方廣佛華嚴經者。若約教詮義。則有多門。若不攝歸一心,於我何預。
夫言大者,即是心體。心體無邊,故名為大。方是心相。相具德相之法,故名方。廣是心用。心有稱體之用。佛是心果。心解脫處名佛。華是心因。心所引行,喻之以華。嚴是心功。心能善巧嚴飾,目之為嚴。經是心教。心起名言,詮顯此理,故名為經。
然心之一字,雖非一切,能為一切。觀者,以三大中,具四法界。對彼四界,故成四觀。法本如是。故依法而觀。若依此悟解。念念即是華嚴法界。念念即是毘盧遮那法界也。
肇論注云。
近而不可知者,其唯物性乎者。
尚書云。
天生萬物。唯人之靈。有情無情。為萬物也。靈是心之性。亦即萬物之性也。即物之性空。目擊而非遙。雖近而不可知也。
故論云。
遠不可見,如空中鳥跡。近不可見,如眼中之藥。遠喻三祇至道。近喻即真不見也。
如上所引祖教。委細披陳。可以永斷纖疑。圓成大信。若神珠在掌。寶印當心。諸佛常現目前。法界不離言下。
是以從初標宗。於一心演出無量名義。無量名義,不出理智。非理不智,故理外無智。非智不理,故智外無理。亦攝智從理,離體無用。攝用歸體,體性自離。故體即非體。即一切法。如虛空性。空性亦空。畢竟寂滅。斯滅亦滅。不知以何言故。強名之無盡真心耳
今還攝無量義海,總歸一句。乃至無句。一字一點。卷舒自在。不動一心。究竟指歸。言思絕矣。
又此乃是內證自心,真性絕待,無依平等法門
如華嚴疏鈔云。
悟一切法,自性平等者。入於諸法真實之性故。謂真實性中,無差別相。無種種相。無無量相。萬法一如。何有不等。此真實性,依何立故。
復次明燈無依法。所謂不依於色。不依於空。若萬法依空。空無所依。今萬法依真。真無所依。即無依印法門。
故捨離世間。世間即有種種差別。斯則性尚不立。何況於相。亦不依空立色。亦不依色立空。亦無異無不異。無即無不即。斯見即絕。強名內證爾
: 如上解釋引證。皆是祖佛之言。何不自語。
: 我若自語。一切茫然。罔措津涯。豈有申問之處。設祖佛之教。皆是隨他意語。曲順時機。是以世尊言。三世諸佛所說之法。吾四十九年不加一字。
又經云。
先佛已說。後佛隨順。若能如是了達。則知佛語是自語。自語是佛語。
故本師云。
一切外道經書。皆是佛說。非外道說。
又云。
釋迦如來語。提婆達多語。無二無別。若於此不信不明。皆成二見。常縈分別凡聖之想。恒生取捨自他之情。欲紹吾宗。無有是處。
: 前標宗章,已廣說唯心之旨。何故十帙之中,卷卷委曲重說。
: 此是祕要之門。難信之法。轉深轉細。難解難知。悉抱疑情。盡居惑地。
夫疑者,於諸諦理猶豫為性。能障善品為業。故疑有多種。略說具三一,疑自。謂己不能入理。二,疑師。謂彼不能善教。三,疑法。謂於所學,為令出離。為不出離。況如有病之人。疑自疑醫,疑藥。病終不愈。若具前三疑。終不能決定信入。
今宗鏡所錄。皆是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隨聞一法。盡合圓宗。實可以斷深疑。成大信。

如清涼記云。

謂聞空莫疑斷。是即事之空。非斷滅故。
聞有莫疑常。非定性有。從緣有故。
聞雙是莫疑兩分。但雙照二諦。無二體故。
聞雙非莫疑無據。以但遮過。令不著故。
又聞空莫疑有。是即有之空故。
聞有莫疑空。是即空之有故。
聞雙是莫疑雙非。是即非有無,為有無故。
聞雙非莫疑雙是。是即有無,方是非有無故。
是知諦了一心。群疑頓斷。則有不能有。空不能空。凡不能凡。聖不能聖。豈世間言語是非之所惑哉。
