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離症治療上的體悟:接受依賴解離的自己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 先聲明一下 ]-------------------

本人非專業人士,只是一位解離症患者,目前診斷是F449解離及轉化疾患,「沒有」共病其他疾病。文章內容主要描寫,自身在接受精神科醫生安排「不使用藥物」單純進行「心理諮商治療」後,近期的一段自身精神狀態變化,以及在心理師的監督及協助下領悟到的個人心得。

文章內所有描述皆屬「單一個案」,不同的解離症患者間有非常大的個體差異,每位患者經精神科醫生評估及安排的治療規劃各有所不同,請依各自的精神科醫生或心理師的建議及治療規劃為主,請勿將內容拿去建議、套用、滑坡到其他已確診或疑似有解離症患者身上(尤其是有共病其他疾病的患者,極端情況可能會造成其他患者的安全風險升高)。

----------------------------------------


剛治療時對解離的看法

治療解離症卻說要依賴解離,這或許還蠻奇怪的,所以我才特別想記錄一下這種可能不尋常(嗎?)的體悟,免得自己又忘記又重蹈覆轍。


我一開始對「解離」一點也不了解,連字是哪個「解」哪個「離」都不知道(當時也真的問了這個問題,醫生:解除的解離開的離。),專業人士們說我的困擾是解離造成的,只要好好接受治療不要放棄,是可以好轉的。看專業人士們那麼有把握有自信的樣子,實屬難得(之前看的醫生都找不到問題在哪),我便就決定乖乖配合治療,想說治療應該就是要讓解離消失,困擾就解決了。

之後就開始進行治療以及衛教。不得不說,衛教內容超級難懂,自己要求過好幾次能不能解釋的再簡單一點,還是聽不懂。後來變成邊實作(?)邊衛教,透過刻意的刺激來引起我本身會有的症狀反應(#註1),去解釋這分別是什麼跟什麼,然後要怎樣怎樣治療,我才慢慢了解到專業人士說的解離實際上是什麼情況。

也發現如果那些真的都是解離,那我不就是在不自知的時候就已經解離了嗎?而且是從小就開始持續到自己都習以為常持續了幾十年,而感到很懷疑專業人士的判斷,常常質疑專業人士是不是哪裡搞錯了?困擾可是這幾年才出現誒?不過他們都很堅持那些都屬於是解離的範疇。


接受治療到現在一年多幾個月,直到現在我也不敢說自己已經完全接受,專業人士說我有的所有解離症狀,但……就如標題所說,接受依賴解離的自己,或許是我在治療上的必經之路。


輕飄飄止痛法

上次在Dcard心理版提問《#問題 很多年後才想起自己曾做過傻事,該跟心理師說嗎?》之後,我又花掉一天寶貴的特休來讓身體休息,結果休息了一整天依然沒有好轉的跡象,配戴智慧手錶追蹤的身體數據居然還是繼續往下掉,刷新了最差紀錄,最終還是放棄掙扎地用上了解離。

要是只因為不想再忘記過去,而讓現在的自己維持不了目前的工作生活的話,那就本末倒置了吧。


衛教中有提到,不管是哪種解離,都是屬於一種本能內建的心理防衛機轉,可以產生身心自保功能來達到繼續生存下去的目的。


以前矇矇懂懂還不太識字時,就不知不覺地學會了一種減輕痛苦的方法,小時候大人們不都會說「痛痛飛走了」之類的話嘛~

當我忍受不了不想再痛的時候就想著這句話,想著想著就真的飛起來了,雖然飛起來的是我而不是痛痛,不過飛起來後就不痛了。之後我改叫這方法是「輕飄飄」,因為感覺上就是飄起來了,可以飄在身體附近,不能飄太遠所以不是飛。之後我就不怕痛了,反正一痛我就能立刻輕飄飄來止痛,用的次數一多就慢慢成了個自然而然的習慣。


接受衛教才知是解離

在治療中被專業人士們發現了這一點,經過反覆幾次實作(?)觀測及衛教後,我才搞明白專業人士口中的「人格解體—失實」或是「失自我感/失現實感」的兩種解離症狀合併起來(#註2),就是在說小時候的輕飄飄,為此我懷疑及嫌棄這浮誇又迷幻的命名好一陣子。不過在看了其他病友的分享後,才慢慢理解到只是關注的角度不同而已,也大概懂了為什麼我一臉嫌棄+狐疑的時候,專業人士們的表情都很微妙。


我以往都只在乎輕飄飄的止痛效果,只要不痛了就什麼都好。

但其他人不是這樣看待的,飄起來的時候,很多感覺都會跟在地上時不太一樣,大概是大部分人平時是習慣待在地上,所以會怕飄起來的感覺,關注點都落在飄起來的感受上,這樣想的話命名就很貼切了。而我因為從小開始就習慣了輕飄飄的感覺,所以沒覺得有什麼奇怪的地方,關注點都落在怎麼飄、飄多遠才能不痛又能控制好身體過好生活。


