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讓我用童年跟文字有關的趣事,來開始分享文字帶給我的感動與力量。一件說母親,另一件說父親。他們讀的書不多,給我的愛卻很多。
上幼兒園時有一次,老師在練習簿上寫1到10,要我們回家練習寫。回到家,媽媽就學老師一樣,在練習簿上,接下去寫11到100,要我練習寫。結果我當然是寫不完,被老師叫去,把練習簿上的11到100都擦掉。
上小學時有一次,我忘記自己是因為生病了,還是因為沒有專心聽課,結果有一個生字,我不懂它的意思,不知道如何造句。回到家,爸爸也不會,結果兩個人情急之下,爸爸就隨便拼拼湊湊,組成一個句子,要我寫下去。
小時候我不懂這些是他們的愛,還覺得很委屈。現在回想這兩件童年趣事,覺得他們都很盡力,用文字來表達對我的愛。也因為父母的愛,我才可以在自己的成長歲月裡,讓文字帶給我更多的感動和力量,且讓我娓娓道來。
我與文字的初戀
小時候對文字產生興趣,是因為喜歡玩文字遊戲,它是我童年的玩伴。在那個沒有網絡的年代,會很期待報章或雜誌有文字遊戲的專欄。可能是因為可以動腦筋,發揮自己的想像力,所以我可以玩很久,都不覺得膩。
可惜沒有印像有趣的填字遊戲,現在已不玩這個了,只能從谷歌截取填字遊戲的圖像,幫我描繪所謂的填字遊戲:
在填鴨式的教育裡,文字也有發揮創造力和想像力的空間。小學時期,我最喜歡的功課是造句和寫作文。老師會給我們用生字來造句,也會教我們用「看到什麼、聽到什麼、感想是什麼」來寫作文。沒有標準答案,可以自由發揮,創造自己的答案。當時覺得很好玩,好像滿足了我內心的叛逆,回到家一定是先做這些功課。
更甚的是,文字讓我可以比較自在地表達自己,讓沒有機會和勇氣開口表達的我,有力量去表達。以至於後來,手機出現在生活中,我就更少開口說話,而是用文字簡訊跟人溝通。在不知不覺中,喜歡上文字,從一個童年玩伴,晉升為我的初戀情人。
我與文字的熱戀
從小學到中學,有很多讀不完的書、做不完的功課,好像情人發送的未讀簡訊一樣,多到很想忽視卻無法忽視,覺得非常壓力。可是在熱戀中的人是盲目的,我竟然可以不管壓力,在只能一字一句死背的歷史科,獲得優等成績。文字用這樣的方式告訴我,只要我對它不離,它也會對我不棄。
與文字的熱戀,反應在我年少時的日常生活裡。其一,我很喜歡名人語錄。其二,我很喜歡宗教經文。
學到的詞彙越來越多之後,我開始被報章或雜誌上的名人語錄吸引。年少時的娛樂,除了看電視節目以外,就是翻看報紙或雜誌,尋找名人語錄的踪跡,讀到喜歡的,就記錄下來。可惜,這些記錄早就被我弄丟了,只記得證嚴法師靜思語,曾經是我必定記錄下來的語錄。
我想,這些名人語錄,是文字帶給我的力量。面對這人生,我無法為自己解答「我應該成為怎樣的人?我現在應該怎麼辦?」,所以經常感到困惑和茫然。而這些文字,就像一個智慧老人,為我解惑,給我指引。現在長大了,已沒有習慣去做記錄。可是看到金句時(如下圖),還是會為它停留,多看幾眼,然後在腦袋裡思考一些什麼。
提到宗教經文,不得不佩服自己從小就展現生命力,為自己的困境找方法,所以才會主動找經文來背誦。我人生第一句背誦的經文,是Om Mani Padme Hum。再後來開始背誦〈般若菠蘿蜜心經〉。近幾年接觸南傳佛教,花了幾個月時間,終於把巴利文的〈慈悲經〉熟記下來,它已成為我每天都會念誦的經文。
我想,這些宗教經文,也是文字帶給我的力量。我很沒安全感的,面對困境時,容易緊張焦慮,又容易擔心且多愁。幾年前視網膜破裂,手術後需要長時間閉目修養,我就靠著念誦經文,給自己信心和勇氣。在疫情期間,接收太多負面消息,我也依靠念誦經文,讓心情安穩下來。我是這麼相信著,善意的文字,就如抄經的功德,能夠帶給自己祝福,也帶給周圍的人祝福。
無論是語錄、金句,還是宗教經文,都讓我從文字給我的感動裡,逐漸對它產生愛意。我把自己對文字的濃情蜜意,向別人曬情人照一樣,曬在臉書上。看臉書頭像一句「隨遇而安」,臉書封面又一句「千山萬水,褒貶只是瞬間,能陪伴走到最後的,唯有自己」。這樣是不是像極了愛情?
當文字變成一本書
來到吉隆坡升學時,很需要融入群體,才發現自己一點都不會人際關係。於是,買了人生第一本人際關係的書籍,劉軒老師的《創造雙贏的溝通》,來舒緩內心的失落與恐懼。
後來,每當再次遇到人際關係的失落與恐懼,我就會一個人走進購物中心的書店裡,找人際關係的書。選中一本,付了錢之後,就坐在購物中心的長凳上,一口氣把它讀完。在讀完的那一刻,好像如釋重負了,腦袋好像被灌入新的思維,讓我懂了一些什麼,學會了一些什麼:「哦,原來應該這樣跟別人相處的!」
當文字變成一本書,它有力量來見證和陪伴生命的成長。文字見證作家(劉軒老師)的成長,也陪伴讀者(我)一起成長。以下這張照片,左邊是劉軒老師早期的書,右邊是劉軒老師近期的書,這便是見證成長的寫照啊!
再後來,臉書開始盛行,手機功能也一直推成出新,使我閱讀文字的頻密度提升,閱讀習慣從紙本演變成手機。唯一沒變的是,我仍然在人際關係的路上,跌跌撞撞。
偶然在臉書讀到絢慧老師的文章,覺得她說中我的內心,那是我從來沒有覺察到的內心聲音。好奇之下,買了她的書《你過的,是誰的人生? 》。回到家,坐在床上閱讀,讀著讀著眼淚流了出來,才發現到原來我需要這樣的書,才發現到:「原來我需要先愛回自己。」
當文字變成一本書,它有力量陪伴讀者(我)梳理和接納自己的生命故事。我至今已買了17本絢慧老師的書,也訂閱她在方格子的專題《
蘇絢慧的療癒時光》。這些書,是在寫她人生不同階段的生命故事。這些文字,讓我被懂了,也懂了自己,在內心一點一滴長出「照顧自己、愛回自己」的力量。
總結
「從父母的愛,到與文字的初戀;再從與文字的熱戀,到書中傳遞的愛」,這些過程中,文字一直陪伴我,走過一段又一段愛的旅程。我想,把文字帶給我的力量與感動,呈現在創作上,與人連結,這是對文字的一種敬意和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