如佛藏經云。
佛告舍利弗。須彌山王。為高大不。高大,世尊。舍利弗。四天下中,普雨大石,皆如須彌。有人以手承接此石,無有遺落如芥子者。於意云何。為希有不。希有,世尊。舍利弗。如來所說一切諸法,無生無滅。無相無為。令人信解。倍為希有。舍利弗。譬如有人。以一切眾生,置左手中。右手接舉三千世界,山河草木。皆能令是一切眾生,同心喜樂。其意不異。於意云何。為希有不。希有,世尊。舍利弗。如來所說一切諸法。無生無滅。無相無為。令人信解。倍為希有。
此宗鏡文。所以前後廣引者。只為此心深奧故難信。祕密故難知。乃至菩薩大智,尚須佛力所加。豈況淺劣而能知者。
如寶雨經云。
佛言。云何菩薩深信如來意業祕密。若諸菩薩,聞於如來意之祕密。謂如來所有意樂法義,依止於心。依心而住。一切菩薩聲聞緣覺,及諸有情,無能知者。唯除如來之所加持。是以雖前引後證。文廣義繁。則語語內而利益根機。聞聞中而驚新耳目。何厭重說。起此慢心。所以本師云。行住坐臥。常說妙法。
又云。
我於得道夜。及涅槃夜。是二夜中間。常說般若。是以機多生熟。信有淺深。前聞熏而未堅。後聞熏而方入。

如大智度論云。

譬如搖樹取果。熟者前墮。若未熟者。更須後搖。又如捕魚。前網不盡。後網乃得。
又云。
復次是般若波羅蜜相。甚深難解難知。佛知眾生心,根有利鈍。鈍根者少智。為其重說。若利根者,一說二說便悟。不須種種說。譬如駃馬,下一鞭便走。駑馬多鞭乃去。如是等種種因緣故。經中重說無咎。
又問曰 : 上來數說,是般若波羅蜜甚深因緣。今何以復重說。
答曰 : 處處說甚深。多有所利益。凡人不知。謂為重說。
譬如大國王。未有嫡子。求禱神祇。積年無應。時王出行。夫人產子男。遣信告王。大夫人產男。王聞喜而不答。乃至十反。使者白王。向所白者,王不聞也。王曰。我即聞之久來。願滿故喜。心內悅樂。聞不已耳。即勅有司,賜此人百萬兩金。一語十萬兩。王聞使者言。語語中有利益。非是重說。不知者謂為重。處處說甚深亦如是。佛與菩薩須菩提,知大有利益。須菩提聞佛說深般若。不能得底,轉覺甚深。聽者處處聞甚深。得禪定智慧利益等。凡夫人謂為重說。
且如國王聞於一語,有多利益。賜十萬兩金。此乃增生死根。成於識樂。
今聞宗鏡。卷卷之中。文文之內。重重唱道。一一標宗。長菩提根。成於法樂。盡大地為黃金,未酬一字。請不生怠厭於頻聞。令已達者,重堅信心。使未入者,速發聞慧。
: 此宗鏡門,還受習學不。
: 學則不無。略有二義
  • 一者,若論大宗。根本正智。不從心學。非在意思。圓明了知。不因心念。故台教云。手不執卷,常讀是經。口無言音,遍誦眾典。佛不說法,恒聞梵音。心不思惟,普照法界。此論上上根器,聞而頓悟。親自證時。
  • 二者,若未省達,亦有助發之力。印可之功。或機思遲迴。乃至中根下品。及學差別智門。須依明師以辯邪正。先以聞解信入。後以無思契同。須得物物圓通。事事無滯。方乃逢緣對境。不失旨迷宗。
    故云。會萬物為自己者。其唯聖人乎。又若約大綱。應須自省。設有相助。亦指自知。
如有學人問先德 : 如何是禪。
: 悟自理為禪。
: 如理心性。但是假名。何者是實。
: 有三阿僧祇百千名號,但假施設。實相無相如虛空。須自反悟。
: 悟後更有何法。
: 只箇悟處是法。從緣發明。反得自理。
: 此性還可示人令見不。
: 還示渠教自省達即得。不是眼見耳聞意知之事。此箇真精妙明性。不同太虛木石。天生靈妙不思議。即自性佛法僧。若不悟推求。欲見一毫亦不可得。但離前塵好醜,即是自家本心。若一毫不盡,與佛道者無有是處。
