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習慣將自己的一天劃成兩半:一半是工作,另一半是生活/休閒/娛樂。這樣的劃分也適用於整個生涯規劃:一半是工作,另一半是退休。在這個框架下,一種規劃人生的思考方式被稱做"FIRE"(Financial Independence Retire Early),在這個思路中,我們當前努力工作是為了要讓自己某一天不必再工作,一但我們存夠了錢,財務自由了,我們就可以"Fire"掉老闆,提前退休。
在這樣的框架下,工作不但和生活是對立的,和它本身也是對立的。在這個框架裡,越是積極工作的人,越是不想工作的人,越是想要在未來有高品質生活的人,就越不關心自己當前的生活品質。當然,在這個框架下,人們也會想要將工作得到的收入用投資理財或其他方式增加,但與工作相同的,他們學習投資理財的目的是有一天不用學習和使用投資理財。就像有人說,發動戰爭是為了讓未來不再戰爭一樣,也許在個別情況中,那不是百分之百的胡說八道。不過,至少在人的意願的層次上,完全是自相矛盾的。
另一種典型是"YOLO"(You Only Live Once),這樣的思考模式從「意義」出發去思考我們要做什麼事。因為你只會活這麼一次,所以你會想要做那些最有意義的事,無論這項意義是對你自己、還是對這個世界。比起為了存錢日復一日上班,這樣的思考方式會更鼓勵人去冒險、去創作或創業,去追求更加獨特且屬於自己的工作與生活。
在這樣的思路中,工作不是生活的對立面,也不是自己的對立面。一間卡牌店的老闆之所以會想要經營卡牌店,很多時候是因為他想要可以沒有後顧之憂的收集新卡並繼續玩牌、希望自己可有一份穩定的工作的同時,提供自己和其他愛好者一個繼續體驗這些興趣的空間。一名熱愛創作的創作者希望從他的創作裡獲取收入的目的不是要去讓自己不用創作,而是為了讓他自己有更多時間與空間繼續創作。
但這些事情並不容易,在國中生、高中生陸陸續續將「網紅」視為自己的夢想職業時,往往沒有認知到那些光鮮亮麗的「千萬網紅」除了背後辛苦的找尋題材、寫稿、製作影片外,還要有很好的機運、要碰到好的流量、要承受身處公眾的檢視、甚至是無端的謾罵。即便這一切都做到了,也還是只有少數人能夠以創作為業。我們會發現到,除非有專業的網紅公司或經紀公司從一開始就完善包裝和廣泛宣傳,那些真正取得成功的影音創作者,一開始也都是默默無名。無論是老高還是PewDiePie,都有一段做影片沒人看的時間。
*
PewDiePie 的經歷是令人敬佩的,在2010左右的時候,還沒有太多人覺得上傳影片到影音平台上可以作為一份工作。就像那些對電影或其他領域藝術有愛的作者,PewDiePie 也透過販賣自己的Photoshop作品和到熱狗攤工作來負擔自己的生活費和影片製作的支出。
2010的PewDiePie不可能想像到自己會在兩年後超過百萬訂閱、更不可能知道他將成為超過一億訂閱的時代標誌性人物。他喜歡製作影片,他覺得那很有趣也很有意義,所以他就一直這麼做下去了。而當某一天,這個影片事業完全可以支撐他一切的花費時,他成了「全職Youtuber」。
但這樣的模式顯然不適合每一個人。在面對任何一種(至少前期)收入不穩定的領域,過來人的經驗幾乎都建議不要一開始就當作正職,而是從副業開始。在這個社會裡面,除非家境特別優渥,不然不去有一個穩定收入就進入這些行業甚至很難養活自己。
雖然老高至今已經是一個超過五百萬訂閱的成功Youtuber,卻一直沒有離開他的正職。曾經以德州撲克競技維生的小六也認為在台灣社會裡面,作為一個職業撲克選手實在太過困難。即便作為一名推廣者,卻還是強烈建議愛好者,即便願意刻苦學習,也應該首先將其作為一項休閒或副業去發展。
在《作家生存攻略》裡面,朱宥勳告訴了所有想要以寫作為業的人一項殘酷的事實:多數作家維持生計的方式並不是寫作,而是演講。而打倒多數作家的,並不是才能不足、缺乏靈感或沒有作品,往往「都是被業界各種『俗務』給磨掉了。」
也就是說,即便你以創作者或職業選手為目標,想要以"YOLO"的方式去面對人生,除非你有PewDiePie的毅力和實力、且和他一樣把握風口上的機會。否則,終究還是得為財務問題奔忙。不那麼樂意地,還是回到了「為了不做自己不想做的工作,而能去做自己想去做的工作。大部分的時間不能去做自己想去做的工作,要去做自己不想去做的工作」的矛盾公式。
這裡頭的困難是:自雇者如果不依附在任何現有的穩定職業結構體系下,那他收入的不穩定幾乎就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就像只要沒有人光顧那家早餐店,早餐店老闆就是沒辦法獲得收入。只要沒有人支持創作者,他就只能一直用愛發電。