再次依賴解離止痛

不過每次治療時……尤其是剛開始治療時,專業人士最常跟我說的話就是「回來」、「你有感受到腳踩在地上嗎」、「踩踩腳感覺一下堅硬的地面」、「保持住雙腳承受體重的重量感」、「很好,盡量維持住感知,再保持久一點,加油」……真不知道他們明明只能看見待在地上的身體是怎麼看出來我在飄,幾十年來一般人都沒發現過的說(難道這就是所謂的專業?專業的眼光?)。他們也建議我平時要多做同樣的練習,多感受一下自己的腳踩在地上,說這對我的病情會有幫助,所以我也開始多練習「腳踏實地」,也特地禁止自己有意的去使用輕飄飄~


然而在這波的狀態惡化,身體因為心因性疼痛、軀體化、轉化的精神症狀等等的影響,真的太痛了,痛到啥都做不了可不行啊,就還是飄起來吧,飄起來一切就舒服多了。

藉此我成功把自己拉回到能處理好基本的工作及生活的水平上,原本很擔心會忘掉的諮商也順利赴約了,如期的去見了心理師,然後跟他坦白我覺得自己現在還是需要依賴解離才行呢。


跟心理師討論後的結論

把近況跟心理師討論了一番後,原來在治療的過程中,也有一些情況是需要依賴解離的啊,解離雖然是個症狀,但果然同時也能是個能力呢。會變成症狀某部分來說,就是解離已經漸漸脫離我的控制開始失控了,但如果因為失控而一下子就完全禁止使用反而會有反效果,適當的控制來慢慢降低使用頻率才是可行之道呢。想讓病況好轉真的是急不得啊,多練習不代表要禁止使用,是自己過度解讀自行加量了呢,能釐清不是不能用這點真是安心些了。


由於我身上解離失控的原因是來自創傷觸發因子太多,一直觸發到創傷讓創傷反應越大、身體承受的壓力就越大、心理層面就越容易自動用上解離去應對,而我這次能夠有意識地選擇何時要用解離,代表身心之間的過度警覺及過度聯動有所降低,沒有像一開始實作(?)那樣,根本沒經過意識一戳就直接飄走,算是好跡象,我的身心容納之窗有慢慢再擴大。


只是之前因為大多數情況下我會直接跳到解離,所以我本身通常會察覺不到實際發生了什麼(沒有進入意識中)感受力也會比較低,但現在因為失控程度降低一些了,我會開始意識到及感受到的痛苦也會比之前來得更多及持續的久,如何在不過度依賴解離的情況下適當的使用解離,是接下來要學習的課題。

(光聽就覺得好不想面對。)

(就沒有不痛又能好轉的選項嗎。)


備註

#註1:專業人士是跟我配合了至少半年之後,對我的承受力有一定的了解加上有經過我允許,才開始嘗試刻意刺激,刺激的程度都是有拿捏過的,之後也能在幾分鐘內讓我恢復到穩定狀態。

如果不是專業人士、對患者的病況沒有足夠的了解、沒經過患者同意,就別亂去刺激其他解離症患者,這對患者而言屬于危險行為。


#註2:中文翻譯的名稱比較多,但英文名稱是差不多的,都是指相同的疾病或症狀

DSM-5-TR: 失自我感/失現實感障礙 Depersonalization/Derealization Disorder

ICD-10: F48.1 人格解體-失實綜合症 Depersonalization-derealization syndrome

ICD-11: 6B66 人格解體-現實解體障礙 Depersonalization-derealization disorder

以上是疾病診斷,如果只有症狀,ICD-11中有多一個症狀分類編號21,其中有:

MB27.0 人格解體 Depersonalisation

MB27.1 現實解體 Derealisation


這類型的解離通常會先分成兩種來評估(特徵不同),患者可能只會有一種症狀(只有人格解體或只有現實解體)

如果是同時有兩種症狀(人格解體+現實解體)特徵不一定只是1+1,有機率會融合出現另外的特徵,但目前似乎沒有對應的詞彙(連正式的診斷病名都是兩個詞組合在一起,我也是服了)。我的輕飄飄就屬於兩種症狀融合在一起的情況,實際細節及另外的特徵要描述的話感覺會混淆主題,就從這篇文中排除掉了。

希望哪天中文也能夠統一名稱,也希望之後能有個簡短點的中文病名或是好懂的俗名。

29會員
49內容數
在得知自己解離症狀及未知創傷後,決定把例行的心理諮商及自我剖析視為日常生活必須事項,並為了好轉開始留下相關記錄、筆記。經過幾個月的考慮,打算將零碎的紀錄整理成文章發表出來。希望透過能慢慢集成的文章,能讓親友有個管道了解情況,及回覆些不容易用口語表達的事物。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安堁日常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連結上承擔創傷的EP後狀態總是會變得不穩定,冒出來的記憶太多塞爆腦袋搞得一堆症狀都加重了,為了能如期的赴下次諮商的約,將過多的記憶記錄下來吧,希望也能抒發一些壓力讓自己穩定一些。
在這四天雙十連假休息時,我感知到自己的內部空間又有所改變了。便想來整理一下從一開始到現在主要的幾個內部空間變化,及記錄移下空間現況方便之後跟心理師回報。
因緣際會發現了已失憶的未知創傷,進行諮商處理後出現小孩EP,為了想起更多相關記憶前往疑似當初形成創傷的場地,意外發現該地與長年夢到的末日僵屍系列夢有所關連,漸漸解開夢境、解離、小時候經歷之間的關聯
在五月中旬的諮商後,我決定再次嘗試寫下,以前怎麼努力也無法寫出來的,這一年來接受心理治療重點之一的精神內部世界的變化史。 嘗試記錄下,那些對我無比重要,任何變化都具有意義,卻又無從證實的存在。 懷念、惦記、感謝,與我往後的人生
在一次創傷反應中再次回到內部空間,收到來自非人部分的關心及陪伴,以及見識到牠們驚人的能力。
春節期間我戳到了創傷,冒出了個嬰兒EP。 記錄了自己邊詢問外部的父親,邊分析內部的嬰兒給的重現記憶片段,最後兜出整個脈絡,再透過內部空間管理員的能力,成功安撫嬰兒EP解開創傷的過程。 最後以自己與心理師討論後的些許領悟作結。
連結上承擔創傷的EP後狀態總是會變得不穩定,冒出來的記憶太多塞爆腦袋搞得一堆症狀都加重了,為了能如期的赴下次諮商的約,將過多的記憶記錄下來吧,希望也能抒發一些壓力讓自己穩定一些。
在這四天雙十連假休息時,我感知到自己的內部空間又有所改變了。便想來整理一下從一開始到現在主要的幾個內部空間變化,及記錄移下空間現況方便之後跟心理師回報。
因緣際會發現了已失憶的未知創傷,進行諮商處理後出現小孩EP,為了想起更多相關記憶前往疑似當初形成創傷的場地,意外發現該地與長年夢到的末日僵屍系列夢有所關連,漸漸解開夢境、解離、小時候經歷之間的關聯
在五月中旬的諮商後,我決定再次嘗試寫下,以前怎麼努力也無法寫出來的,這一年來接受心理治療重點之一的精神內部世界的變化史。 嘗試記錄下,那些對我無比重要,任何變化都具有意義,卻又無從證實的存在。 懷念、惦記、感謝,與我往後的人生
在一次創傷反應中再次回到內部空間,收到來自非人部分的關心及陪伴,以及見識到牠們驚人的能力。
春節期間我戳到了創傷,冒出了個嬰兒EP。 記錄了自己邊詢問外部的父親,邊分析內部的嬰兒給的重現記憶片段,最後兜出整個脈絡,再透過內部空間管理員的能力,成功安撫嬰兒EP解開創傷的過程。 最後以自己與心理師討論後的些許領悟作結。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畢贛電影的「詩性」就是那「最好是既未作夢也不是無夢而且/永不醒來」的切面,是睡著也好,醒來也罷的矛盾狀態,而正在此矛盾中,它開啟了那個斷裂又流通的影像時空。
Thumbnail
周六在覓汨心理治療所舉辦的《解離女孩》系列講座2,讀者在與講者充分互動中,收穫滿滿! #什麼是解離 吳立健心理師首先說明《解離女孩》是一本虛構小說,「解離」指情緒和記憶與身分結合出現了一些困難,比如中了彩券想像日後要怎麼運用,直接到了另一個想像空間,這也算是解離。假設有一個人因為出車禍受到心理創
Thumbnail
十多年前,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鄔佩麗教授的辦公室,每個月都會舉辦EMDR療法的個案討論會。常常在討論會開始前,老師辦公室裡的白色Ikea的單椅上,總是坐著一位比我早到的心理師,那時我還不太認識他。研討會一開始,我沙發都還沒有坐熱,這位心理師就已經開始和老師討論治療的各種觀點和可行性。在每次
Thumbnail
你聽過多重人格吧~~前幾年有部電影 - 分裂,改編自24個比利 但多重人格到底是怎麼回事? 讓我來告訴你吧
Thumbnail
生活其實可以很簡單,就是落實「只看事實跟身體感受,不解讀。」練習這件事會讓你脫離幻想世界,並且讓你的人緣變好,關係也可以更長久。我們人生的問題大概有1/3是來自於自身對外界發生的事情的解讀。 例如當你的朋友跟你見面的時候心情不好,你的解讀是他是不是討厭我,你沒辦法把對方心情不好這件事看成一個獨立存在
Thumbnail
子玲陪伴許多媽咪處理孩子的問題中, 其中有一個是最常被問到的 【分離焦慮】. 以下是一位媽咪的來信內容 親愛的涵媽咪,辛苦了~想幫小孩脫離分離焦慮,自己卻也跟著陷入了焦慮 在聽我的回答前,子玲老師邀請你先給自己一個抱抱,跟自己說聲:「我是用心找方法的媽媽,我不放棄的仍在找方法中,我欣賞我自己的不放棄
Thumbnail
《中離》是張自由的專輯,曲風多變,每一首歌都是驚喜。
Thumbnail
看起來「一定比例的全民確診」,將會是台灣的未來趨勢。​甚至,我在台中的家人,也都做好了「總有一天會確診的心理準備、物資準備」。
Thumbnail
《返校》是個文藝腔頗重的IP,影集裡甚至使用了詩人蕭詒徽的得獎詩作〈乘客〉,作為方芮欣的作品。〈乘客〉與影集有著巧妙的互文,不僅在原詩意境上開展出其他解讀,也呼應方芮欣、劉芸香等人被遺棄、無法融於世界的感受,以及劇中人物殘破的自我價值。理解〈乘客〉這首詩,不僅能一窺劇中角色心境,甚至預示了劇情發展。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畢贛電影的「詩性」就是那「最好是既未作夢也不是無夢而且/永不醒來」的切面,是睡著也好,醒來也罷的矛盾狀態,而正在此矛盾中,它開啟了那個斷裂又流通的影像時空。
Thumbnail
周六在覓汨心理治療所舉辦的《解離女孩》系列講座2,讀者在與講者充分互動中,收穫滿滿! #什麼是解離 吳立健心理師首先說明《解離女孩》是一本虛構小說,「解離」指情緒和記憶與身分結合出現了一些困難,比如中了彩券想像日後要怎麼運用,直接到了另一個想像空間,這也算是解離。假設有一個人因為出車禍受到心理創
Thumbnail
十多年前,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鄔佩麗教授的辦公室,每個月都會舉辦EMDR療法的個案討論會。常常在討論會開始前,老師辦公室裡的白色Ikea的單椅上,總是坐著一位比我早到的心理師,那時我還不太認識他。研討會一開始,我沙發都還沒有坐熱,這位心理師就已經開始和老師討論治療的各種觀點和可行性。在每次
Thumbnail
你聽過多重人格吧~~前幾年有部電影 - 分裂,改編自24個比利 但多重人格到底是怎麼回事? 讓我來告訴你吧
Thumbnail
生活其實可以很簡單,就是落實「只看事實跟身體感受,不解讀。」練習這件事會讓你脫離幻想世界,並且讓你的人緣變好,關係也可以更長久。我們人生的問題大概有1/3是來自於自身對外界發生的事情的解讀。 例如當你的朋友跟你見面的時候心情不好,你的解讀是他是不是討厭我,你沒辦法把對方心情不好這件事看成一個獨立存在
Thumbnail
子玲陪伴許多媽咪處理孩子的問題中, 其中有一個是最常被問到的 【分離焦慮】. 以下是一位媽咪的來信內容 親愛的涵媽咪,辛苦了~想幫小孩脫離分離焦慮,自己卻也跟著陷入了焦慮 在聽我的回答前,子玲老師邀請你先給自己一個抱抱,跟自己說聲:「我是用心找方法的媽媽,我不放棄的仍在找方法中,我欣賞我自己的不放棄
Thumbnail
《中離》是張自由的專輯,曲風多變,每一首歌都是驚喜。
Thumbnail
看起來「一定比例的全民確診」,將會是台灣的未來趨勢。​甚至,我在台中的家人,也都做好了「總有一天會確診的心理準備、物資準備」。
Thumbnail
《返校》是個文藝腔頗重的IP,影集裡甚至使用了詩人蕭詒徽的得獎詩作〈乘客〉,作為方芮欣的作品。〈乘客〉與影集有著巧妙的互文,不僅在原詩意境上開展出其他解讀,也呼應方芮欣、劉芸香等人被遺棄、無法融於世界的感受,以及劇中人物殘破的自我價值。理解〈乘客〉這首詩,不僅能一窺劇中角色心境,甚至預示了劇情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