問 : 見色但見色。如何見心。
: 即思思之。是阿誰見色。
: 豈不是當境者全是。不應更求見。
: 自思量看。是之與不是,莫問他人。若直下見。更不圖度。佛法只在方寸。心外斷行蹤。但一心一智慧。離內外中間取受。三際理玄。便入無為道。
: 悟何心是道。
: 悟心無心即是道。
: 請為指示。
: 指示了也。汝自不見。
: 是何物教學人見。
: 教渠直下見。也不是物。
又先德問 : 即今見何物。
: 見本心。
: 見與本心,為別不別。
: 不別。真如體上,自有照用。以明故得名為見以不動故得名為心又自性清淨名照。常見自性名用。故知此心,目前顯露。何須問答。豈假推窮。即圓滿門。是成現法。
如有學人問忠國師和尚 : 如何是解脫心。
: 解脫心者,本來自有。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眾生日用而不知。此之是也。此乃直指。目擊道存。今古常然。凡聖共有。

夫宗鏡所錄,皆是佛說。

設有菩薩製作。法師解釋。亦是達佛說意。順佛所言。以此土眾生,皆以聞慧入三摩地故。須以音聲為佛事。顯示正義。破除邪執。非言不通。此有二義。
  • 一者,約畢竟門,則實不可說。
    如起信論云。一切諸法,從本已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
    又云。復次究竟離妄執者。當知染法淨法,皆悉相待。無有自相可說。是故一切法,從本已來。非色非心。非智非識。非有非無。畢竟不可說相。而有言說者。
    當知如來善巧方便。假以言說,引導眾生。得其旨趣者。皆為離念。歸於真如。以念一切法,令心生滅,不入實智故。此是引導一切初發菩提心人。且令自利。理行成就。歸於實智。究竟指歸宗鏡矣。
  • 二者,約方便門,是利他行。故云如來善巧方便。假以言說,引導眾生。
    又不可一向執發言為非。起念成過。何者以即言無言。即念無念。是知言言契道。念念歸宗。若分別門,不無二說。若畢竟門,言思絕矣。
: 如上所立一心之旨,能攝無量法門。融通一切。此心為復能含一切法。能生一切法。為復自生,他生。共生。無因生。
: 此心不縱不橫。非他非自。何者。若云心含一切法,即是橫。若云心生一切法,即是縱。若云自生,心不生心。若云他生,既不得自。云何有他。若云共生,自他既無。將何為共。若云無因生,有因尚不生。況無因乎。
: 心非四性者。教中云何說,意根生意識。心如工畫師。無不從心造。則是自生。又云。心不孤起。必藉緣而起。有緣思生。無緣思不生。則是他生。又云。所謂六觸因緣生六受,得一切法。則是共生。又云。十二因緣,非佛天人脩羅作,性自爾。則無因生。既屬教文。云何成過。
: 諸佛隨緣差別。俯為群機。生善破惡,令入第一義理。皆是四悉方便權施。空拳誑小兒。誘度於一切。

: 既非縱橫。不墮四性。則一切法是心。心是一切法不。
: 是則成二。
: 如是則一切不立俱非耶。
: 非亦成二。如文殊言。我真文殊。無是文殊。若有是者,則二文殊。然我今日,非無文殊。於中實無是非二相。
: 既無二相。宗一是不。
: 是非既乖大旨。一二還背圓宗。
: 如何得契斯旨。
: 境智俱亡。云何說契。
: 如是則言思道斷。心智路絕矣。
: 此亦強言。隨他意轉。雖欲隱形。而未亡跡。
: 如何得形跡俱亡。
: 本無朕跡。云何欲亡。