且創作比早餐更難衡量價值,一方面它沒辦法換算成「原料加人力」(雖然廚藝和「對料理的愛」也是難以衡量的,但那其實也更像創作,而不是單純的餐飲販售)。另一方面,以Youtube為例,那些內容都是免費的,不需要購買也可以獲得。甚至一些本來應該要付費的影音作品或遊戲,也還是有許多人會下載盜版。
*
人們並非買不起那些作品,或覺得那些作品沒有價值。但是「經濟條件」、「社會價值觀」、「消費習慣」讓人們覺得那些文化消費不是生活必需品,而是娛樂、甚至是奢侈。我們有時會聽到有人將「文化娛樂」合在一起講,從好的方面來說是那些被視為娛樂的作品和活動也有文化的面向,但反過來,人們將「文化生活」放到娛樂生活的框架下思考。
我們不時會在影視作品的討論版中,看到有人在認真討論劇情的文章底下說出「沒什麼原因,編劇說了算」。會看到那些劇情相對單調,但有知名演員和大量動作與爆炸場景的電影斬獲比劇情深刻的電影更高的票房、也會看到一部電影只要有夠多的彩蛋並塞滿粉絲喜歡的內容,大家就會心滿意足地給予好評。
當一個人在「工作/娛樂」二分下去接觸這些作品時,「深度」、「結構」、「邏輯」、「文化意涵」這些思考方式就會被從評價系統中趕出去。更好的聲光效果、更多的粉絲服務、更大的卡司和知名IP成了一個作品成敗的關鍵。因為「工作已經那麼累了,我就想放鬆不行嗎?」。
在「文化娛樂」的框架下,「娛樂價值」成了一項作品最重要的價值。不以娛樂為主要考量的作品在這樣的競爭中成為小眾的小興趣。一方面,這再次地告訴創作者們:「你最好不要想要將這件事當成主業」,另一方面,卻也讓創作者和支持他的人有了一種與商品交換中的雙方大相逕庭的關係。
文化作品的支持者比起一名消費者,他更是一個贊助人和價值宣導者。比起「花這些錢我可以得到什麼」,他們更在乎的是「拿到這些錢能夠讓作者繼續創作他想做的內容」。這件事除了擁有「購買有機食品支持有機農業」的那種間接的表態,更是直接地在實踐「讓創作者有更好的機會落實他的生活方式」。
同時,這樣的「小眾性」雖然讓文化作品作者的收入與大公司的流水線娛樂工業完全無法相比,卻讓作者和讀者/觀眾有更多直接互動的機會。我們沒辦法在電影院裡和諾蘭交流他的科學與哲學觀點,卻可以透過Super Chat、贊助訂閱和直播主隨時交流。
這種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關係一方面和街頭藝人式的打賞有相近之處,另一方面也像是朋友或價值相近者的互相鼓勵。在一些時候,創作者也會提供他認為有價值的回饋來讓這樣的支持能夠也帶給支持者回報。
但和群眾募資略有不同的是,支持者更大程度上不是要去「購買」那些回饋,而更像是互相幫助、互相送禮,形成了一種以作品為核心打造的社群。而無論是財務上或者思想上的回饋,支持者的行為也為之後的內容提供了養料。作為使得這些作品得以以更好與更穩定的方式呈現出來的贊助者,支持者也同時成了作者。
*
近期有一些人和我提到想要贊助支持前圖紙的想法。看到的當下非常的高興,覺得受到肯定的同時,也很開心自己基於興趣寫出的內容對一些人而言是有價值的。也激勵我想要花更多的心力去處理一些參與者在文章留言裡提及的內容和我認為對社會而言是更重要與迫切的議題。
另一方面,我也感到有些不確定。一方面是覺得自己在許多領域上都不專業,內容也並不總是能有趣或符合支持我的人想看到的。實務上,我也完全沒有「怎樣的贊助或訂閱額度是合適的」的知識,所以雖然覺得「有人能支持我花更多時間做我喜歡的事情真是太好了」,卻對於該怎麼做十分沒有頭緒。不過,在經過了關於這個主題的思考之後,我認為贊助創作者是一件很不錯的事情。除了讓我有機會靠興趣拿到收入並增加信心之外,能參與這樣的文化互動對我來說是很吸引人的事情。
此外,雖然目前前圖紙還是一個不算有太多人看的頁面。但在文章數已經累積到一定程度、參與的朋友也都很願意穩定來看,並留言互動的情況下。我也會想要試著做一些進一步的內容調整、並增加互動的模式。
目前有打算找個比較沒有其他安排的周末嘗試看看直播和大家聊聊天,想聽聽看大家對前圖紙的一些看法或感興趣的主題(不過我並沒有一支好的麥克風可以用,如果要直播的話,可能得用手機或平板內建的麥克風,效果大概不會太好)。同時也想知道有沒有人對於不同的形式、或者更適合的文章寫作和交流平台有想法。也想知道有沒有人對電子書或實體書感興趣,一方面是我有打算把這些主體各異的文章分類整理,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在FB的版面限制下,一些文章中想要加註的引用或專有名詞希望可以用更好的方式呈現。
那如果在這個時間點上,有人是已經很願意贊助這個頁面(且你已經有可供自己自由運用的收入),或者有關於平台、社群、直播、文章主題、文章形式、甚至其他的活動或互動有任何不同想法和建議都可以直接留言或私訊我。我們可以一起討論,除了每天的文章,前圖紙接下來能夠怎麼進步。
延伸閱讀: