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現場中不難發現較默默、較沒有自信的孩子有些共通點是來自較多責備的家庭。例如做不對就遭到批評⋯久了孩子很容易自我連結為:我是很沒有用的、我是很沒有能力的。於是長大後在班上成了凡事不敢先出頭、有想法不敢說出口的人格特質。
在教育現場觀察多年,真的發現從小建立孩子對自己的認同和自信是非常重要的!你會希望自己的孩子在人群中是能自在的表達想法、是能有自信的舉手志願、是能遇到問題時能勇敢請求大人協助,而這些行為建立的前提都來自於「自信心」。
平時在家和孩子們閒聊時我會用第三人稱法來讓孩子們練習了解自己與他人以及練習自由的表達:
我:你們知道有一個人名字叫做OOO(爸爸的名字或任何家人的名字)嗎?你們認識他嗎?他是怎麼樣的人啊?
這時孩子們會覺得很有趣,搶著要說!
女兒:喔喔我認識喔!他放屁很大聲!
(女兒和兒子笑成一團)
我:那你們知道他有什麼厲害的地方嗎?
女兒:他很會煮飯喔!
兒子:他會組很多樂高!
(因為很有趣,能引起孩子們七嘴八舌地講個不停,這時可以慢慢引導到孩子本身⋯)
我:那你們認識OOO(女兒的名字)嗎?你們知道她有什麼優點嗎?
(突然的問句讓女兒愣了一下)
女兒:啊⋯我不知道欸⋯
我:(驚訝)你怎麼會不知道?我隨便都能說出好幾個欸!
(我開始舉例)像是每天放學回家都會自己拿出作業先完成、會自己整理好書包和上學的用品、會幫忙洗碗、會陪弟弟一起玩、還有照顧自己的寵物⋯⋯⋯
女兒:我都沒想到欸⋯⋯這些是優點嗎?
我:是啊,我覺得這些都是很棒的優點,你覺得呢?
我看著女兒嘴角偷偷的上揚。
建立孩子的正向行為和心理認同最重要的是『具體的肯定』,我們可能會習慣對孩子說:你好棒喔~這是很正向的肯定,但若能加上具體的行為說明,例如:你總是能在放學時就完成作業,媽媽覺得你這樣的行為很負責任,是很值得誇獎的!能具體的講出行為:放學時就完成作業。以及行為連結的特質表現:很負責任。孩子便能夠透過父母的語言,漸漸建立起對自我的認識與認同。
|謝謝你的閱讀,如果你也喜歡閱讀,歡迎追蹤一起分享成長。
|FB粉絲專頁:莫莫老師的療心說畫
|Podcast頻道——聽聽老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