: 如是則如人飲水,冷煖自知。當大悟時,方合斯旨。
: 我此門中,亦無迷悟。合與不合之道理。撒手似君無一物。徒勞苦說數千般。此事萬種況不成。千聖定不得。大地載不起。虛空包不容。非大器人,無由檐荷。
如古德云。
盡十方世界。覓一人為伴不得。又云。只有一人承紹祖位,終無第二人。若未親到,徒勞神思。直饒說玄之又玄。妙中更妙。若以方便,於稱揚門中。助他信入,一期傍讚,即不然。若於自己分上觀照之時,特地說玄說妙,起一念殊勝不可思議之解,皆落魔界。
所以圓覺經云。
虛偽浮心。多諸巧見。不能成就圓覺。
又先德偈云。
得之不得天魔得。玄之又玄外道玄。
拋却父娘村草裏。認他黃葉作金錢。
百丈竿頭快散手。不須觀後復觀前。
如今但似形言跡,紋綵生時。皆是執方便門。迷真實道。並是認他黃葉,喚作金錢。若大悟之時。似百丈竿頭放身。更不顧於前後。
此宗鏡中,是一切凡聖大捨身命之處。不入此宗,皆非究竟。
: 畢竟如何。
: 亦無畢竟。
: 前云不入此宗,皆非究竟。此又云何稱無畢竟。
: 前對增上慢人,未得為得。認虛妄為真實。執顛倒作圓常。為破情塵。權稱究竟。今論見性。豈言虛實耶。
: 以此通明之後,如何履踐。
: 教誰履踐。
: 莫不成斷滅不。
: 尚不得常住。云何斷滅。
: 乞最後一言。
: 化人問幻士。谷響答泉聲。欲達吾宗旨。泥牛水上行。
: 此錄括略微細。理事圓明。於慕道人,得何資益。
: 若第一義中,無利無功德。就世俗門內,似有於稱揚。總有二途,能俾初學。
  • 一者,為未信人,令成正信。攝歸一念,不外馳求。
  • 二者,為已信人,助成觀力。理行堅固,疾證菩提。步步而不滯寶所功程。念念而流入薩婆若海。似乘廣大之輦,立至寶坊。如駕堅牢之船,坐登覺岸。
: 集此宗鏡,有何功德。
: 此不思議大威德法門。但有見聞。深獲善利。如一塵落嵩獄之崗隴,已帶陵雲。滴露入滄海之波瀾,便同廣潤。可謂直紹菩提之種。全生諸佛之家。何況信解受持。正念觀察。為人敷演。傳布施行。約善利門。無法比喻。功德無盡,非種智而不可稱量。利樂何窮,過太虛而莫知邊際。以滿空珍寶,供養恒沙如來。化十方眾生,盡證辟支佛果。未若弘宣斯旨。開演此宗。以茲校量。莫能儔比。可謂下佛種子,於眾生身田之中。抽正法芽,向煩惱欲泥之內。然後七覺華發。菩提果成。展轉相生。至無盡際。
如華嚴探玄記云。
於遺法中,見聞信向此無盡法。成金剛種子。當必得此圓融普法。如經云。吞服金剛喻。小火廣燒喻。又如兜率天子從地獄出。得十地無生忍。展轉利益。不可窮盡。皆由宿聞此法。為本因故。頌云。
雖在於大海。及劫盡火中。
決定信無疑。必得聞此經。
大智度論云。
受持般若,校量功德。於是持邊,正憶念最勝。今如諸佛憐愍眾生。故為解其義,令易解。勝自行正憶念。
是時佛欲廣分別福德故。
說言,若有人盡形壽供養十方佛。不如為他解說般若義。此中說勝因緣。三世諸佛。皆學般若成無上道。乃至教恒河沙世界中人,令得聲聞辟支佛道。不如為他人演說般若波羅蜜義。此中說因緣。是諸賢聖。皆從般若波羅蜜出故。

首楞嚴經云。

佛告阿難。若復有人,遍滿十方所有虛空,盈滿七寶。持以奉上微塵諸佛。承事供養,心無虛度。於意云何。是人以此施佛因緣。得福多不。阿難答言。虛空無盡。珍寶無邊。昔有眾生施佛七錢。捨身猶獲轉輪王位。況復現前虛空既窮,佛土充遍。皆施珍寶。窮劫思議,尚不能及。是福云何更有邊際。
