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我們遇到不如意的人事物,第一個念頭就是想辦法擺脫它,或是與它對著幹。這很正常,畢竟人類悠久的演化,就是這麼把人類設定成這個樣子,這很符合生存法則。
然而有沒有甚麼事是,與其對著幹會產生反效果的?肯定是有的,我們的日常生活可就有一堆,討厭的同事、不知道是誰流下的爛事、積欠的工作進度等,這些事似乎只能想辦法與它們共生。
其實,還有一件跟我們每個人都有關的事,我們需要去學習與它共存,就是心理狀態、情緒。
今天要介紹的是焦慮情緒。作者海倫·奧德斯基,是個專業的焦慮、強迫症與恐慌症的醫師,不論她的專業與收入,怎麼想都不認為她會與她所研究的範圍有關。事實上,做這也曾陷焦慮恐慌之苦。
作者發現,自己看似完美的生活太舒適安逸,毫無冒險的生活反而滋長了焦慮。
作者還意識到:「與焦慮戰鬥」本身就是問題,應該接納焦慮繼續生活,不要跟它鬥、也不要試圖擺脫它。
這實在與我們過去的認知有所衝突,而今天這本《焦慮恐慌自救手冊》將為我們解決相關的問題。
關於這本書我想讓你知道的三件事:
一、焦慮與恐慌的成因
二、如何管理焦慮與恐慌
三、你是如何被焦慮情緒牽著鼻子走
焦慮跟恐懼不一樣。
恐懼(Fear)是一種內在警報,它告訴我們處於真實或感知到的危險中,恐懼幫助我們快速踩下煞車,避險撞到跑出馬路的小孩,它是一種幫助我們確保安全的內建機制。
焦慮(Anxiety)是對未來情境的反應,並無迫切的危機或危險。出現短暫的焦慮很普遍、很正常,例如面試或重要考試之前的焦慮感覺,而當焦慮變成慢性、普遍,或與壓力源不相襯時,就會變成焦慮症。當焦慮迅速達到高峰,就升級為恐慌發作(Panic Attack)。
如何分辨恐慌與焦慮?
恐慌發作的感覺很可怕、很駭人,似乎下一秒你就會失去控制。它發生時速度很快,突如其來,身體症狀顯著,通常會影響呼吸頻率並使心跳加速。
焦慮通常是一種主觀感覺,可以是幾天或幾周內累積的,能夠不升級為恐慌發作,也可能在兩次恐慌發作之間出現。焦慮是對未來情境的恐懼,這種恐懼並沒有真實的危險依據。
是甚麼導致焦慮與恐慌?
科學界裡,專家們各自有看法,主要分為以下三種:
1. 生物學——有些人天生就具有較為焦慮的特質,這些人比起常人,在面對壓力和生活事件,更容易感到焦慮。
2. 學習——你曾經看過別人的焦慮反應,所以認為那種反應是必要的。尤其是小孩,還在學習階段的小孩,這時候如果有個榜樣在他面前展現焦慮,他會毫不懷疑的學起來,即使他不知道為什麼要焦慮。所以這種小孩,多半有焦慮的家長,他們會遺傳到焦慮的特質。
3. 壓力源——童年時期遭遇創傷事件會導致大腦內部的改變,以及提高成年後罹患焦慮的可能。
「不願意體驗痛苦和焦慮,人就不會成長,也不會獲得任何有價值的成功。」
面對焦慮與恐慌,我們需要的是一把鑰匙,而U.N.L.O.C.K.系統正是這把擺脫焦慮和恐慌的鑰匙。
甚麼是U.N.L.O.C.K.系統?
一、理解(Understand)
在處理任何事之前,理解肯定是第一步,作者的個案實證,理解才是真正感到解脫之時,試圖控制反而適得其反,這個道理就想我之前分享的《Headspace冥想正念手冊》裡提到的概念,思緒就像一匹野馬,你越是急於控制它,就會適得其反。
二、否定(Negative)焦慮和恐懼的謊言
學習辨認,當焦慮與恐慌發作時,它們想讓你信以為真的謊言,並且否定它們。
三、利用(Leverage)恐懼
通常,最好的方法就是面對。恐懼經常成為我們絆腳石,那麼我們何不反過來利用它,讓它變成墊腳石。
這個階段我們要學習利用恐懼來克服焦慮和恐慌。先要識別出你的關鍵恐懼,接著啟動它,按照特定順序練習恐懼情境,直到克服。
四、開放性(Openness)——培養開放態度
焦慮會演算過所有能出錯的排列組合,這會使你催生出小心翼翼的態度,長此以往,會讓原本壓力就很大的你,產生更多的壓力。
這個階段你要做的,就是培養開放的好奇態度,對於獲得更正面的結果保持開放的心態。
五、同理心(Compassion)——練習自我疼惜
焦慮往往伴隨著批判和羞愧,而助長它們如此肆意妄為的就是自己本身。我們要學著培養自我認同的態度,在實現目標的路上對自己好一點。學著認同自己的成功,在動搖、出錯的時候,多給自己一些慈悲。
六、點燃(Kindle)——小變化激發大改變
焦慮和恐慌最容易在安逸中成長,對抗它們最好的方式就是行動。你在思維或行動上,不論做出的是多麼小的變化,都會產生大影響,成大事者,都是從小是開始累積的,所以,現在就開始吧,記得,「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謊言會將你拉入心理遊戲,走出心理遊戲從看穿謊言開始。
一、不好的事正在發生
我失去理智了、我發瘋了、我快要死了、我並的很嚴重、我的身體依定事出了問題、我心臟病發作了、我的心臟肯定有毛病、我的呼吸有問題等。
真實情況:「失去理智」、「發瘋」純粹是一種生理反應,雖然可怕,但不能視為與現實脫節。
後面的問題,是恐慌患者常見的想法。第一次發作後,很多人會去看診,生理因素在此通常會被排除。醫生通常會建議你去治療焦慮或恐慌症,而非專注在生理問題。如果你仍不放心,再去找醫生,而連續三位醫生也是跟說恐慌在浪費的你的時間,那麼差不多也夠了,這時候應該把焦點放在焦慮或恐慌的管理,而不是生理上。
二、我會暈倒、出糗或弄傷自己
真實情況:要能夠暈倒,前提是血壓藥降低,而恐慌發作恰恰會使血壓上升。
三、它永遠不會結束
真實情況:恐慌發作最多十分鐘,即使沒有外部干涉。
四、焦慮是危險的且對我有害
真實情況:只是心跳加速而以,跟運動一樣,焦慮和恐慌一點都不危險。如果真的完全聽焦慮的話行事還比較危險。
五、如果它讓我焦慮、我就該避開它
逃避不會解決問題,反過來說,刻意進入到使自己感到恐慌的情境,想藉此來戰勝恐懼,也不可能有效。如果你原本就怕高,你當然可以故意去高空彈跳,但你自己很清楚,你只想早點結束,永遠不想再碰它了。重點在於解決心理遊戲的部分,我們想要得到的結果是:創造不同的學習方式。
六、只有軟弱的人才會恐慌發作
完全沒有關係。
七、我必須知道下次何時會恐慌發作
沒有甚麼事是能夠精準預測的,所以不用再想這件事,這是不可能、也沒必要的。
你不需要控制你的思維,你只需要停止思維控制你。
恐慌故意讓你進入思考遊戲,好開始策畫騙你的戲碼,讓你相信,此刻你接收到的警報是真實的危險,以下為常見的思考錯誤。
1. 評判
解方:焦慮不是你的錯,不需要去想著怎麼對付它。那是不可能的,試試冥想的方式,觀看你的內心就好,不做批判與控制。
2. 期待最壞的結果
解方:當這種想法再現時,就告訴自己,我並沒有預測未來的能力,就算有,我也會預測一個積極的未來:「萬一情況變好呢?」這樣的想法就不太可能會引發焦慮。
3. 專注在消極面
解方:問自己甚麼地方是自己做的不錯的,你會發現好的部分是很多的,根本不需要總是盯著消極面看。
4. 無視積極面
解方:退一步告訴自己:「恐慌只是一部分,在此之後會出現積極或不受影響的經驗。」然後列舉出來。
5. 全有或全無(非黑即白)思考
解方:就像考試成績,不可能只有0分跟100分兩種分數,焦慮也是。不一定總是要以「有焦慮」跟「沒焦慮」來分類,可以為焦慮程度以1-10分來描述焦慮,注意觀察自己一天當中的焦慮變化。
6. 災難化
解方:其實這個念頭只是把一連串的「萬一」串在一起,所以原本的一點點焦慮,變成痛苦一整天。別再預測未來了,你沒這麼衰。
7. 我再也受不了了!
解方:其實你受的了,不然怎麼撐到現在?專注在自己的優勢上,加油!
8. 指責
解方:就跟評判自己一樣,指責別人毫無意義,我們能做的只有提升自己。
9. 「公平」宇宙謬論
解方:這個世界有公平嗎?我們很容易關注對自己不利的不公平,卻忽視對自己有利的不公平。寫下一些對你有利的不公平,例如你有某領域的知識與技能,有著各種感官,然後觀察自己的感受。現在,你還覺得世界不公平嗎?
10. 讀心術
當你焦慮恐慌時,老是覺得每個人都注意到你的所有缺點了,你老是認為你知道別人在想甚麼,他們對你做了甚麼評價(通常是負面的)。
解方:其實你沒那麼重要,別人才沒那麼多閒時間觀察你,就算別人看到你在發抖,他們也會中立的看到你的優點,一樣多。
當你意識到自己是如何被困住的時候,你就開始復原了。
我第一次聽到「病識感」這個名詞的時候,是從一位哥哥的口中聽到的。那時他跟我分享他的心理疾病,過去是如何被他的病所困住他的,還有過去他因為生病,所遭受到的痛苦,和人際關係的問題。我當時很意外,因為我實在看不出來他有甚麼精神上的問題,身邊的朋友沒有提及,他自己也沒有說過,他的表現,說話、行為、想法,從外在完全沒有任何一點跡象,事實上,當時不只有我感到詫異,有幾位跟他認識比我久的朋友,也都很驚訝,當然,我們最好奇的部分還是在,他是怎麼好起來的。然後他提到「病識感」。
當然他從不知道自己有病,一直到知道自己病了,並且願意配合治療,到康復,肯定花了不少時間,還有努力。但我想講的是,「認清自己」很重要。無論是在甚麼時候、甚麼位置、甚麼情況,我們都一定要清楚知道自己是誰、我有甚麼狀況,我們才有辦法走往下一步,因為找出原因是最根本,如果連根本都不知道,那就無法知道要走往何處。
我很清楚自己不是多聰明的人,所以我想用別的方式來補足自己的不足,只要是專家,或是書中有提及的方法,我都願意嘗試,是不是很專業,不知道,但肯定比我專業。雖然目前,我沒有被診斷出有甚麼心理問題,但我想,這跟學習都是一個樣,也許我哪天中鏢了,但最起碼,我也要有病識感我才能就醫。希望這次的分享可以幫助到苦於焦慮與恐慌的你,或者是疑似有焦慮症狀的人,如果想要了解更多,務必購買書籍來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