佛告阿難。諸佛如來,語無虛妄。若復有人,身具四重,十波羅夷。眴息即經此方他方阿鼻地獄。乃至窮盡十方無間,靡不經歷。能以一念將此法門,於末劫中開示未學。是人罪障,應念消滅。變其所受地獄苦因,成安樂國。得福超越前之施人,百倍千倍千萬億倍。如是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所以讚弘此典。善利無邊。謂首楞嚴經,以如來藏心為宗。如來藏者,即第八阿賴耶識。
密嚴經偈云。
如來清淨藏。世間阿賴耶。
如金與指鐶。展轉無差別。
以諸佛了之成清淨藏。異生執之為阿賴耶。如真金隨工匠爐火之緣。標指鐶之異名。作圓小之幻相。金體不動。名相妄陳。類真心隨眾生染淨之緣。成凡聖之異名。現昇沉之幻相。心性不動。名相本空。認假名而二見俄分。悟真體而一心圓證。迷悟即於言下。法喻皎在目前。昧之者歷劫而浪修。達之者當體而凝寂。
法華經云。
我滅度後,能竊為一人說法華經乃至一句。當知是人則如來使。如來所遣。行如來事。何況於大眾中廣為人說。竊為一人者。竊者,私也。若私地只為一人說此一句。此人則是從一心真如中遣來作使。告報異生。直了一如之理。即是行真如中事。以真如無邊,至一切處故。則所得法利,亦隨真如之性,無量無盡。
又云。
當知是人,與如來共宿。則為如來手摩其頭。乃至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坐如來座。以要言之。持此經人,四威儀中。舉足下足。皆不離一心真如諸佛行處矣。

鴦崛魔羅經云。

若人過去曾值諸佛,供養奉事。聞如來藏,於彈指頃,暫得聽受。緣是善業諸根純熟。所生殊勝,富貴自在。是眾生今猶純熟。所生殊勝,富貴自在。由彼往昔曾值諸佛,暫得聽聞如來藏故。
乃至佛告鴦崛魔羅。非是如來為第一難事。更有難事。鴦崛魔羅。譬如士夫,檐須彌山王。及大地大海。經百千歲。此為大力第一,難不。鴦崛魔羅白佛言。是如來境界。非彼聲聞緣覺所及。
佛告鴦崛魔羅。彼非大力。非為甚難。若以大海一塵,為百億分。百千億劫,持一塵去。乃至將竭,餘如牛跡。復能檐負須彌山王,大地河海,百千億劫。而彼不能於正法住世,餘八十年時。演說如來常恒不變如來之藏。唯菩薩人中之雄。能說如來常恒不變如來之藏,護持正法。我說此人,第一甚難。
又法華見寶塔品云。
若接須彌。擲置他方。無數佛土。亦未為難。若以足指。動大千界。遠擲他國。亦未為難。又云。假使有人。手把虛空。而以遊行。亦未為難。又云。假使劫燒。檐負乾草。入中不燒。亦未為難。
我滅度後。若持此經。為一人說。是則為難。故知竭海移山,非無為之力。任使躡虛履水,皆有漏之通。曷若開諸佛心。演如來藏。紹菩提種。入一乘門。能託聖胎。成真佛子。何以故。謂得本故。如從源出水。因乳得酥。
如鴦崛魔羅經云。
復次文殊師利。如知乳有酥。故方便鑽求。而不鑽水。以無酥故。如是文殊師利。眾生知有如來藏。故精勤持戒。淨修梵行
復次文殊師利。如知山有金。故鑿山求金。而不鑿樹。以無金故。如是文殊師利。眾生知有如來藏故。精勤持戒。淨修梵行。言我必當得成佛道
復次文殊師利。若無如來藏者。空修梵行。如窮劫鑽水。終不得酥。
故知入宗鏡中。見如來性。菩提道果。應念俱成。如下水之舟。似便風之火。若背宗鏡。不識自心。設福智齊修。終不成就。如求乳鑽水。離山鑿金。任歷三祇。豈有得理。
如宗鏡所錄。前後之文。皆是諸佛五眼所觀。五語所說。無一言而不諦。非一義而不圓。可俟後賢。決定信入。
如月上經偈云。
假動須彌山倒地。脩羅住處皆悉滅。
大海枯涸月天墜。如來終不出妄言。
假使十方眾同心。或火成水水成火。
無量功德最大尊。利益眾生無異說。
大地虛空成渾沌。百剎同入芥子中。
羅網可用縛猛風。如來終不有妄語。
以茲誠實。可遍傳持。功德無邊。言思罔及。
所以唯識論偈云。
作此唯識論。非我思量處。
諸佛妙境界。福德施群生。
斯論大旨,非情識知解之所思量。乃是大覺不思議絕妙境界。以此弘揚不思議無盡之福。悉用普施一切法界無量含生。同入此宗。齊登佛地。
華嚴疏主藏法師發願偈云。
誓願見聞修習此。圓融無礙普賢法。
乃至失命終不離。盡未來際願相應。
以此善根等法性。普潤無盡眾生界。
一念多劫修普行。盡成無上佛菩提。
《宗鏡錄》 卷一百完

12會員
344內容數
釋迦牟尼佛出興於世,就是為了要說阿彌陀佛的本願。真能究竟幫助眾生的,只有淨土念佛法門,是乘佛願力之法。就是這一生能夠了脫生死,能夠出離三界六道輪迴。一心堅信阿彌陀佛,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念念不捨,如此念佛,定能往生至西方極樂世界。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一念相應一念佛 的其他內容
「由心現境。由境顯心。心不至境。境不入心。常作此觀。智慧甚深。」故知此法,過去佛已說。今佛現說。未來佛當說。所以一佛說時,十方佛同證。乃至智慧剎土,真俗等法,凡聖等性,皆同無二。以唯共一心故,終無異旨。若人菩提心中,行念佛三昧者。一切煩惱,一切諸障,悉皆斷滅。
「求經覓佛。不如將理勘心。若勘得自心本自清淨。不須磨瑩。本自有之。不因經得。何乃得知。修多羅教。如標月指。若復見月。了知所標。若能如是解者。一念相應。即名為佛。」龐居士頌云。萬法從心起。心生萬法生。生生不了有。來去枉虛行。寄語修道人,空生有不生。如能達此理,不動出深坑。
「一切由心。邪正在己。不思一物。即是本心。唯智能知。更無別行。」—第五祖弘忍大師云. 欲知法要。心是十二部經之根本。唯有一乘法。一乘者,一心是。但守一心,即心真如門。一切法行不出自心。唯心自知。心無形色。諸祖只是以心傳心。達者印可更無別法。傳法偈云。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既無種,無性亦無生。
持地經云。是心無來無去,無住異可得。是心非過去未來現在。是心識緣故,從憶念起。是心不在內,不在外,不在兩中間。是心無一生起相。是心無性無定。無有生者。無使生者。起雜業故,說名為心。識雜緣故,說名為心。念念生滅相續不斷故,說名為心。但令眾生通達心緣相故,心中無心相。是心從本已來,不生不起。
「修行正念者。不取不捨,即名正念。不觀不異,名為行。不著不縛不脫,名為行。不去不來,名為行。」— 入一切佛境界經云 勝天王般若經云。三世如來。同在一處自,性清淨無漏法界。若一若異,不可思議。智慧神力,同一法界。般若方便,二相平等。最勝王經云。離無分別智,更無勝智。離法如如,無勝境界。
「若入一心一相之門,尚無常住之法。豈有起滅之緣。自然不動如山。心安如海。可謂菩薩行處。諸佛所居矣。」—永明延壽大師. 一稱南無佛,皆當作佛者。若法界含生三乘五性。能歸命一心無不成佛。以離自心一相一門外。更無有法可作歸依。無二無三畢竟空寂。如是觀者五欲自斷。以六塵境,隨妄念故有。無念則無境。何用更斷。
「由心現境。由境顯心。心不至境。境不入心。常作此觀。智慧甚深。」故知此法,過去佛已說。今佛現說。未來佛當說。所以一佛說時,十方佛同證。乃至智慧剎土,真俗等法,凡聖等性,皆同無二。以唯共一心故,終無異旨。若人菩提心中,行念佛三昧者。一切煩惱,一切諸障,悉皆斷滅。
「求經覓佛。不如將理勘心。若勘得自心本自清淨。不須磨瑩。本自有之。不因經得。何乃得知。修多羅教。如標月指。若復見月。了知所標。若能如是解者。一念相應。即名為佛。」龐居士頌云。萬法從心起。心生萬法生。生生不了有。來去枉虛行。寄語修道人,空生有不生。如能達此理,不動出深坑。
「一切由心。邪正在己。不思一物。即是本心。唯智能知。更無別行。」—第五祖弘忍大師云. 欲知法要。心是十二部經之根本。唯有一乘法。一乘者,一心是。但守一心,即心真如門。一切法行不出自心。唯心自知。心無形色。諸祖只是以心傳心。達者印可更無別法。傳法偈云。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既無種,無性亦無生。
持地經云。是心無來無去,無住異可得。是心非過去未來現在。是心識緣故,從憶念起。是心不在內,不在外,不在兩中間。是心無一生起相。是心無性無定。無有生者。無使生者。起雜業故,說名為心。識雜緣故,說名為心。念念生滅相續不斷故,說名為心。但令眾生通達心緣相故,心中無心相。是心從本已來,不生不起。
「修行正念者。不取不捨,即名正念。不觀不異,名為行。不著不縛不脫,名為行。不去不來,名為行。」— 入一切佛境界經云 勝天王般若經云。三世如來。同在一處自,性清淨無漏法界。若一若異,不可思議。智慧神力,同一法界。般若方便,二相平等。最勝王經云。離無分別智,更無勝智。離法如如,無勝境界。
「若入一心一相之門,尚無常住之法。豈有起滅之緣。自然不動如山。心安如海。可謂菩薩行處。諸佛所居矣。」—永明延壽大師. 一稱南無佛,皆當作佛者。若法界含生三乘五性。能歸命一心無不成佛。以離自心一相一門外。更無有法可作歸依。無二無三畢竟空寂。如是觀者五欲自斷。以六塵境,隨妄念故有。無念則無境。何用更斷。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卷積神經網路(CNN)是一種專門用於影像相關應用的神經網路。本文介紹了CNN在影像辨識中的應用,包括圖片的組成、Receptive Field、Parameter Sharing、以及Pooling等技術。通過本文,讀者將瞭解CNN在影像辨識領域的優勢和運作原理。
Thumbnail
基隆地檢新聞稿文義明確地定調違法「騙取搜索票」,即「騙票行為」的一種態樣,基礎型態都是以偽造文書或公務登載不實為主,從而後續引發進一步的基本權侵害:違法剝奪他人人身自由(騙拘票型,例如2018年的新北斬手騙票案)、違法搜索而侵害隱私權等基本權(騙搜索票型,例如基檢的這件案子)。
Thumbnail
題目敘述 題目會給定一棵二元樹的根結點, 要求我們計算滿足局部路徑節點和=targetSum的數目有多少? 註: 局部路徑節點和 =由節點a往下走到某個節點b,這個區間內的節點值總和 題目的原文敘述 測試範例 Example 1: Input: root = [10,5,-3,3
Thumbnail
題目敘述 題目會給定一顆二元樹的根結點Root node,和指定的目標值targetSum。 問我們能不能從二元樹裡面找到一條從根結點到葉子結點的路徑,其路徑上的節點值總和恰好為targetSum? 可以的話,返回True。 無解的話,返回False。 題目的原文敘述 測試範例 E
Thumbnail
今天跟大家分享在地端資料中心內建立Kubernetes叢集之後,如何針對網路進行更進一步的優化。除了CNI(容器網路接口)的設定,實務上我還會再另行建立Loadbalancer的機制。
Thumbnail
象山淨宗寺2004年成立,%Arabica咖啡台灣首店8月11日開幕
Thumbnail
這個活動,邀請全體蓮友繼續參與,更歡迎您轉介給您的親友,每天依個人的步調與發心,或多或少(時間與數量)參與線上的念佛與迴向。
Thumbnail
念佛成佛二十則(動畫)(國語版) 新竹淨宗學會 轉貼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tcYLnNA3LI 📷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卷積神經網路(CNN)是一種專門用於影像相關應用的神經網路。本文介紹了CNN在影像辨識中的應用,包括圖片的組成、Receptive Field、Parameter Sharing、以及Pooling等技術。通過本文,讀者將瞭解CNN在影像辨識領域的優勢和運作原理。
Thumbnail
基隆地檢新聞稿文義明確地定調違法「騙取搜索票」,即「騙票行為」的一種態樣,基礎型態都是以偽造文書或公務登載不實為主,從而後續引發進一步的基本權侵害:違法剝奪他人人身自由(騙拘票型,例如2018年的新北斬手騙票案)、違法搜索而侵害隱私權等基本權(騙搜索票型,例如基檢的這件案子)。
Thumbnail
題目敘述 題目會給定一棵二元樹的根結點, 要求我們計算滿足局部路徑節點和=targetSum的數目有多少? 註: 局部路徑節點和 =由節點a往下走到某個節點b,這個區間內的節點值總和 題目的原文敘述 測試範例 Example 1: Input: root = [10,5,-3,3
Thumbnail
題目敘述 題目會給定一顆二元樹的根結點Root node,和指定的目標值targetSum。 問我們能不能從二元樹裡面找到一條從根結點到葉子結點的路徑,其路徑上的節點值總和恰好為targetSum? 可以的話,返回True。 無解的話,返回False。 題目的原文敘述 測試範例 E
Thumbnail
今天跟大家分享在地端資料中心內建立Kubernetes叢集之後,如何針對網路進行更進一步的優化。除了CNI(容器網路接口)的設定,實務上我還會再另行建立Loadbalancer的機制。
Thumbnail
象山淨宗寺2004年成立,%Arabica咖啡台灣首店8月11日開幕
Thumbnail
這個活動,邀請全體蓮友繼續參與,更歡迎您轉介給您的親友,每天依個人的步調與發心,或多或少(時間與數量)參與線上的念佛與迴向。
Thumbnail
念佛成佛二十則(動畫)(國語版) 新竹淨宗學會 轉貼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tcYLnNA3L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